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国际贸易论文 >

基于核心竞争力特性的企业精神文化培育

发布时间:2015-02-19 19:32

帖征   青海广播电视大学

摘要: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每个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核心竞争力的本质特性决定了作为企业文化中最深层、最核心的部分——企业精神文化所具有的不可替代作用。文章通过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及企业精神文化的特性,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企业精神文化的培育途径。

 

关键词:企业精神文化  企业价值观  企业使命  共同愿景

 

决定一个企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源泉取决于企业有无核心竞争力。因此,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确立市场竞争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持续的生存与发展,已成为所有企业都必须正视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特性

 

核心竞争力是指组织中积累性的经过整合了的知识技能,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是能使公司为顾客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种技能,是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这一定义将企业人格化,即企业像生物有机体一样,其核心竞争力就是能使企业不断自我进化,自我完善的一种内在驱动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当企业资源符合以下特性时,才有可能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价值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的竞争能力,它必须具有实现顾客所看重的核心价值,也就是企业拥有的区别于其他企业的、不可替代的、最基本最持久的那部分特质,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核心竞争力能为顾客创造长期性、关键性的利益或效用,增强顾客的忠实性和认同感,同时为企业创造利润。

 

2、独特性。又称异质性,核心竞争力必须是独一无二、为企业所特有的资源。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培育、积累、沉淀而成,内含于企业组织结构,体现于企业员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正是基于其独特性,所以核心竞争力才具有不可模仿性或不可替代性。核心竞争力既具有技术特性又有组织特性,企业的运作模式、营销方式、规章制度,企业员工的素质、能力、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等因素共同支撑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其核心竞争力很难被竞争对手完全掌握和复制,更难进行市场交易。企业核心能力的异质性,,不仅决定了企业的异质性,也决定了不同企业的效率差异、收益差别与发展潜力。

 

3、延展性。是指企业能够从核心竞争力衍生出一系列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以满足客户的需求。核心竞争力有从核心竞争能力→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最终产品的延展能力,在这个延展过程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主导力量。核心竞争力的延展性使企业能够较大程度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不仅是当前的需求,而且包括了潜在的需求,这种需求的满足是通过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其延展性,在新的领域内积极运用而得以实现的。核心竞争力能够为企业开发的所有产品或服务提供市场支撑,并通过核心竞争力的延展,为企业开拓未来新的事业领域。

 

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最根本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它才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真正动力与源泉。

 

二、企业精神文化的内涵及本质特性

 

企业精神文化指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企业价值体系并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构成企业的精神支柱,形成企业的惯例和传统。它以一种无形的力量蕴藏在员工的思想和行动中,是构成企业文化的基石,是企业规范化和信念化的意识表现,它是企业员工团结一心、努力工作的精神源泉,也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力量,对企业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企业精神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有着共同的特性:

 

1、企业精神文化的价值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占领市场的制高点,赢得顾客的忠实信赖,不仅取决于企业推出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内含于产品或服务的企业信誉、品牌、核心价值理念等。优秀的企业精神文化一方面可以为顾客创造效用、迎合顾客心理,树立对本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另一方面可以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获取利润,积累宝贵的无形资产。

 

2、企业精神文化的独特性。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所凝结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并体现为企业全体员工所共有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反映了企业独特的个性。著名的经济学家张维迎这样认为:“企业的存亡取决于是否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即是否具有独特的资源和能力,这种独特性体现在你所拥有的资源是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的。”处于信息化时代,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措施及规章制度等,都可能被竞争对手轻易模仿,而蕴涵于企业组织中的精神、知识与文化则是不能被轻易效仿的。

 

3、企业精神文化的延展性。企业精神文化是企业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世界优秀企业的成功无一不是源于其本身具有的优秀企业精神文化的延伸与拓展,无论是这些企业的管理者或是员工,他们都秉持着相同的本企业的价值理念,表现为相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三、企业精神文化的培育

 

