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2 02:08

  本文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重视培育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在当代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确立科学的培育目标,创新思路与方法,建立长效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做好这项研究工作,不仅对于在当代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在全社会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动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了做好这项研究工作,本课题坚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出发,以促进实践作为课题研究的基本导向。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①有鉴于此,本课题以能否有效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检验研究成果科学与否、价值大小的最高标准。 基于促进实践的研究导向,本课题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发展的实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为理论基础,借鉴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伦理学、教育学、系统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吸取多年来实践中形成的经验与教训,综合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统筹兼顾的系统研究方法、多学科整合与借鉴的研究方法等方法,在对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环境、状况等问题进行深入阐述的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思路、方法、机制等问题展开充分论证,力求构筑一个科学高效、便于高校操作运用的综合性实施方案。 本课题认为,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必须加强培育与引导。价值观对人的思想行为和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深层次的导向作用,是人类历史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新世纪以来,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中存在着不健康的因素。以科学的、积极的价值观引导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发展,是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当代中国,能够承担引领重任的科学价值观,必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发展,需要找准引领的着力点。 本课题认为,在当代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充分认识培育的社会环境。中华传统价值观培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价值观培育与新中国前三十年的价值观培育,构成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历史起点。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当代社会主义的新变化,以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等发展趋势,伴随着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构成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国际背景。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以及社会转型的基本状况,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课题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经历了在拨乱反正中曲折发展、在探索和创新中不断前进和在新世纪迎来新机遇取得新发展三个阶段。经历过多年的培育,当代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以及荣辱观念等方面总体上健康积极;但与此同时,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受到国内外社会环境深刻变化的冲击。总结三十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得出的启示是,推进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要始终将其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位置,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内涵,不断拓宽培育渠道、改进培育方法、提高培育实效。 本课题认为,设定什么样的目标,从根本上制约着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确立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既要遵循“合目的性”原则,又要遵循“合规律性”原则,努力实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有机统一。既要确立明确的社会目标,又要确立明确的个体发展目标,努力实现社会目标和个体发展目标的有机统一。既要着眼于大学生的主体,设定基础性培育目标,又要着眼于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设定先进性培育目标。既要以基础性目标夯实培育的基础,又要以先进性目标引领培育的方向。 本课题认为,推进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全面分析,统筹兼顾,全面把握,整体推进。总体上坚持整体推进的方略和科学引导的原则。在具体渠道上,应坚持“四个统筹”。即在宏观把握上,统筹社会、家庭和学校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在学校中,统筹未成年人与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在高校中,统筹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在课堂教学中,统筹专业教育、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 本课题认为,在当代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运用一些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也要结合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方法创新。要遵循与制度建设相结合、与人们的思想实际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以理服人与以情感人相结合、理论灌输与思想疏导相结合、言教与身教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以及社会舆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与各类文化产品、文化活动相结合等原则,借鉴“价值澄清理论”的合理之处,引导当代大学生在价值澄清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在大学生的感动与共鸣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注网络、社团、公寓,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课题认为,完善体制、机制,建立长效机制,是在当代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当前,面对原有领导体制的不足,省市层级要建立相关机构,发挥好上传下达的功能;高校内部要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明确校长的责任。面对原有管理体制的不足,要重点做好决策体制和执行体制的创新。面对原有运行机制的不足,要引入互动机制,强化实现机制,建立反馈机制,运用调控机制。面对原有保障机制的不足,要改进组织保障机制、制度保障机制、队伍保障机制、物质保障机制和环境保障机制。 在本课题中,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及其重要作用,增强在当代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感;如何把握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其价值观念发展的基本规律,确立科学的培育目标;如何认识社会环境和现实状况,创新培育思路和方法,建立培育的长效机制等问题,是研究的重点。如何满足实践的需要,提高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与实效性;如何增强课题研究的理论性,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等问题,是研究的难点。总之,本课题力求通过深入、系统地研究,解决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为教育主管部门与高校把握培育规律、提高培育实效提供借鉴。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 创新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641
【目录】:
  • 中文摘要8-11
  • Abstract11-15
  • 导论15-26
  • 一、问题的缘起15-17
