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我国大学精神多中心角色体现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7 10:00

  本文关键词:我国大学精神多中心角色体现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在大学中,“不同角色如何通过自身的角色扮演更好地体现大学精神”是我国实现大学管理创新和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必须考虑的问题。本研究在多中心治理理论和角色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大学精神角色体现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分析了大学精神角色体现的历史演变。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精神角色体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精神多中心角色体现进行理论构建。最后,进一步提出我国大学精神多中心角色体现的实践途径。 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的研究做准备。第二章在阐明多中心治理理论和角色理论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厘定大学精神角色体现的定义为:大学中的不同角色对大学精神所持有的观点和表现出来的行为。并指出大学精神角色体现在宏观上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在微观上具有整合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大学精神角色体现主要通过大学人的实际行动和思想观念来体现,并将大学精神角色体现的发展历史分为“师”“生”二元中心时代、“政治标签”单一中心时代和“多元主体”的多中心时代。第三章主要针对大学精神多中心角色体现设计调查问卷,对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三大主体进行调查,运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处理,并分析大学精神角色体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四章主要是对大学精神多中心角色体现进行理论构建,在强化大学精神角色体现主体的多元性上,需明确主体的角色定位、鼓励权力平等的角色扮演、促进相互协商的角色冲突;在强化大学精神角色体现目标的多样性上,需满足不同角色的多样化需求、共享不同角色利益的最大化;在强化大学精神角色体现方式的自组织性上,需形成网络型的角色治理结构、探索互助合作的角色关系、实行自我管理的运行模式。第五章主要从增强校内主体“自治”和优化社会治理环境两个方面提出我国大学精神多中心角色体现的实践途径,其中增强校内主体“自治”主要是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强化教师的自律性、提升管理者的自觉性;优化社会治理环境主要是改进社会价值导向、创新政府管理模式、优化人才评价的社会环境。最后,对本研究进行总结,指出本研究的的创新点与不足,,并提出展望。
【关键词】:大学精神 大学人 角色体现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1章 绪论9-18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9-11
  • 1.1.1 研究背景9-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相关研究综述11-15
  • 1.2.1 关于大学精神的研究11-13
  • 1.2.2 关于大学精神角色体现的研究13-14
  • 1.2.3 关于大学精神角色体现实践的研究14-15
  • 1.2.4 文献述评15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15-18
  • 1.3.1 研究方法15-16
  • 1.3.2 研究思路16-18
  • 第2章 大学精神多中心角色体现的理论基础18-26
  • 2.1 主要理论及其适切性18-20
  • 2.1.1 多中心视域18-19
  • 2.1.2 角色扮演19-20
  • 2.2 大学精神多中心角色体现内涵20-23
  • 2.2.1 概念的厘定20-21
  • 2.2.2 大学精神角色体现的特点21-22
  • 2.2.3 大学精神角色体现的形式22-23
  • 2.3 大学精神角色体现的历史演变23-26
  • 2.3.1 “师”“生”二元中心时代23-24
  • 2.3.2 “政治标签”单一中心时代24-25
  • 2.3.3 “多元主体”的多中心时代25-26
  • 第3章 我国大学精神多中心角色体现的现状26-40
  • 3.1 调查问卷设计与样本特征分析26-29
  • 3.1.1 调查问卷设计26-27
  • 3.1.2 样本特征分析27-29
  • 3.2 大学精神不同主体角色体现调查29-35
  • 3.2.1 不同主体对大学精神的认知情况分析29-31
  • 3.2.2 不同主体对大学精神基本构成的认识31-32
  • 3.2.3 不同主体对大学精神角色体现的满意度调查32-33
  • 3.2.4 不同主体对大学精神体现行为的调查33-35
  • 3.3 大学精神角色体现存在的问题35-40
  • 3.3.1 大学精神角色体现的主体性不强35-37
  • 3.3.2 大学精神角色体现的目标性不明37-38
  • 3.3.3 大学精神角色体现的组织性不够38-40
  • 第4章 大学精神多中心角色体现的理论构建40-47
  • 4.1 强化大学精神角色体现主体的多元性40-42
  • 4.1.1 明确多元主体的角色定位40-41
  • 4.1.2 鼓励权力平等的角色扮演41-42
  • 4.1.3 促进相互协商的角色冲突42
  • 4.2 强化大学精神角色体现目标的多样性42-44
  • 4.2.1 满足不同角色的多样化需求43
  • 4.2.2 共享不同角色利益最大化43-44
  • 4.3 强化大学精神角色体现方式的自组织性44-47
  • 4.3.1 形成网络型的角色治理结构44-45
  • 4.3.2 探索互助合作的角色关系45
  • 4.3.3 实行自我管理的运行模式45-47
  • 第5章 我国大学精神多中心角色体现的实践途径47-53
  • 5.1 增强校内主体“自治”47-49
  • 5.1.1 增强学生的自主性47-48
  • 5.1.2 强化教师的自律性48
  • 5.1.3 提升管理者的自觉性48-49
  • 5.2 优化社会治理环境49-53
  • 5.2.1 改进社会价值导向49-50
  • 5.2.2 创新政府管理模式50-51
  • 5.2.3 优化人才评价的社会环境51-53
  • 结语53-55
  • 致谢55-56
  • 参考文献56-6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和发表的文章60-61
  • 附录 A:大学精神在大学各角色中的体现情况调查表61-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洪玲;;大学校长·大学精神与大学发展[J];巢湖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王志刚;;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起源、发展与演变[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李克;;美国大学精神对我国大学建设的启示[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年04期

4 刘亚敏;知识分子与大学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09期

5 熊华军;马斯洛的“创造性理论”对培养大学生创造性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年12期

6 王强,杨洪义;大学精神及其建构[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郭为禄;;张力与平衡:高校与政府法律关系的构建[J];江苏高教;2008年03期

8 刘娟;;关于强化高校辅导员“精神导师”角色的思考[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9 杨思通;王春艳;杨锋杰;;论新时期大学精神的缺失与重建[J];中国地质教育;2006年03期

10 韩延明;;论高等教育面向市场背景下大学精神的铸就[J];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本文关键词:我国大学精神多中心角色体现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29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3129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c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