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美国体育产业的制度治理与启示

发布时间:2022-01-16 19:50
  在大力提升体育治理能力和发展体育产业的新时代背景下,从体制制度和具体制度两个维度对美国体育产业的治理体系进行了剖析。认为美国体育产业具有一套健全的制度治理体系,包括政府规制与市场主导衔接的分权治理体制、利益相关者多元协同治理结构、产业组织的内生式自治模式以及关联共生的联动治理机制,打造了联邦系列制度、联盟特殊制度、反垄断豁免制度和公司治理制度等法治体系。研究提出优化体育产业治理模式,打造"刚柔并济"的复合型治理机制;理清多元治理主体关系,构建"横向联动"的社会化协同治理体制;完善体育产业具体制度,健全覆盖监管、扶持、评估、问责等法治体系。 

【文章来源】: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9,38(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美国体育产业的制度治理与启示


政府规制和市场衔接的多元治理主体1.2利益相关者多元协同治理结构

体育企业,体育产业,美国体育,产业组织


婢??[10]。可以说,美国体育产业实行多元协同治理的根本目的是在政府、职业联盟和俱乐部之间实现利益共享,这种多边治理的特点表现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微观治理相结合,始终遵循市场规律规范体育产业发展,保障各方利益最大化。图2美国政府、职业体育联盟、俱乐部利益关系1.3体育产业组织的内生式自治模式内生式自治是通过有效发挥组织内部的体制、机制和规则运行,提升组织创新能力的一种治理模式[10]。在社会化治理体制中,美国体育产业形成了内生式的自治模式(图3),这种模式受社会外界影响较小,凭借体育产业组织内部良好的制度治理实现自我规范。图3美国体育产业组织的自治模式[11]体育产业组织的内生式自治是体育企业内部通过体育代理组织实施的治理模式[10]。为推动体育产业产值的持续增长,一些规范机制(如规则、政策与程序等)被体育代理组织运用于规范企业内部成员行为。体育产业组织的自治领域涵盖产业收益分配、全国电视转播合同、业余选秀以及联盟赞助调控等,通常采用两种组织形式,一是体育产业的整体制度规制:如全国性联盟管制政策,包括奢侈税、薪资上限、业余选秀、电视合同集体协议、联盟赞助合同等,通过实施相关制度提升产业内聚力;二是行使联合会组织的所有权:体育产业的自治是迫于自由竞争的市场压力形成的存活策略,可以有效地将产业间不必要的竞争降低到最小,减少无效竞争产生的交易费用,避免俱乐部间的实力差距被拉大。购买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在产业自治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消费者及时向政府和体育管理组织回馈企业侵权情况,如果回馈合法,政府即增加新的规制,通过

体育产品,美国体育,生产部门,体育产业


第4期彭国强,等: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美国体育产业的制度治理与启示·13·的生产活动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支持(图4),单一产业部门的体育产品可以供给多个部门使用,体育产业内部治理的关键在于通过制度协调多个产业部门的关系,实施体育产业部门间的治理关联,让不同部门通过制度载体相互渗透,形成以利益最大化为基础,以健身娱乐、竞赛表演和产品生产为核心的治理效益,保障产业内部间的运作协调。其次,在治理角色分工上,体育产业支持部门属于体育产品生产部门的外围治理主体,主要分为六大部门,包括体育行政与管理协会、体育设施与建筑业、体育传媒业、体育管理公司以及各级行政管理处等,这些部门具有不同的职能分工,主要用来支持核心部门的产品生产[13]。其中,体育行政和管理协会往往扮演治理的中介角色,主要协助各级竞赛产品供给部门为观众制定和解释比赛的规则;体育设施与建筑部门的治理职能主要体现在协调竞赛产品的场地空间布局,提供用于举行体育活动的公共设施,服务于竞赛表演业。再次,在协同治理绩效上,美国体育产业具有广泛的社会辐射力,在为社会提供产品的同时也在消耗其他产业的产品和服务,通过产业关联,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将多个组织机构纳入体育产业治理之中,充分发挥其他外围产业对体育产业的推动作用。不同体育产品生产部门根据职能为社会提供不同性质的体育产品,正是依靠这种密切的关联关系,体育产业企业之间形成了协同联动的利益共同体,不仅提升了相关产业部门的收益,而且保证了持续提供高质量的体育产品和服务。图4体育产品生产部门与支持部门间的联动关系2美国体育产业的具体制度治理2.1联邦系列制度的基础性治理为体育?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回顾与思考:美国竞技体育成长因素及其特征[J]. 彭国强,舒盛芳,经训成.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7(05)
[2]中国体育产业的现状、机遇与挑战[J]. 易剑东.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6(07)
[3]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机制创新研究[J]. 张瑞林,王先亮.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6(03)



本文编号:35933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35933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f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