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校管理论文 >

“教育善”的形态及其实现 ————以康德“教育善”的研究为线索

发布时间:2023-02-08 11:01
  “教育善”是教育伦理学的核心范畴,反映的是教育活动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以及社会对教育者具有“应然”意义的价值期待。教育善的实现不仅应着眼于外在伦理规范的构建,也应注重受教育者自主形成德性的过程。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德性是至高的善;德性既是出于善良意志的内在立法,同时又是可教的。教育作为一项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承担着培养自主、自律个体的内在责任。这是本文由以行进、运思的思想基础。本文认为,“教育善”在存在形式上有着“伪善”“常善”“至善”三种形态。教育“伪善”往往对应着教育者与教育机构的“失善”行为,是一种隐性和潜在的教育恶;教育“常善”是教育善的常态,能够被教育者把握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实施;教育“至善”是教育善的鹄的,个体意义上的至善指向的是享有至上德性和完满幸福的道德主体。考虑到目前我国教育领域中仍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失善”现象,亦存在教育者的诸多不正当的教学方式以及教育观念、理念的滞后,某种程度上,使得原本旨在崇善的教育事业沦为功利主义的附庸。因而,本文尝试为教育善的实现提供某种基于理性运演的可行性路径,主要包括:教育应从培养道德认知和价值选择两个方面塑造受教育者完善的道德人格;教育...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1.选题缘由
        2.研究意义
    (二) 核心概念界定
        1.善
        2.教育善
    (三) 国内外关于“教育善”的相关文献综述
        1.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2.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四) 本研究的重点及创新之处
        1.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2.论文的创新之处
    (五) 主要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比较分析法
一、“教育善”的本质及特征
    (一) 教育善的本质
        1.完满的幸福生活
        2.自律的道德主体
    (二) 教育善的特征
        1.规范性
        2.向善性
        3.实践性
        4.教育性
二、“教育善”的基本形态划分
    (一) 教育“伪善”:教育善的变种
        1.教育恶
        2.教育与不道德行善(“伪善”)
        3.作为义务的教育行善
        4.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的惩恶扬善与规避伪善
    (二) 教育“常善”:教育善的常态
        1.教育理性的善
        2.教育情感的善
    (三) 教育“至善”:教育善的鹄的
        1.教育德性:教育“至善”中至上的善
        2.教育幸福:教育“至善”中完满的善
三、“教育善”的缺失及其原因探析
    (一) 教育者的“失善”
        1.唯知识至上
        2.灌输式教学
        3.教师的不良惩罚
    (二) 学校的“失善”
        1.学校教育目的中“实然”与“应然”的疏离
        2.学校教育中民主观念的普遍缺乏
        3.学校教育中的“伪善”与“轻德”
    (三) 教育“失善”的成因分析
        1.功利主义的误读:功利主义倾向对教育的影响
        2.教育伦理规范制约下道德情感的普遍缺失
        3.我国传统教育伦理思想的影响
四、“教育善”的实现
    (一) 教育者善的实现
        1.教育规范的建构
        2.教育者德性的生成
    (二) 教育个体善的实现
        1.完善人格的培养
        2.道德认知与价值选择
    (三) 从个体的教育至善到群体的教育共善
        1.伦理共同体
        2.教育“公共善”的达成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本文编号:37378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xiaoguanli/37378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2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