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体育论文 >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14 07:08

  本文关键词: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宁波大学》 2012年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姬常爱  

【摘要】:高校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各类高级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的重任。对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专业实践能力是其必须具备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综合能力,要适应新形势下学校体育的发展需求,落实素质教育,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就要针对该专业研究生实践能力不足的现状,重视培养其专业实践能力,为他们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本研究以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途径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特尔斐法,以成都体育学院、宁波大学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山东体育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西南大学体育学院、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十所院校的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教师为调查对象,对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社会需求、培养现状、存在差异和培养途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与分析。 结果显示: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构成要素为实践动机、一般实践能力、专项实践能力和情景实践能力。其中专项运用与创新能力、体育教学能力、运动训练能力、体育保健能力、赛事组织与管理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对于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从用人单位对体育硕士的需求程度和高校在培养目标、学制体系、课程设置、学分体制、培养方式、考核方式等培养现状两大方面,揭示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体育教学能力普遍欠佳,师范技能方面比较薄弱;除了体育科研能力以外,体育硕士研究生较为欠缺的专业实践能力还有赛事组织与管理能力、裁判工作能力、运动训练能力等。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不够重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狭窄、学科课程设置欠完善、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模式单一以及评价标准不完善。由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几种途径:(1)树立正确的培养体育硕士专业实践能力的观念;(2)根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体系;(3)采用双导师制培养模式;(4)建立和完善见习和实习制度;(5)吸纳社会资源,建立校内外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6)严格考评制度,,确保培养目标的实现。力求为各高校加强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整体提升其培养质量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参考。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宁波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807.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何乐;江苏省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能力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2 宋冬昱;中美体育学硕士课程设置及培养方式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蜀蓉;;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08期

2 王保成;论当代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与途径[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3 钱雯;中日体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比较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4 李鸿江;赵德勋;常志利;任占兵;尹军;;中英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结构与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王春利;;高等院校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J];成人教育;2010年05期

6 齐述华;罗小平;舒晓波;;我国不同学科背景下GIS专业培养方案的比较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9年01期

7 刘超;董燕军;李永辉;;对安徽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8 马少慧;;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究[J];发展;2009年09期

9 张济生;对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认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10 陶映霓;胡兴昌;;高师院校生物课程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比较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10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瑞林;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三朵;关于加强当代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理论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2 柳翠;教育学硕士生课程设置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董盈盈;关于我国大学生实践能力及其培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吴海强;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径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5 李仙玲;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6 唐云霞;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毛维;基于职业导向的MBA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8年

8 陈媚;北京地区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D];首都体育学院;2009年

9 邓韵;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唐吓建;福建省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市场需求与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现状的吻合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伟;花日茂;丁春;;PBL教学法在环境专业高等教育中的应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聂宜民;陈红艳;姜曙千;于晓峰;;高等农业院校地理信息系统课程建设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2期

3 杜泽乡;曾建红;李云秋;王晓华;;《药用植物学》考试改革与学生能力培养的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9期

4 付向红;原新生;;河南省工科大学生能力需求及培养现状调查和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王润良,郑晓齐;实践智力与工程师创新能力开发[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6 杨长峰;;加强学生一般实践能力的问题和对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1期

7 林崇德;智力结构与多元智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李鸿江;尹军;郝晓岑;吕青;;中、美、日、英、俄、德六国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体制与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9 李静;;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07期

10 陈少青;杨国庆;冯海波;;基于模糊数学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方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汪志明;徐亚明;花向红;;测绘工程专业两年制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与探讨[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2 魏庆朝;;加强校企联合培养,提高土木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A];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第九届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张朝霞;;开放性实验在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A];全国解剖学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林忠;鞠蕾;;组织隐性知识积累路径研究:基于演化的视角[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谢晴宇;王乐;孟庆刚;;中医临床诊疗经验知识传承的初步探析[A];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全国中医内科临床科学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王健;曲鲁平;陶岩;;全日制体育硕士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霞;职业经理人培训效果综合评估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金江;中国大学本科精英学院运行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李丹;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赵志英;高等体育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培养[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5 漆捷;意会知识及其表达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6 杨燕燕;论教育实践课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琼;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取向的知识教学变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左晶晶;大学生社会网络对科技型创业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何明芮;个体层面的隐性知识认知及显性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10 杨茜;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先进文化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洁;湖北地区生物类本科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周永奇;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四项能力影响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李玲丽;上海体育学院专项俱乐部开展现状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易罗婕;基于中外对比的中国工商管理硕士(MBA)培养模式改进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陆国娟;中小学生负担结构优化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何丽娟;高职学院教师实践能力及其提升的校企合作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路晨菲;当代中国高校爱情教育内容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8 周惠;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9 郭文婷;个人外载隐性知识转化与应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黄春香;福建省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健美操专修学生就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金芝;张俊丽;展利民;;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7年02期

