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地方高校贫困生资助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01 09:33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学生群体中贫困家庭子女尤其是农村贫困家庭子女的数量大增,而且他们大多聚集在教育资源相对较弱的地方高校,他们尽管看似拥有与其他人相同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实际上他们在高等教育起点、过程与结果上与其他学生都存在很大的差距。本论文在以黑龙江大学为例所作的实证调查基础上,力图充分揭示城乡学生间存在的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探讨目前地方高校贫困生资助制度在缩小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国家、地方政府和高校如何以资助制度为手段帮助这些来自农村的贫困生,扩大其发展空间,增强其竞争力,从而不断缩小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与社会和谐发展。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一、国外研究成果
        二、国内研究成果
        三、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三节 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教育公平观与资助制度的建立
    第一节 教育公平观
    第二节 建立在教育公平观基础上的资助制度
第三章 城乡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状况的实证调查
    第一节 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
        一、现有数据的收集整理
        二、抽样调查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一、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在城乡学生间不平等
        二、高等教育过程在城乡学生间不平等
        三、高等教育结果在城乡学生间的不平等
第四章 地方高校贫困生资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资助理念
        一、缺乏对农村学生进行补偿资助的理念
        二、资助理念致力于缓解经济压力,忽视其他隐性压力
    第二节 资助总量
        一、地方高校农村学生多,资助总量供不应求
        二、地方高校对国家资助政策的受益面狭窄
    第三节 认定标准
        一、认定标准与学习成绩挂钩
        二、认定标准与其他条件挂钩
    第四节 资助方式
        一、收费制度上未体现城乡差别,不利农村学生提高入学机会
        二、资助模式以贷学金为主,城乡不平等代际传递
第五章 地方高校贫困生资助制度的完善与运行保障
    第一节 国家应加大对地方高校农村学生的资助倾斜力度
        一、增大国家助学金在资助总量上的比例
        二、在国家助学贷款上建立农村学生补偿资助制度
    第二节 地方政府在政策上充分发挥宏观调节作用
        一、收费制度上要体现城乡差异
        二、探索适合本地区特点的资助方式,减轻资助压力
    第三节 地方高校基于农村学生需要设置资助项目
        一、提高心理调试能力
        二、培养创业能力
    第四节 贫困生资助制度的运行保障
        一、国家法律制度的保障
        二、个人信息系统的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教育公平观:问题和对策[J]. 王勇鹏.  教育发展研究. 2006(10)
[2]高等教育私人支出、家庭贡献与资助需求分析[J]. 李文利.  教育与经济. 2006(01)
[3]国家助学贷款的制度困境和完善措施[J]. 陈柳钦,冯涛.  湖北社会科学. 2006(02)
[4]学生资助和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续)——对中日美3国的比较分析[J]. 小林雅之,王杰.  教育与经济. 2005(04)
[5]大学生资助的贷款误区及政府责任的实现[J]. 杨克瑞.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5(04)
[6]从罗尔斯的正义原则看教育公平问题[J]. 吴文俊,祝贺.  辽宁教育研究. 2005(06)
[7]我国高校助学贷款的理想选择[J]. 叶恩红,赵文华.  现代教育科学. 2005(05)
[8]从制度绩效看我国高等学校助学贷款制度的选择和创新[J]. 尹洪斌.  河南社会科学. 2005(02)
[9]高校贫困生形成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 牛丽华,李锡英,付朝霞.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10]美国大学生资助的"资助包"制度[J]. 赵立卫.  比较教育研究. 2005(02)



本文编号:37340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37340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3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