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高师《现代教育技术学》公共课实验教学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31 09:44
  在高等师范院校中,《现代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通过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教育技术理论与技能。实验课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学》公共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教育技术技能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目前实验教学内容设计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导致教学内容较为泛化,亟待形成一定的规范;实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不够,教学的组织和呈现方式缺乏一定的应变性。而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也要避免陷入实验教学困境,同时也亟待实验教学设计的进一步完善,所以开展高师《现代教育技术学》公共课实验教学设计研究势在必行。本研究通过分析实验教学条件与教学过程,设计出针对文史、理工、艺体三类学生特征的实验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并尝试采用导生制、任务驱动与合作学习等教学策略,评价教学过程及结果,构建出以文史、理工、艺体三类学生特征为入口;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为主体;以提高学生教育技术基本技能、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学》公共课发展为出口的《现代教育技术学》实验教学设计模型。该模型力求规范实验教学设计,为实验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并在目标、内容... 

【文章来源】: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7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高师《现代教育技术学》公共课实验教学设计研究


“史密斯-雷根模型”ID2模式

实验目标,层次图,教学目标


在实验教学目标方面,理工、文史、验课教学目标认识不清或认识不深,有待类学生相对最好,但总体认识差强人意,的层次性的层次性是就整个教学目标和各个子目的,而且有上位层次、下位层次之分等。是由若干个项目目标(上位目标)构成,(下位目标),它们之间存在在包含与被存在并列关系(如图 4-1),所以目标层主次分明,又要保证横向目标的作用清完成,最终实现学生教育技术基本技能

划分图,内容,知识单元,教师


明确各知识单元间的,步步为营。由于实验教学以区分(图 5-2)。一是通高教学深度与广度。教学的主要内容,由教师向必须学习掌握。由于三类学应地实验必修内容也存有差工、文史、艺体三类实验教教学的辅助内容,由教师课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特征,的选修内容。内容以必修内容为主、选修分成若干知识单元,各单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实验教学合作学习模式的设计[J]. 李亚,杨玥.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0(09)
[2]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实验教学的思考——以新疆昌吉学院为例[J]. 张慧丽,王文惠.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0(07)
[3]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现状及对策——以文山学院为例[J]. 杨琼.  文山学院学报. 2010(02)
[4]利用教师blog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内容的探索[J]. 王瑜,陈润荣.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09)
[5]对高校教师开展教育技术培训的思考[J]. 朱茜.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7)
[6]《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中的学习活动设计研究[J]. 严莉,杨宗凯,刘三(女牙),杨九民,杨慧玲.  中国电化教育. 2010(03)
[7]杜威实用主义思想对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启示[J]. 赵可云,何克抗,王以宁.  开放教育研究. 2010(01)
[8]导生制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杨方琦.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0(01)
[9]高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杨军胜.  铜仁学院学报. 2009(06)
[10]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冯建成.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9(14)

硕士论文
[1]《标准》引导下的高师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研究[D]. 黄玉.华东师范大学 2009
[2]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研究[D]. 黄力力.华东师范大学 2009
[3]以理解为目标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研究[D]. 陈艳.江南大学 2009
[4]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D]. 刘垚玥.浙江师范大学 2009
[5]基于导生制的微格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研究[D]. 王盛峰.南京师范大学 2008
[6]基于网络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设计与开发[D]. 高磊.曲阜师范大学 2008
[7]《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D]. 王均霞.南京师范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5600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35600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22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