2 严慈庆;美国体育研究生的培养制度及其特点[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80年04期

3 谭广;马卫平;;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探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4 熊蜀蓉;;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08期

5 李鸿江;尹军;郝晓岑;吕青;;中、美、日、英、俄、德六国体育学科研究生培养体制与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6 李鸿江;赵德勋;常志利;任占兵;尹军;;中英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结构与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毛琳;史兵;梁悦;;我国体育硕士培养中双导师机制的构建[J];当代体育科技;2012年01期

8 陈国余;;贵州师范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调查与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09年02期

9 叶小瑜;陆元兆;;中越联合培养体育硕士服务保障体系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09年03期

10 叶小瑜;陆元兆;;控制论视野下的中越联合培养体育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监控[J];贵州体育科技;200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常志利;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光;全日制体育硕士体育教学领域课程开设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灏;新课改环境下全日制体育硕士课程设置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郑继超;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及培养模式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陶成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技术技能培养的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丽;我国体育院校全日制体育硕士培养现状分析[D];首都体育学院;2011年

6 吴定锋;武术套路教练员的素质结构及自我评价[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7 王美红;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能力形成因素的系统分析[D];四川大学;2005年

8 张心雨;体育硕士研究生弹性学制培养体系探析[D];武汉体育学院;2007年

9 唐云霞;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陈媚;北京地区跨学科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D];首都体育学院;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富源;论主体及主体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2 林春联,庞训胜,孙先锋;谈专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能力全面发展[J];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3 蔡烈;;体育系学生能力培养初探[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6年01期

4 郑永彪;关于中国MBA教育发展战略的若干思考[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张彦通;英国高等教育“能力教育宣言”与“基于行动的学习”模式[J];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01期

6 樊耘,王颖;中外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01期

7 续润华,李建强;美国高等学校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01期

8 雷曜,杨斌;中美商学院MBA招生工作的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5期

9 王璐;王向旭;;当今英国研究生教育规模和结构的变化与走向[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12期

10 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宋平;;关于提高MBA教育质量几个问题的探讨[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下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江涛;[N];华东旅游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汪敏华;[N];解放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论纲[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瞿海东;基于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2 赵丽;关于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探讨[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3 周伟;产学研合作教育探析与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2年

4 林云;中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5 吴爱武;研究生培养条件评估指标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6 刘芳;美国MBA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7 颜建军;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立斌;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考录制度的现状分析与建议[D];四川大学;2005年

9 张晓东;财经类院校MBA教育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10 王硕菲;论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玉英;张春合;;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现状与思考[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曹丽丽;李庆有;;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体育科技;2011年04期

3 魏俊民,蒋健,李鸿禄;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 雷宗怡;李国强;李米环;;体育硕士学位论文中统计方法应用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36期

5 张磊;;体育硕士学位论文评价体系的理论分析与构建[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魏德样;;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调查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熊蜀蓉;;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08期

8 王兴怀;;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有关问题研究[J];中国教师;2009年S1期

9 丁先琼;鲁平俊;周龙惠;袁凤梅;李庆贺;;中日体育硕士教育目的及培养目标比较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周建社;李艳翎;陶成武;;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探讨[J];体育文化导刊;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隗金水;;发展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路径依赖及其超越[A];2007广东省体育科学研究论文选[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常志利;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云霞;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学龙;全国首届全日制体育硕士就业价值观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马光;全日制体育硕士体育教学领域课程开设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媚;体育硕士参与竞赛实践的调查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邵平;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设计[D];西南大学;2013年

6 王建平;体育硕士健美操方向研究生教学训练实践技能培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7 高跃;山东省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运动训练领域课程设置现状的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8 马珍珍;湖北省体育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现状调查[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9 陶成武;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技术技能培养的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会利;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研究现状的剖析[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99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ylw/1399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f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