在企业文化三个层次中,企业精神文化是最深层次的文化,它处于企业文化系统的核心,既是其他文化层次的结晶和升华,又是其他文化层次的支撑。因此,对于企业精神文化的培育就显的尤为重要。企业精神文化的塑造与培育应紧紧围绕核心竞争力的三个特性,建立起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理念体系,并不断地学习和发展。

 

(一)企业价值观的培育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精神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管理学家托马斯·彼得曾说:“一个伟大的组织能够长期生存下来,最主要的条件并非结构、形式和管理技能,而是我们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以及信念对组织全体成员所具有的感召力。”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组织对自己、未来、顾客、员工、社会等各方面的基本看法和价值取向。它是企业在成长中所坚持的基本信条,是决定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从成功企业的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的发展与壮大,都有自己的长期发展目标和大家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张瑞敏在对媒体分析海尔成功经验时所说:“海尔过去的成功是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成功,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应该是价值观。”一般来说,培育企业的价值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企业价值观。价值观是客观存在的,但观念形态往往不易被发现,任何企业无论处于哪一个发展阶段,都存在确定、恪守或转变价值观的问题。当企业在实践中取得经验时,应尽快将其转化为理念;在确认和培育企业价值观时,要根据企业的性质、规模、员工素质和经营的特殊性来选择适当的价值标准,从而反应出企业特色及企业价值理想的现实性,使企业价值观有坚实的基础和客观依据。同时,要注意的是价值观来源于实际又高于实际,要有超前性,充分体现企业的未来发展和长远的奋斗目标。

 

2、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发展企业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一个动态的体系,要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更新内容,保证企业价值观在内容上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一样充满活力。从企业价值观的演变历程中可以看到,新的价值观的形成是对传统价值观的扬弃,是对传统价值观的断承与发展,是不断注入时代精神的创新。要培育创新价值观,就要做到与时俱进,保持企业价值观的勃勃生机与活力。

 

3、在全体员工中不断传播践行企业价值观。提出价值观不难,但难的是如何把企业所倡导的价值理念转化为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信念,也就是要得到企业全体员工的认同。如果价值观仅仅是停留在口头,而没有融入员工的行动中,价值观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企业价值观的内化过程,也就是让全体员工接受并能够去实施价值观。

 

(二)企业使命的确定。就是企业在社会生活中所担当的角色和责任。它表明了企业存在的根本意义,它是企业进行所有活动的根本原因,是企业与企业相区别的重要属性。使命具有一定适度的抽象性,它不具体表述企业的经营领域、经营活动,而是确定企业的方向、原则和哲学。如何界定企业的使命,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选择,但是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存在的目的。任何企业的存在都有其目的或使命,每个企业都是基于自身的目的而存在,只有搞清楚自己的目的或使命,企业才能确立其奋斗目标。二是企业经营哲学。即企业制定战略的指导思想,阐述了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三是企业形象。是企业宗旨、经营理念、人才、人员素质、科技含量和开拓创新精神等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总体印象。它以企业精神为支撑,是社会认可的企业文化本质特征的综合反映,对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长远发展、永葆活力至关重要。

 

(三)勾画共同愿景。是指企业所有成面共同发自内心的意愿,能够激发所有成员为企业这一愿景而奉献,能创造出巨大的凝聚力。共同愿景是抽象使命的具体化维度,是实现企业使命所必须完成的阶段性目标。愿景所构造的景象不一定是具体的行动方案或策略,但一定是未来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这种愿景是企业所有员工共同期望实现的。同时,为了实现企业的愿景,企业员工能够淡化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形成强大的合力,心甘情愿地付出努力。企业共同愿景是发展的,当实现了一个愿景后会随之产生另一个新愿景,并逐渐向企业的使命迈进。

 

总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使命和共同愿景作为企业精神文化的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它们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企业精神文化的塑造应着重于树立企业核心价值观、明确企业的使命,勾画企业的共同愿景,从而把企业所形成的精神文化力转化为企业强大的核心竞争力,以推动企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成荣,周建波.企业文化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2]陈亭楠.现代企业文化[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来源:现代商业



本文编号:153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guojimaoyilunwen/153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7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