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8 12:58
  高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也是创新活动最为密集的产业部门,在我国产业体系中始终处于“技术高地”的位置。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目的不仅在于要成为国民经济总量持续高速增长的推动力量,更重要的是要扮演起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国家技术研发水平、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重要角色。正如内生增长理论所指出,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在于技术创新活动本身,而在于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溢出效应。在过去的三十年中,我国高技术产业是吸纳外商直接投资,引进国外技术最为密集的行业,是国际技术创新溢出的重要受益者。那么,在当前产业规模和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的现实条件下,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是否存在溢出效应,对其他产业是否存在带动作用,能否担当起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历史重任,这是本文选题的初衷和主要研究目的。为此,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特别是受到国内外学者关于知识溢出以及国际间产业技术溢出相关研究的启发,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溢出的基本理论以及我国高技术产业内溢出和产业外溢出的现实情况展开深入探讨。在理论层面,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溢出的内涵与特征、形成原因与影响效应、... 

【文章来源】:武汉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0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研究


中国与OECD高技术产业统计范畴对比图

人才流动,行业,情况


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分比较普遍,他们认为工程师和技术员工的频繁变换工作对技术创新溢出是有积极影响的。另有研究发现,在计算机和软件行业,一旦有就业人员的流动,就会发生溢出效应。?在我国,技术人员的跳槽现象也十分普遍。以动漫产业为例,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动漫产业的平均人才流动率高达10%,部分企业甚至达到了 20%以上。动漫人才的高速流动,特别是中高层次人员的“跳槽”,不仅促进了技术、理念等知识传播,甚至带走了产品和项目。在特定的区域空间,高技术产业和企业的集聚有利于形成一个共享的劳动力市场。由于地理接近性以及企业间的频繁互动,就业信息容易获取,人力资本流动成本低,这客观上提供了技术人才流动的条件和动力。‘ 10.3%

内在联系,影响因素,技术创新,高技术产业


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四、各影响因素的内在联系影响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溢出的各种因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构成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溢出系统的组成内容。技术创新差距和技术创新受让方的吸纳能力是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溢出得以实现的基础要素条件,产业之间关联程度反映的是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溢出的路径机制对其溢出效应发挥的影响。这两类因素共同构成影响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溢出的内部环境;而行业竞争和制度环境则从产业环境和宏观环境两个方面了反映影响高技术创新溢出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多维邻近与我国高技术产业区域知识溢出——一项空间面板数据分析(1995-2010)[J]. 王庆喜.  科学学研究. 2013(07)
[2]技术差距、FDI知识溢出与内资企业创新能力——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实证检验[J]. 沙文兵.  经济经纬. 2013(03)
[3]基于Bootstrap-Malmquist指数的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分析[J]. 刘伟.  经济学动态. 2013 (03)
[4]国家高新区达到105家 形成独特的创新创业发展环境[J].   中国科技产业. 2013(02)
[5]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与海洋传统产业间溢出效应分析[J]. 殷克东,王玲玲,史亚娟.  中国渔业经济. 2013(01)
[6]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方向与新动力[J]. 辜胜阻,王敏,李洪斌.  经济纵横. 2013(02)
[7]内部动力与后发国分工地位升级——来自中国高技术产业的证据[J]. 杨高举,黄先海.  中国社会科学. 2013(02)
[8]西方跨国公司逆向知识转移研究综述[J]. 吴昌南,曾小龙.  经济评论. 2013(01)
[9]中国经济增长如何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J]. 蔡昉.  中国社会科学. 2013(01)
[10]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J]. 洪银兴.  经济学家. 2013(01)

博士论文
[1]技术创新溢出的制度分析[D]. 徐怀伏.南京农业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 李莉.山东师范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3685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33685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c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