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保险论文 >

我国商业银行转型的可行路径分析

发布时间:2015-03-02 18:57

杨秋实 建设银行河南省分行

摘要:商业银行转型应当综合考虑当前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和行业特征,从经济增长的资金中介者转变成为客户实现资产增值的财富管理者。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转型的必要性和动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转型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商业银行  转型  战略转型

近年来,受到诸如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和金融监管等内外部经营环境不断变化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持续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和挑战。目前,国际环境仍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对银行的监管趋于严格;在利率市场化这个大势所趋的大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传统模式受到冲击、利润收窄等诸多严峻挑战。另外,在信息化时代,网络金融大肆兴起,其灵活的机制将对商业银行造成以前不可比拟的冲击。这些因素都对我国商业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银行摆脱“路径依赖”,可以预计,转型将成为中国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主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商业银行转型应当综合考虑当前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和行业特征,在结合银行自身发展阶段和特点的情况下,对银行经营发展作出战略规划,从而适应市场环境和监管条件的变化,提升自身盈利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目前对商业银行转型方面涉及范围很广,包括发展战略、管理体制、经营结构、组织体系、人力资源等方方面面的转型。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为利差收入为主,依赖于国家对于利率的管控获取垄断利润,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行,这种单一的盈利模式将受到巨大的冲击。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的转型必须要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综合考虑当前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和行业特征,在结合银行自身发展阶段和特点的情况下,对银行经营发展作出战略规划,从而适应市场环境和监管条件的变化,提升自身盈利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首先是增长模式向低风险高效率的集约式型发展。应当从过去的低效率的依赖存贷款规模扩张的粗放式高风险增长转变为依靠服务创新、业务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高效率的集约式低风险发展模式。这需要商业银行培育出核心的竞争力。其次商业银行的战略目标不应仅仅是作为市场资金供需的中介者,充当着降低信息不对称的资金代理人的角色。随着社会融资方式以及市场主体的多样化,商业银行作为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现代企业,应当成为一个独立的市场参与者,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提升自身服务水平,从经济增长的资金中介者转变成为客户实现资产增值的财富管理者。

二、我国商业银行转型的动因分析

1.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

银行以利润最大化为其行为的根本目标。从长期来看,利率市场化后,各家银行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理财、股票债券、信托等替代性产品会削弱银行的资金来源,这可能将迫使银行提高资金成本;同时,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激烈的竞争,对优质大客户的贷款利率可能会出现下降,这会造成银行利差空间的缩小,影响到银行现有的资金平衡关系和利率配比关系。因此,商业银行必须按照市场化的方向进行转型,按照收益和风险相对应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经营管理机制,创新拓展新的业务领域,进一步提高盈利水平。

2.商业银行监管要求提高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让各国及国际监管机构认识到银行业潜在的巨大风险,以及这种风险的易传染性和巨大破坏力。201011月巴塞尔协议Ⅲ出台,提高了对商业银行的监管要求。考虑到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中银行股的市值占A股总市值已超过两成,而且股市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由股票融资补充资本已然很困难。虽然银监会研究推出了创新资本工具,但是任何资本补充方式都是有成本的。资本充足率的提高实际上降低了银行的杠杆率并且增加了银行放贷的支出,从而也就减少了银行的利润,这就促使银行积极进行业务转型,走一条低资本消耗的发展道路。

3.金融脱媒现象加速

所谓的“金融脱媒”是指从通过中间人进行交易转变为没有金融交易或者金融交易在资金供求双方之间直接进行的过程,其实质是融资行为的“去中介化”。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建设的逐渐完善,投资渠道的拓宽,以及投资者观念的转变,可以确信,直接融资在融资结构中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如此,银行揽存放贷的生存模式将受到挑战,市场空间被挤压。

4.外资银行大举进入中国

入世之后,外资银行在中国获得了国民待遇,外资银行已经在营业机构、资产规模、经营范围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增长。银监会2013年报显示,2013年在华外资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达到了947家,在华外资银行营业机构的资产总额2.56万亿元,同比增长7.45%,实现税后利润140.34亿元。外资银行进入和发展所带来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得天独厚的全球网络优势,卓越的服务意识以及领先的业务技术都在无形对中资银行形成了变革的压力。

