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保险论文 >

我国保险市场退出机制研究 ——以广西省改革试点为例

发布时间:2021-08-21 22:57
  完善的保险市场退出制度是保险市场成熟的重要标志,我国的现状是一直有较完善的保险公司市场准入的监管和经营行为的监管,但是至今我国保险市场还没有一家保险公司彻底退出市场,由此可见,我国的保险市场退出制度尚不完善。以1980年恢复保险业经营为新起点,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市场机制的推动下,我国保险市场主体开始不断增加,成立了大量的中资保险公司,而外资保险市场中的外资保险公司也大批进入我国保险市场,致使中国保险市场的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而随着保险公司数量的增加,传统国有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我国的保险市场的市场结构从寡头垄断走向了垄断竞争模式。本文在阐述保险公司市场退出相关基本问题的基础上,以2016年广西辖区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市场退出试点工作为例,针对我国保险市场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内外市场退出制度的经验,从保险市场退出制度的法律法规、风险预警系统、保险保障基金制度三个层面对我国保险市场退出机制的改革建设与完善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本文在研究方法上充分运用了案例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通过分析国家政策性的改革案例,研究我国保险市场退出机制现状,分析我国目前保险市场退出制度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我国保险市场退出机制研究 ——以广西省改革试点为例


我国偿付能力框架的搭建过程

风险分级,偿付能力,充足率,保险集团


等可能会对公司的偿付能力产生负面影响的有关风险能够令公司吸收所应具备的最低资本额。实际上,上文所述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属于偿二代系统中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由于偿二代对于实际资本会进行分级监管,那么偿付能力监管指标实际上是分为两个指标,第一是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考虑的是保险集团的实际资本,第二是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考虑的是保险集团的核心资本。我国的规定中要求的是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00%。针对保险市场退出方面来衡量偿付能力指标,最重要的就是我国目前在偿二代系统下细化的风险管理系统,如下图 3-2 所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保险保障制度与市场退出机制[J]. 任建国.  中国金融. 2017(07)
[2]关于完善我国保险市场退出机制的思考[J]. 孙欣,张睿.  现代经济信息. 2015(05)
[3]论保险偿付能力监管的国际模式及启示[J]. 吉彩红.  应用经济学评论. 2011(00)
[4]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方式及其程序的法律分析[J]. 宋占军.  保险职业学院学报. 2011(03)
[5]保险市场退出机制的设置探讨[J]. 黄炯祥,马燕婷,赵廷德.  金融经济. 2010(20)
[6]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机制与路径研究[J]. 陈华,张艳.  保险研究. 2010(01)
[7]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健全我国保险市场退出机制[J]. 池晶,赵茉.  社会科学战线. 2008(12)
[8]国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主要模式及其借鉴[J]. 丁爱华.  南京审计学院学报. 2008(03)
[9]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国际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郭艳,胡波.  经济问题. 2008(06)
[10]论新《企业破产法》与我国保险市场退出机制[J]. 周延,房爱群.  东岳论丛. 2007(03)

博士论文
[1]财产保险公司风险预警研究[D]. 滕焕钦.山东大学 2011
[2]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研究[D]. 张敏.南开大学 2010
[3]寿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有效性研究[D]. 张勇.南开大学 2009
[4]中国保险市场退出机制比较研究[D]. 沈南宁.厦门大学 2008
[5]我国财产保险综合偿付能力监管研究[D]. 陈宇宁.厦门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的法律问题研究[D]. 张舒.北方工业大学 2011
[2]我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法律监管研究[D]. 程盈.山东大学 2011
[3]动态偿付能力测试在我国财产保险公司中的应用研究[D]. 吴婵.西南财经大学 2010
[4]我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研究[D]. 杨柳.天津财经大学 2009
[5]新旧准则下我国寿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比较研究[D]. 李湘华.湖南大学 2008
[6]非寿险公司风险预警系统研究[D]. 苏辛.天津财经大学 2008
[7]完善我国保险市场退出机制研究[D]. 郭琛.吉林大学 2008
[8]我国保险市场退出制度研究[D]. 何佳.南开大学 2008
[9]我国保险市场退出机制探析[D]. 姜姿.西南财经大学 2006
[10]美国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监管及其借鉴[D]. 蒲华冀.西南财经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3564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bxjjlw/33564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b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