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以生为本”的高职课程设置分析

发布时间:2024-05-24 23:34
  随着“人本主义”哲学的兴起与发展,强调尊重劳动者本身价值、重视对劳动者职能开发的新职业主义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反映在高职教育课程观上就是抛弃原本的“学科本位”、“能力至上”的课程设置,形成新型的“以生为本”的高职教育课程观。这一课程观采纳了“能力本位”课程观岗位分析的优点,吸取了“知识本位”课程观中强调理论知识的指导作用及知识对个人素质塑造的影响作用。 本文从“以生为本”的理念论述了高职课程设置问题的产生、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分析了国内外高职课程设置的现状,重点阐述了高职课程设置在国内外研究的特点及发展趋势;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阐述了我国在高职课程设置方面坚持“以生为本”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实行学分制,适度增加选修课等七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在高职课程设置方面坚持“以生为本”;最后本文试图以w学院数控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为案例,通过介绍W学院数控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国内外课程设置的理论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提出了作者的建议和对策,以期能为高职课程设置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进一步完善高职课程设置的理论体系做出贡献。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产生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2 国内外高职课程设置现状
    2.1 概念的界定
        2.1.1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2.1.2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
        2.1.3 课程设置
    2.2 发达国家高职课程设置分析
        2.2.1 德国的高职课程设置
        2.2.2 澳大利亚的高职课程设置
        2.2.3 美国的高职课程设置
        2.2.4 英国的高职课程设置
        2.2.5 国外高职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
    2.3 我国高职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2.3.1 我国高职课程的特点
        2.3.2 我国高职课程设置的几种模式
        2.3.3 我国高职课程设置必须走改革之路
3 坚持"以生为本",完善高职课程设置
    3.1 对"人本主义"课程的解读
        3.1.1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3.1.2 以生为本的重要意义
        3.1.3 关于"人本主义"课程
    3.2 设置高职课程,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因
        3.2.1 经济发展需要"以生为本"
        3.2.2 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求"以生为本"
        3.2.3 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
    3.3 如何在高职课程设置方面坚持"以生为本"
        3.3.1 实行学分制,适度增加选修课
        3.3.2 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
        3.3.3 设置综合课程,实行跨学科教学
        3.3.4 建立校企知识网络,设置工学结合的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
        3.3.5 加强隐性课程的建设
        3.3.6 在课程建设中,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
        3.3.7 以终身教育理念设置高职课程
4 案例分析—W学院数控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4.1 W学院简介
    4.2 数控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开设的课程
        4.2.1 培养目标
        4.2.2 学制与招生对象
        4.2.3 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4.3 W学院数控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4.3.1 课时比重及学时分配比较合理,理论课与实践课交叉进行
        4.3.2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好的平台
        4.3.3 实行双证书制度
    4.4 W学院数控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4.4.1 缺乏综合课、自选课,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4.4.2 实训设备不能及时更新,不能与企业间建立好的合作教育关系
        4.4.3 按学科型设置课程,过于强调理论学习的系统性
        4.4.4 缺乏人文素质方面课程的设置
        4.4.5 "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
    4.5 应采取的措施和建议
        4.5.1 增大选修课的比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5.2 增加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
        4.5.3 应注意人才素质弹性化的培养,确立终身教育理念
        4.5.4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4.5.5 适当更新校内实训设备,多渠道建立实训平台
        4.5.6 促进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相统一
        4.5.7 提倡项目教学法,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9813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zhiyejiaoyulunwen/39813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6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