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建国60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31 21:55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教育思想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新中国教育的基本方针,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六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系、不可分割。论文以马克思主义教劳结合理论为基础,对建国以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和分析,试图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反思:建国60年教劳结合在我国有哪些实践发展?不同阶段教劳结合的实践特征是什么,具有什么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对未来有何启示?研究遵循以下思路:导论部分论述教劳结合实践发展研究的意义,梳理研究的基本思路,以及建国60年我国教劳结合的实践的发展阶段等;第一部分论述了马克思关于教劳结合的内涵;第二、三、四部分,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教劳结合实践经验,依次梳理和分析了建国以来教劳结合的实践发展。我国在贯彻教劳结合的实践中曾有过偏差,而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为教劳结合的实践发展指明了方向。文章第五部分梳理和分析了初级阶段理论对教劳结合发展的影响。第六部分,在总结了教劳结合实践发展经验及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劳结合理论和实践创新的若干思考。...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综述
        1.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涵的研究
        2.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关系的研究
        3.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性质和地位的研究
        4. 总结
    (三) 研究框架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一、马克思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的内涵
    (一) 马克思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二) 马克思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的科学内涵
    (三) 马克思主义的教劳结合理论与资本主义的教劳结合的异同
        1.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目的不同
        2.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和方法不同
        3.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普及程度不同
二、建国前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探索
    (一) 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1. 延安时期的社会背景
        2. 延安时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二) 建国后的社会背景
    (三) 毛泽东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
    (四) 建国后十七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
        1. 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
        2. 调整学制,改革学校课程,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
        3. 全面实施劳动教育和勤工俭学
        4. 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
    (五) 毛泽东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时代特征
    (六) 建国后十七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特点
三、"文革"期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反思
    (一) "文革"时期的社会背景
    (二) "文革"期间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 "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 "上山下乡"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 "开门办学"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 "五七道路"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 "文革"期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时代特征
    (四) "文革"期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特点
四、改革开放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实践改革
    (一) 改革开放后的社会背景
    (二) 邓小平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理论发展
    (三) 改革开放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内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四) 邓小平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时代特征
    (五) 改革开放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形式
        1. 恢复和发展了一些传统的行之有效教劳结合形式
        2. 改革教育体制、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3.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成为教劳结合的重要形式之一
        4. 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具有了新的表现形式
        5. 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领域,教劳结合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展开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创新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背景
    (二) 初级阶段理论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发展
    (三) 新时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实践形式
        1. 学校逐渐成为教劳结合探索实践活动的改革主体
        2. 教劳结合中"劳动"深化
        3. 教劳结合探索主体的变化
    (四) 新时期教劳结合的探索和实践的特点
六、教劳结合在我国教育发展中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 教劳结合理论的历史价值
        1. 教育规律内部调节的必然结果
        2. 社会发展的外部需求调节的必然结果
    (二) 坚持教劳结合的现实意义
        1. 教劳结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必然选择
        2. 教劳结合是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有效途径
        3. 教劳结合是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推进教改须先更改教育方针[J]. 马晖.  教师博览. 2009(05)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历史发展与启示[J]. 张伟.  广西社会科学. 2009(02)
[3]我的“工农兵学员”经历[J]. 周武.  文史月刊. 2007(06)
[4]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学习江泽民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J]. 郑金贵.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1)
[5]教育方针的形态变化与教育本性的回归[J]. 王长乐.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4)
[6]邓小平成人教育思想研究[J]. 刘华政.  教育探索. 2005(09)
[7]知识厄运与制度悲剧——文革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革命”的历史省察[J]. 彭泽平.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4)
[8]对新时期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的再探讨[J]. 叶广荃.  民族教育研究. 2005(04)
[9]邓小平教育经济思想初探[J]. 粟阳春,刘存绪.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3(11)
[10]简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J]. 成有信.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02)

硕士论文
[1]中小学实施教劳结合的途径研究[D]. 解广夫.西南大学 2008
[2]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中的教劳结合理[D]. 陆正林.苏州大学 2007
[3]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的哲学视角及其当代观照[D]. 王昌英.安徽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610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35610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4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