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保险论文 >

TAZ保险公司操作风险识别与评价研究 ————基于团体保险业务案例

发布时间:2023-08-11 19:21
  当前我国保险行业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同时,整个行业也迎来了操作风险的高发期。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的内部操作流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包括法律及监管风险(不包括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具有涉及范围广、影响因素多、相关数据获取困难等特点。操作风险管理已经是保险业提升管理水平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然而,目前业内大部分保险公司仍片面追求保费规模增长,忽视了操作风险管理,尤其是中小型保险公司操作风险管理更是不尽如人意,特别是操作风险的识别与评价因系统及人员的缺失成为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中尤为薄弱的环节。现如今,我国有关保险业操作风险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针对中小型保险公司的研究更少。如何科学地识别与评价保险公司的操作风险,为操作风险控制措施提供有针对性的依据,已是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在广泛查阅研究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前提下,以委托代理理论、有限理性理论和内部控制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并分析了保险公司操作风险的影响因素。然后,以中小型保险公司为研究视角,选择TAZ保险公司的团体保险业务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对操作风险的识别与评价进行了研究。首先,文章从影响因素角度对操作风...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操作风险管理框架与路径研究
        1.3.2 操作风险识别研究
        1.3.3 操作风险成因研究
        1.3.4 操作风险评价研究
        1.3.5 操作风险管控对策研究
        1.3.6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基本理论分析
    2.1 关键概念
        2.1.1 操作风险的定义
        2.1.2 团体保险的定义
    2.2 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有限理性理论
        2.2.3 内部控制理论
    2.3 保险公司操作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2.3.1 组织结构因素
        2.3.2 内部流程因素
        2.3.3 人员因素
        2.3.4 系统设施因素
        2.3.5 外部事件因素
第三章 TAZ保险公司团体保险业务操作风险的识别
    3.1 行业背景分析
    3.2 公司概况
    3.3 基于RBS的 TAZ保险公司团体保险业务操作风险识别
        3.3.1 组织结构风险的识别
        3.3.2 内部流程风险的识别
        3.3.3 人员风险的识别
        3.3.4 系统设施风险的识别
        3.3.5 外部事件风险的识别
第四章 TAZ保险公司团体保险业务操作风险评价
    4.1 评价方法与流程
        4.1.1 评价方法
        4.1.2 评价的基本流程
    4.2 评价指标体系及层次结构模型构建
    4.3 评价结果计算
        4.3.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3.2 模糊综合评价数据的收集及信度、效度分析
        4.3.3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4.4 评价结果分析与讨论
第五章 TAZ保险公司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控制措施
    5.1 TAZ保险公司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5.1.1 内部流程设计存在缺陷
        5.1.2 内部流程执行力控制不足
        5.1.3 组织结构协调、制衡机制欠缺
        5.1.4 人员素质低下
        5.1.5 系统设施陈旧且维护欠及时
        5.1.6 外部事件风险管控仍有待加强
    5.2 强化TAZ保险公司操作风险控制的措施
        5.2.1 加强制度建设和流程设计
        5.2.2 严肃追究责任人相关责任
        5.2.3 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完善公司治理制度
        5.2.4 建立高素质员工团队
        5.2.5 优化系统设施
        5.2.6 防范外部事件风险发生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本文编号:38416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bxjjlw/38416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0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