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交往理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0 16:11

  本文关键词:交往理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交往理论对人的生存、发展的关注是通过人与人的沟通、理解体现出来的。交往是理解人与社会发展的一把钥匙,人类的每一活动,无不和交往相关,社会的每一进步,也都是交往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最活跃的因素,良好的教育方法能使教育对象不自觉的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及生活习惯,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立足新世纪的时代背景,,我们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积极实现交往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互动。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双向交流的渠道。在交往全球化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却存在着交往缺失的现实问题:重视空洞说教,缺乏情感交流;偏重理论灌输,实践性交往匮乏;崇拜权威,平等交流困难;偏重群体交流,个性关爱不足;重视传统方法,轻视网络信息沟通等等。为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本文以交往理论为视角研究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出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中坚持以人为本、主体间性、民主平等的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从交往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结合入手,从交往理论的视角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交往缺失问题。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要多运用以双向沟通为平台的情感教育法;以真诚对话为平台的活动交往法;以平等交流为平台的学生为本法;以个性关爱为平台的针对教育法;以信息网络为平台的隐性教育法。在真诚的沟通与交流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真回归,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实效性。
【关键词】:交往理论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5
  • (一)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9-10
  • 1. 选题背景9-10
  • 2. 研究意义10
  • (二) 研究现状10-13
  • 1. 国外研究现状10-11
  • 2. 国内研究现状11-13
  •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13-15
  • 1. 研究方法13-14
  • 2. 创新点14-15
  • 一、 交往相关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15-23
  • (一) 交往理论概述15-18
  • 1.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15-16
  • 2.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16-17
  • 3. 雅斯贝尔斯的交往理论17-18
  •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18-20
  • 1.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19
  •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19-20
  • (三) 交往理论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带来新气象20-23
  • 1. 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20-21
  • 2. 交往理论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21-22
  • 3. 交往理论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载体22-23
  •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交往缺失问题分析23-37
  • (一) 现状调查与分析23-26
  • 1. 现状调查23-25
  • 2. 现状分析25-26
  •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交往缺失问题26-33
  • 1. 重视空洞说教,缺乏情感交流26-28
  • 2. 偏重理论灌输,实践性交往匮乏28-29
  • 3. 崇拜权威,平等交流困难29-30
  • 4. 偏重群体交流,个性关爱不足30-31
  • 5. 重视传统方法,轻视网络信息沟通31-33
  •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交往缺失问题的原因33-37
  • 1. 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33-34
  • 2. 主体间性异化的影响34
  • 3. 教育队伍建设的影响34-35
  • 4. 校园人文环境的影响35-37
  • 三、 交往理论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理念37-41
  • (一) 以人为本37-38
  • (二) 主体间性38-39
  • (三) 民主平等39-41
  • 四、 以交往为中心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41-47
  • (一) 以双向沟通为平台的情感教育法41-42
  • (二) 以真诚对话为平台的活动交往法42-43
  • (三) 以平等交流为平台的学生为本法43-44
  • (四) 以个性关爱为平台的针对教育法44-45
  • (五) 以信息网络为平台的隐性教育法45-47
  • 结论47-48
  • 参考文献48-51
  • 附录51-53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硕士成果53-54
  • 致谢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宝舟;论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基本特征[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05期

2 何捷一;交往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建构——兼评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建”[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05期

3 许仲举;李娜;;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与社会发展[J];榆林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李e

本文编号:3821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3821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d8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