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基于SCIE论文视角的大学校企合作特征及协同创新分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0 16:05

  本文关键词:基于SCIE论文视角的大学校企合作特征及协同创新分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与把握新的机遇,世界各国逐渐加强科技政策的编制与实施。作为知识经济源头的基础研究已经成为各国重点关注领域。尽管我国自改革开放后相继出台了多项相关政策和措施来提高我国科技实力,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仍处于较低的水平,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不明显,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近年来国家和地区政府不断地加大对大学在基础研究中的投入,而伴随着各项资源的大量投入,大学的绩效评估也被提到了新一轮的研究议程,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校企合作是我国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开始,也是产学研合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我国985高校为研究对象,,以39所大学发表的SCIE论文为数据样本,从产出变迁、影响力变迁以及合作研究这三方面分析我国大学校企合作特征。然后,引入潜在类别分析模型,对我国大学校企合作创新模式进行分类,并根据39所大学对分类属性回答的倾向性进行二次分类,总结我国大学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模式的类别。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在SCIE论文产出规模层面上,尽管我国大学在基础研究领域上进行产学研合作的强度越来越大,但与世界级大学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合作研究层面上,我国大学在基础研究领域上逐渐开展多方合作的研究模式,能力越强的大学越倾向于参与校企合作;并且参与国际合作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国际合作对象主要为美国学者,其次为日本、英国;在影响力研究的层面上,我国大学发表在SCIE期刊上的合作论文的质量在不断地提高,个别大学发表的论文影响力也在不断的增强,但我国大学论文的平均影响力仍处于较低的水平。 本文运用潜在类别分析方法(LCA)对我国大学校企合作的协同创新模式分类进行了实证研究,基于BIC指标得出了潜在类别数目为六的最佳适配模型。进一步地,本文根据六个潜在列表在分类属性上的回答倾向进行二次分类,从协同资源和影响绩效两个维度划分出四种协同创新模式,并对39所大学进行了划分。论文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我国校企合作研究,还给政府未来对校企合作的资源分配提供了参考意义。
【关键词】:校企合作特征 潜在类别分析 协同创新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图目录10-11
  • 表目录11-12
  • 第一章 绪论12-23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2-14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4-20
  • 1.2.1 我国大学 SCIE 论文发表的相关研究14-16
  • 1.2.2 国内外大学参与校企合作的相关研究16-20
  • 1.3 研究方法20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20-23
  • 第二章 我国大学 SCIE 论文的产出规模及历史变迁23-30
  • 2.1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23-25
  • 2.1.1 研究对象的确定与分类23-24
  • 2.1.2 数据来源与处理24-25
  • 2.2 我国大学基础研究成果的产出变迁25-27
  • 2.3 我国大学参与产学研合作的国际比较27-29
  • 2.4 本章小结29-30
  • 第三章 我国大学校企合作论文的基本特征研究30-41
  • 3.1 我国大学基础研究的合作研究30-36
  • 3.1.1 论文合著情况分析30-32
  • 3.1.2 能力、大学开放度与合作偏好32-34
  • 3.1.3 国际合作34-36
  • 3.2 我国大学校企合作论文的影响力变迁36-40
  • 3.2.1 SCIE 论文影响区间的划分36-37
  • 3.2.2 我国大学 SCIE 论文的影响力变迁37-39
  • 3.2.3 第一影响区间的大学分布和比较39-40
  • 3.3 本章小结40-41
  • 第四章 我国大学校企合作创新模式分类41-56
  • 4.1 研究方法及其实施步骤41-43
  • 4.1.1 潜在类别分析(LCA)的原理41
  • 4.1.2 潜在类别模型的适配检验41-42
  • 4.1.3 潜在类别分析的实施步骤42-43
  • 4.2 实证结果43-49
  • 4.2.1 分类属性的选取43-44
  • 4.2.2 潜在类别分析结果44-49
  • 4.3 基于潜在类别模型的二次分类49-52
  • 4.4 协同创新分类结果分析52-55
  • 4.4.1 我国 985 高校的协同创新分类结果52-53
  • 4.4.2 基于分类结果的我国校企合作创新的改进思路53-55
  • 4.5 本章小结55-56
  • 结论56-59
  • 参考文献59-6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1-62
  • 致谢62-63
  • 附件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晓研;;论高校与企业的知识合作机制[J];管理科学文摘;2007年10期

2 刘则渊;陈悦;;新巴斯德象限:高科技政策的新范式[J];管理学报;2007年03期

3 吴坚;邓文太;;论联合办学中的校企合作关系及优势效益的形成[J];教育管理研究;1995年01期

4 霍广波,田芯;关于校企合作若干因素的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1998年04期

5 朱军文;刘念才;;我国高校基础研究产出变迁轨迹:1978-2009[J];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11期

6 刘云,常青;中国基础研究国际合作的科学计量测度与评价[J];管理科学学报;2001年01期

7 金碧辉;Loet Leydesdorff;孙海荣;张望;岑哲波;;中国科技期刊引文网络:国际影响和国内影响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年02期

8 潘懋元,刘振天;发挥大学中心作用 促进知识经济发展[J];教育研究;1999年06期

9 金碧辉;孙海荣;张望;;中国科学的国际影响解析[J];科学观察;2005年00期

10 白庆华;赵豪迈;申剑;刘云兵;张希胜;;产学研合作法律与政策瓶颈问题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7年01期


  本文关键词:基于SCIE论文视角的大学校企合作特征及协同创新分类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70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2970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1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