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 ————以四川省德阳市12所中高职院校为例

发布时间:2023-03-28 21:16
  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和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关键环节。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如何解决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问题,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是我国创新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遵循人才成长规律、适应经济社会行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工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实践中的脱节、断层或重复等现实问题在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标准建设、课程内容选择、课程教学实施、人才培养模式与评价等方面仍然突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步伐,它们是制约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探索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进一步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质量和水平,关系着中职学校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平台搭建、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结构进一步完善、满足人民大众对教育的多样性选择、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提升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系统,而中高职课程衔接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系统内部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子系统。研究中高职课程衔接子系统...

【文章页数】:22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我国职业教育的“三不两难”困境
        (二)为什么要研究中高职课程衔接
        (三)为什么要运用SSM研究中高职课程衔接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
        (二)关于中高职教育衔接研究
        (三) 关于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
        (四)文献研究述评
    三、概念界定
        (一)课程
        (二)课程衔接
        (三)中高职课程衔接
    四、理论基础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价值追求:终身教育理念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理论基石: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
        (三)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系统依据:SSM理论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六、研究意义与研究特色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特色
第一章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理论分析
    一、课程结构与中高职课程特征
        (一)课程的结构要素
        (二)中高职课程的共同特征
        (三)中高职课程的差异特征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理论与实践诉求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政策诉求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国际经验诉求
        (三)中高职课程衔接实践探索诉求
    三、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理论框架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内容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结构
        (三)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基本特征
        (四)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价值功能分析
第二章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基本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工具
        (三)样本选择
        (四)调查实施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一)课程目标衔接描述性分析
        (二)课程内容衔接描述性分析
        (三)课程实施衔接描述性分析
        (四)课程评价衔接描述性分析
    三、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表征分析
        (一)课程目标:目标取向稳定性差 目标确定学科化趋向
        (二)课程内容:内容取向整合性差 课程管理自由化趋向
        (三)课程实施:实施取向开放性差 课程教学课堂化趋向
        (四)课程评价:评价取向形成性差 评价模式单调化趋向
第三章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个案调查与分析
    一、个案情境描述
        (一) 区域环境描述
        (二)学校环境描述
        (三)专业背景描述
    二、个案现状调查
        (一)课程目标描述
        (二)课程内容设计
        (三)课程实施描述
        (四)课程考核与评价
    三、个案相关系统的根定义和概念模型建构
        (一) 相关系统的根定义
        (二)概念模型建构
    四、比较与变革
        (一)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完善,学历层次建设是关键
        (二)中高职院校合作流于形式,深度内涵合作是基础
        (三)关注学习主体不够全面,了解学生是根本着力点
        (四)重视教师培训停于表面,落实方案是质量保障线
第四章 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理念变革滞后:对职业教育认识不到位
        (一)传统观念的惯性
        (二)现实环境的作用
        (三)国家政策的滞后
    二、顶层设计滞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形成
        (一)我国教育体系的限制
        (二)职业教育体系的缺陷
        (三)高等职教院校的缺位
    三、教育制度滞后:职业教育保障支持力度薄弱
        (一)我国招生考试制度的局限
        (二)国家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缺位
        (三)国家职业资格与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力
    四、办学定位不准:职业教育课程管理动力不足
        (一)中高职衔接的规模不足
        (二)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不准
        (三)教师衔接能力动力不足
第五章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理念与思路变革
    一、普通性与职业性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普通性表现及影响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的职业性表征及变革
    二、由补充走向主流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的补充性表现及影响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主流性表征及变革
    三、由宏观走向微观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宏观化表现及影响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微观化表征及变革
    四、由零乱走向系统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零乱化表现及影响
        (二)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系统化表征及变革
第六章 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对策研究
    一、基本原则:忠实体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内涵
        (一)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满足人民群众教育的需求
        (三)促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
        (四)坚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
    二、技术路径: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衔接模式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理念变革与趋势
        (二)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开发历程
        (三)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模式
        (四)基于工作过程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举例研究
    三、内容设计:构建层次显著连贯一体的课程体系
        (一)制定中高职有效衔接的课程目标
        (二)建立多方联动的课程内容设置机制
        (三)制定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实施方案
        (四)建立多元参与的核心能力课程评价机制
    四、保障措施:建立政府主导与多元参与相结合的机制
        (一)建立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建立职业教育国家招生考试制度
        (三)建立统一的课程标准与专业目录编制机制
        (四)建立多元的课程开发参与机制
第七章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研究反思
    一、研究发现
        (一)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质量提高
        (二)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质量是历史政策与实践探索的诉求
        (三)影响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问题表征及症结归因
        (四)解决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的系统设计思路
    二、研究问题
        (一)研究视角局限
        (二)研究样本局限
        (三)成果应用局限
    三、研究展望
        (一)研究问题热点化
        (二)研究人员广泛化
        (三)研究方法多样化
参考文献
    一、中文类
        (一) 著作类
        (二) 学位论文类
        (三) 期刊论文类
        (四) 其他类
    二、外文类
附录
    附录 1:中高职课程衔接高职学院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 2:中高职课程衔接中职学校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 3: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调查问卷(高职学生)
    附录 4:中高职课程衔接现状调查问卷(中职学生)
    附录 5:中高职课程衔接访谈提纲
    附录 6: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提纲)
    附录 7:中高职衔接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目录)
    附录 8:关于五年制高职大专联合办学协议书
    附录 9:四川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提纲)
后记
在研期间学术成果



本文编号:37733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37733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0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