5.内部压力促使商业银行转型

当前商业银行传统营运模式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经营理念上竞争意识不足,未能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存贷款业务上面临金融脱媒、银行业内部竞争加剧从而压缩银行存贷款盈利空间、资本市场的发展分流优质客户的问题;业务结构上虽然银行加大了中间业务的开发力度,但是相对来说仍处于较低水平,产品质量有待提高;客户结构上依然不重视个人客户和中小企业客户,,开发这一潜在市场以增加其盈利贡献度,有助于分散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因此银行必须转型弥补传统营运模式的不足,创造新的盈利空间,降低和分散业务风险,维护金融系统稳定,增强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力。

三、我国商业银行转型的可行路径

1.打造全能化和专业化的商业银行

全能银行的发展方向可以使我国商业银行盈利结构多样化,减少对信贷的依赖,提高赢利能力,在应对外资银行的冲击和走向国际市场时增强竞争力。专业银行是以高度的市场细分为基础,针对特定的地域、业务范围或者目标客户群进行集聚发展的专业化银行。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大而全”;二是“小而精”。“大而全”即全能化的发展方向,这对资金、技术、人才等等各方面的要求都很高,就我国来说,只有五大行及少数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将全能化作为战略定位。绝大部分商业银行应当选择专业化的方向,具体可以有专门为特定客户群体提供金融服务的商业银行,专门从事某类业务的商业银行以及在一定地域内经营、服务当地居民或企业的商业银行。

2.构建我国商业银行明确的差异化转型目标

成功的商业银行转型特点各异,发展战略各有侧重,最终都走上了差异化的发展道路。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在市场经济中仅仅充当着资金中介者的角色,经营模式同质单一,依赖于我国的高储蓄,在管制利率下通过低效率的规模扩张提高利润,这并不利于充分发挥对资金的配置能力。

中国巨大的市场规模决定了商业银行在中国有着巨大的转型空间,差异化的转型首先可以避免行业间同质的竞争压力,提升企业盈利能力;其次差异化的转型意味着纵向的深入,经营的专业化会形成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培育核心客户群体以及核心业务。同时差异化转型对于我国金融制度的完善,对金融覆盖面的扩大都有推动作用。

3.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策略

首先,通过发展中间业务,增加服务性收入。随着金融自由化的逐步推进以及金融不断深化,我国的金融产品将会更加丰富,加上投资者财富的逐渐积累和理财意识的增加,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既是银行经营过程中的挑战,也是进一步发展与升级的机遇。

其次,发展零售业务以优化客户结构。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进行,我国商业银行也应当基于自身特点,考虑自身经营情况进行定位,加强非价格方面的竞争。对于地方性商业银行,因为其具有地域的优势,可以从大量中小客户中甄别出优质的客户,以中小客户和个人为服务主体;而对于大型银行由于其全国性的服务范围和较强的市场地位,可以在维持大客户市场份额的同时,发展中小客户,扩大零售业务。

最后,加强风险管理。利率市场化后,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加强内部控制利率,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的防范能力,积极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建立完善的风险量化技术。此外,监管部门作为防范银行风险的重要机构,要加大对银行创新业务的监管,加大现场和非现场的检查力度,完善银行信息披露机制,努力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4.我国商业银行走出去的战略转型

我国的五大行以及如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大型股份制银行已经迈出了海外收购的步伐,这其中有收获也有教训。商业银行应当采取什么形式走出去并无固定的模式。设立分支机构较为稳扎稳打,风险相对较小;但扩张的速度慢,在融入当地的文化,熟悉本土监管规则等方面需要较长适应时间;另外,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要应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准入政策,较为复杂。收购境外金融机构能够非常迅速的进行扩张,当被收购金融机构在其他地区也拥有分支机构时,收购银行能够通过一笔收购同时进入多个地区;但收购以后能不能实现有效整合才是收购是否成功的关键,即双方能否通过较短的磨合期就发挥出互补效应和协同效应;在收购中,收购银行处于信息不对称的信息劣势方,因而面临的风险也要大得多。因此在走出去时,我国商业银行应当注重提高识别风险、防范风险的能力,追求发展的同时要保障安全。

参考文献

[1]周民源.中国商业银行转型的路径选择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29

[2]李安.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研究[J].金融经济,20146 

[3]杜欣欣; 杨有振.商业银行业务转型:风险和路径选择[J].统计与决策,20148 

[4]山东银监局课题组.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转型趋势、特征与问题刍议[J].金融发展研究,20141



本文编号:160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bxjjlw/160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f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