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产业经济论文 >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外资进入现状与分析

发布时间:2014-07-24 11:48

  本文是一篇专业的毕业论文,主要是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外资进入现状与分析的介绍,详情请看下面的介绍

  1 引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投资环境和市场结构的不断优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商来华投资,外商投资大量流入。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2010 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9 年中国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量达到约950 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二。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683235 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达9454.42 亿美元。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外资有少许缩水,国内吸引外资的数量呈年年扩大趋势。

  外资对一国的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的索罗模型和内生增长理论中都有对外资促进经济增长原因的研究与阐述。具体的作用包括产业关联效应,技术转让与外溢效应,竞争与示范效应,资本促成效应,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效应等。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一直保持大约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也可见外资在我国经济增长中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内资的积累,外资的负面效应也开始浮出水面,过量的外资是否有利于产业升级,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有多大,外资进入与产业安全也逐渐进入研究人员的视野。 2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外资进入现状

  2.1 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性

  (1)高新技术产业定义。

  高新技术产业的定义并不明确,从国际上看也只有对高技术产业的定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高技术产业的五个特征是:研究与开发(R&D)投人强度大,对政府具有战略意义,产品和工艺老化快,资本投入大、风险高,R&D成果及其国际贸易具有高度国际合作与竞争性。根据上述思路,OECD目前列出的高技术产业包括了制造业中的电子通信、航空航天、医药制造和科学仪器四类行业。

  我国给出的分类标准中,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共分成十类,具体包括:高端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半导体照明产业、新药物及生物产业、新型数字化装备产业、高速列车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船舶制造及海洋新兴产业、资源综合利用及环保产业、高技术服务产业。

  (2)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产能过剩,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效率低下,根本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可从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发达的高新技术创造了新的产业群,形成强大的生产力,同时把自己的高技术产品当作生产要素供给其他厂商,也可以带动其他厂家产业结构升级。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使传统制造业摆脱了低水平重复和资源浪费,给传统工业及第二产业注入了活力。高新技术还具有高渗透性,新的技术产品进入农业部门,能促进第一产业发展,进入社会服务业改变人民的日常生活,则能促进第三产业发展。虽然我国的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978年的28.2∶ 47.9∶ 23.9发展到2009年的10.6∶ 46.8∶ 42.6得到很大改观,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产业比例(以美国2005年统计数据为参考一、二、三产业生产总之比例为1.3∶22∶76.7)仍有较大差距,这说明我国产业升级任重道远,高新技术产业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

  2.2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外资进入现状

  由于获取的数据资料有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进入外资具体数据无从查询,我们可以从高新技术产业中外资控股与国有股权的产值、企业数、利润、利税等几个经济指标中间接看出。以2008年的统计数据为例,笔耕文化传播,现比较以下几个重要的经济数据如表1,2,3。

  2.3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表1,2,3数据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外资的进入使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增长的主要来源是三资企业,国有及控股企业比例在逐年缩减,产值增长、利润、利税等各项指标的差距也在逐年拉大,间接说明国有高新技术产业相对于三资企业已趋于落后。

  外资的进入极大促进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产业升级,促进我国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品的广泛应用还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是另一方面我国自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与外资高新技术产业的差距却拉大了,这不利于我国的自主产业安全,不利于我国在世界经济科技地位的提升。在正负两方面效应的对比中我们需要对外资进入高新技术产业更多关注,现在的问题是是否还有必要让外资继续进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如果进入该如何利用外资促进本国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弥补差距。

  本文由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编号:52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chanyejingjilunwen/52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7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