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下的中日媒体地震报道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31 00:13

  本文关键词: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下的中日媒体地震报道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对信息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灾难报道研究也越发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课题。2008年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地震,2011年日本东北部地区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面对同为国难级别的大地震,中日媒体在地震报道、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等环节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由于中国和日本的具体国情、媒介体制、思维观念等的不同,两国媒体对地震这一灾难的报道却有着显著地差异。因此本文将着重考察在巨大的地震灾害面前,两国媒体怎样进行新闻报道,各自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的背后有哪些因素在制约。最终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剖析、解答,探讨如何完善地震以及灾难的报道机制、报道环境、报道方法,并努力探讨一种更为传播有效的地震灾难报道方式。 如果要考察中日两国媒体的地震报道差异及其原因,就必须要将其置于复杂的媒体实践活动和媒介环境中进行考察。媒体或者记者怎样报道,从怎样的报道角度进行报道等等,但是这些归根到底不是新闻媒体或新闻记者本身所决定的,而是由周围媒介环境所决定的。灾害报道由于其显著性和重要性一直是新闻报道的重要领域,同时媒体在灾难性事件中如何进行报道也一直倍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在地震报道中,媒体不但承担着及时告知事实,传播信息,,满足受众知情权的使命,同时还通过提供大量的信息来消除社会恐慌,通过设置媒介议程来引导舆论。而在这个过程中,选择什么样的事实来报道、怎样进行事实的报道,最终报道的呈现形式实际上是有很大不同的,尤其在不同国家、不同制度之间这些差异表现得更为明显。传播实践并不是封闭、孤立地存在,它必然要置于本土的媒介传播环境中考察,既要受到本国媒介生态环境的影响,又要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社会等多种因素共同的制约。因此,本文试图通过科学的方法描述这种差异性,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而福柯的话语理论强调将“陈述”置于话语关系网络中进行考察,且否定了“主体”的存在和地位,“主体”只是一个“位置”,“主体”说了什么,“主体”是谁并不重要,关键是所处的话语关系网络。福柯话语理论摒弃了传统语言学“语言”——“言语”对立的传统,强调在话语关系网中对话语进行动态考察,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知识权力观。在福柯话语理论中,“主体”“知识”和“权力”都是在话语关系网中被构建出来的。运用福柯这种构建性的话语观,为分析复杂的媒介环境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对“主体“地位的消解以及新的权利-知识观也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探究中日两国不同的地震报道模式背后的权力真相。
【关键词】:地震 福柯 话语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9.299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0 前言11-16
  • 0.1 研究背景11-12
  • 0.2 研究目的和意义12-13
  • 0.2.1 研究目的12
  • 0.2.2 研究意义12-13
  • 0.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动态13-15
  • 0.3.1 国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13-14
  • 0.3.2 国内研究现状、发展动态14-15
  • 0.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15-16
  • 0.4.1 研究方法15
  • 0.4.2 创新之处15-16
  • 1 福柯的话语理论简介16-19
  • 1.1 话语和语言16-17
  • 1.2 话语观确立的背景、原因17
  • 1.3 话语的定义17-19
  • 1.4 话语的特征19
  • 2 话语理论和新闻传播学的融合19-21
  • 2.1 话语理论与新闻传播学交叉融合的背景19-20
  • 2.2 话语理论与新闻传播学的交叉融合的具体表现20-21
  • 3 地震灾难报道的话语分析21-45
  • 3.1 中日地震报道的研究框架21-22
  • 3.2 从新闻体裁角度分析中日媒体的地震报道话语22-24
  • 3.3 报道对象(陈述对象)角度看中日媒体的地震报道24-27
  • 3.3.1 《中国青年报》汶川大地震报道的报道对象考察24-26
  • 3.3.2 “东日本大地震”新闻报道对象26-27
  • 3.4 中日地震新闻报道的话语对象特点分析27-45
  • 3.4.1 地震灾害的“受灾群众”这一话语对象在中日地震报道话语中的特点28-37
  • 3.4.1.1 新闻标题分析28-29
  • 3.4.1.2 新闻文本分析29-36
  • 3.4.1.3 话语对象——“受灾群众”的特点总结36-37
  • 3.4.2 “政府”这一话语对象在中日地震报道话语中的特点37-45
  • 3.4.2.1 《中国青年报》地震报道中的“政府”话语构建38-40
  • 3.4.2.2 日本《读卖新闻》的地震报道话语中的政府话语的构建及其特点40-42
  • 3.4.2.3 《中国青年报》和《读卖新闻》中政府话语特点及异同42-45
  • 4 中日两国地震报道的媒体话语特点及其原因分析45-51
  • 4.1 中日地震报道的媒体话语特点45
  • 4.2 形成以上媒体话语特点的原因分析45-49
  • 4.3 小结与启示49-51
  • 参考文献51-53
  • 致谢53-54
  • 个人简历54
  • 发表的学术论文54-55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进;;反本质主义与叙事嬗变[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刘红军;沈玮玮;;中西视野下的荀子“礼法”观[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3 江泓;;电视新闻短评初探[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张能为;伽达默尔“第三次启蒙”与现代科学化时代[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5 李志岭;;汉字的宗教、美学、符号属性与天人合一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赵颖坤;;“均质”与“激情”下的规则制定——建国初期的立法及其社会背景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陶徽希;;福柯“话语”概念之解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陈兆肆;;清代法律:实践超越表达——以衙役群体运作班房为视角[J];安徽史学;2008年04期

9 朱霆;;福柯权力空间理论的建筑学解读[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10 童敏;以对话为核心的个案工作教学新模式的探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志运;钟佳桂;莫云生;;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知识权力中心研究[A];2007年全国第十一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黄健;;“左翼”话语构建原则与策略的确立——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话语分析[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龙永干;;蜕变的努力与“革命”的焦虑——鲁迅“左联”生存论[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曾青青;杨尔弘;;事件词驱动的文本事件信息结构初探[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5 张建;;后现代消费社会身体的走向[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朱存明;;新时期以来中国美学史书写的形态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黄旦;丁未;;传播学科“知识地图”的绘制和建构——19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传播学译著的回顾[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8 陈静静;;大众传媒中的文化冲突建构——“100%安全套项目”报道的个案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9 马锋;;超越民族志:在解释中探寻可能之规律——传播民族志方法新探[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10 张萱;;媒介文本分析视角下的中国大陆地区“城市主流生活杂志”——以上海、广州、武汉三地杂志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二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5 钱海平;以《中国建筑》与《建筑月刊》为资料源的中国建筑现代化进程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吉林;权力博弈下高等教育评估合法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卓;影像的生命——德勒兹电影事件美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符超翔;法律史中的“阐释”与“史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郑宇;后现代史学对传统史学的挑战与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6 余胜;认罪从宽制度刍议[D];湘潭大学;2009年

7 牛欣;新时期以来张爱玲形象的重构[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张同;从布迪厄的惯习、场域理论看网络论坛中网民话语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凤秋;在历史中重构女性的命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凤卓;王小波杂文话语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话语分析理论框架下的中日媒体地震报道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82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4082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a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