  • 二、相关问题研究现状17-22
  • (一)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17-18
  • (二)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18-20
  • (三) 关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研究20-22
  •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22-23
  • 四、课题研究的创新点23-26
  • 第一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特点及意义26-35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26-29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29-33
  •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33-35
  • 第二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必要性35-42
  • 一、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加强培育的重要性35-36
  •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发展的基本特点与内在需求36-39
  •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发展39-42
  •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环境42-55
  • 一、培育的历史起点42-46
  • (一) 中华传统价值观念的培育42-44
  •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价值观培育44-45
  • (三) 新中国前三十年的价值观培育45-46
  • 二、培育的国际背景46-51
  • (一) 资本主义新发展的影响47-48
  • (二) 社会主义新变化的影响48-49
  • (三) 当代世界发展新趋势的影响49-51
  • 三、培育的国内环境51-55
  • (一) 当代中国社会基本特点及其影响51-52
  • (二)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状况及其影响52-55
  •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状况55-67
  • 一、培育的进程55-60
  • (一) 在拨乱反正中曲折发展55-57
  • (二) 在探索和创新中不断前进57-59
  • (三) 在新世纪的新机遇、新发展59-60
  • 二、培育的效果60-65
  • (一) 理想信念状况60-62
  • (二)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状况62-63
  • (三) 荣辱观状况63-65
  • 三、经验与启示65-67
  • 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67-82
  • 一、确立培育目标的原则67-69
  • (一) “合目的性”原则67-68
  • (二) “合规律性”原则68-69
  • 二、社会目标与个体目标69-75
  • (一) 社会目标69-71
  • (二) 个体目标71-74
  • (三) 社会目标与个体目标的统一74-75
  • 三、基础性目标与先进性目标75-82
  • (一) 目标的层次性75-76
  • (二) 基础性目标76-79
  • (三) 先进性目标79-82
  • 第六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82-121
  • 一、培育的方略与原则82-87
  • (一) 坚持整体推进的方略82-83
  • (二) 坚持科学引导的原则83-87
  • 二、统筹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87-98
  • (一) 社会教育87-90
  • (二) 家庭教育90-95
  • (三) 学校教育95-98
  • 三、统筹未成年人教育与大学生教育98-104
  • (一) 未成年人教育98-101
  • (二) 大学生教育101-104
  • 四、统筹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104-112
  • (一) 课堂教学104-107
  • (二) 校园文化活动107-109
  • (三) 社会实践109-112
  • 五、统筹专业教育、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112-121
  • (一) 在专业教育中渗透112-114
  • (二) 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彰显114-117
  • (三)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系统推进117-121
  • 第七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法121-155
  • 一、传统培育方法述评121-127
  • (一) 传统培育方法举要121-124
  • (二) 传统培育方法的不足及其原因124-127
  • 二、培育方法创新的意义与原则127-133
  • (一) 培育方法创新的意义127-128
  • (二) 培育方法创新的原则128-133
  • 三、培育方法创新的思路133-155
  • (一) 借鉴价值澄清理论的积极因素,在价值澄清中培育134-142
  • (二) 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在感动与共鸣中培育142-146
  • (三) 关注网络、社团、公寓,在日常生活中培育146-155
  • 第八章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长效机制155-181
  • 一、理顺培育体制155-160
  • (一) 培育体制的现状及优势155-156
  • (二) 现有培育体制的问题与不足156-158
  • (三) 培育体制创新的思路158-160
  • 二、创新培育运行机制160-171
  • (一) 互动机制161-164
  • (二) 实现机制164-167
  • (三) 反馈机制167-169
  • (四) 调控机制169-171
  • 三、构筑培育保障机制171-181
  • (一) 组织保障171-173
  • (二) 制度保障173-174
  • (三) 队伍保障174-176
  • (四) 物质保障176-178
  • (五) 环境保障178-181
  • 结语181-182
  • 参考文献182-190
  • 致谢190-192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192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琳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3年22期

2 施昕妤;;青年学生的价值排序及其引导[J];才智;2014年26期

3 刘崇俊;吕新发;;高校政治通识课专题探究式教学探索[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2年04期

4 于波;;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3年01期

5 郑建敏;;试析唤醒大学生回报社会意识的意义及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年03期

6 喻永均;;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年08期

7 张玉萍;;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生价值观教育创新[J];当代继续教育;2013年06期

8 李宝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途径[J];世纪桥;2014年08期

9 王博;郑磊;;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心理对大学生思想变化的影响规律研究[J];神州;2012年11期

10 刘国阳;;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创新精神培养的作用[J];青年作家;2014年2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蔡桂珍;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佩洁;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孟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2年

3 王惠玉;大学生价值观现状调查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2年

4 徐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医学大学生中的认同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2年

5 陈瑶;宝德学院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6 张艺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年

7 侯志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育人机制的探究[D];西南大学;2012年

8 郑楠;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9 赵青秀;民众内约束力影响因素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10 刘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06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606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b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