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启示

发布时间:2015-02-20 09:19

王军强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

摘要:200912月全球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下调希腊主权债务评级,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 20107月国际评级机构穆迪下调了葡萄牙的主权信用评级,欧债危机开始向欧元区其他国家蔓延。20113月穆迪下调了西班牙的主权信用评级,欧债危机开始从欧元区外围国家向核心国家进一步蔓延。2011919日,标准普尔公司将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长期主权债务评级从A+降为A,前景展望为负面。作为欧元区第三和第四大经济体,意大利和西班牙在欧洲经济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债务违约对市场的冲击力度远非希腊等国可比。随着意大利及西班牙国债危机逼近,20111128日穆迪称,欧洲的债务危机正在威胁全部欧洲主权国家的信贷情况,意味即使AAA评级的德国、法国、奥地利和荷兰都有危险。

本文首先分析了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其次阐述了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最后提出中国应从欧债危机中得到哪些启示。

关键字:欧债危机、中国、影响、启示

一、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

欧债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欧洲各国政府大量借债,而财政收入增加有限,导致严重的财政赤字。2010年欧元区国家希腊、意大利和比利时三个国家的债务均超过了本国GDP。欧洲各国主权债务危机的发生,具体来讲,都有着国际经济外部环境、国内经济结构、福利政策、货币体制和救助机制等多方面的原因:

1.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是欧元区国家债务问题的主要外部原因。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各国普遍实施了宽松的财政政策,加大了危机各国的公共债务规模和财政赤字,埋下了主权债务危机的隐患。高福利、低盈余的希腊无法通过公共财政盈余来支撑过度的举债消费,因此欧债危机首先从希腊爆发。

2.危机国家产业结构不合理

在欧元区国家中,希腊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以旅游业和航运业为主要支柱产业,这些行业过度依赖外部需求,抵御金融危机冲击的能力较弱。爱尔兰则过度依赖房地产和建筑业投资拉动经济。葡萄牙工业基础薄弱,而主要依靠服务业推动经济发展。总体看来,这几国属于欧元区中经济结构相对不合理的国家,他们的经济更多依赖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和旅游业。随着全球贸易一体化的深入,新兴市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吸引全球制造业逐步向新兴市场转移,南欧国家的劳动力优势不复存在。而这些国家又没有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使得经济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显得异常脆弱。

3.刚性的社会福利制度

20082010年,爱尔兰和希腊GDP都出现了负增长,而西班牙近两年也出现了负增长,这些国家的社会福利支出并没有因此减少,导致其财政赤字猛增。2010年希腊财政赤字占GDP比重达到了10.4%,而爱尔兰这一比重更是高达32.4%。在自身经济增长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增税将进一步打压经济,增加未来风险,而削减赤字必须降低本国福利水平,这对长期以来被高福利保障的国家来说,可能导致政治危机。

4.欧元区独特的财政货币政策

欧元区有统一的货币政策而缺乏统一的财政政策,这就使其经济制度存在“先天不足”的缺陷。欧元区实行的是统一的货币政策——以欧元为唯一法定货币,统一的利率政策等,但欧元区各国实行独立的财政政策。在这种机制下,欧元区各国为推动本国经济而大量发行欧元债券,但各国央行却根本没有发行欧元货币的能力。一旦有些国家在财政上不能自我约束,其债务规模就会失控,超出该国经济所能承受的程度。在全球经济金融体系正常运转、流动性充裕的时候,借债消费还能持续下去,当金融危机出现之后,危机便立刻暴露。

   5、欧盟救助机制的缺位

欧元区实施统一的货币政策,但在某些国家经济遇到困难时,欧洲央行却不许对单一国家实施救助,只能靠成员国之间的相互救助,这就使得欧元区内的救助机制难以建立。而当危机出现时,各欧元区国家也不愿意为其他国家背负债务负担,因此各成员国在出台希腊救助机制过程中表现出种种分歧和矛盾,暴露出危机处理能力的不足。

是否要对身陷危机的国家施以援手主要取决于德国和法国的态度。法国坚决支持救援,,德国在救援问题上左右摇摆;法国政治意愿有余而经济能力匮乏,德国则经济能力尚好但政治意愿淡薄。因此致使欧洲危机不断蔓延。

二、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欧债危机如果进一步恶化,欧洲经济必然会大受影响,欧洲国家的消费信心和实际的消费能力都会大幅度下降,这将对欧洲的对外需求造成直接冲击,并通过贸易渠道影响中国的出口。2010年中欧双边贸易达到4800亿美元,欧盟已是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对欧出口约占中国出口总量的20%,欧债危机的进一步恶化必将影响到中国的出口,对中欧双边贸易造成沉重打击。

根据德意志银行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的研究,欧美经济增长每下跌1%,中国出口增长就要下跌6%;而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会直接冲击中国能源和原材料企业的利润、生产和投资,而全球股市和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又将会增加经济下行的预期,打击国内投资者信心。这虽然对缓解中国的通胀有短期好处,但如果欧美经济陷入衰退,本来已经在宏观调控之下减速的中国经济,也将会面临更大的风险。

2、欧债危机影响欧元资产的价值

截至20116月底,中国的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已接近3.2万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30.3%。据估算,其中的60%-70%为美元资产,欧元资产占比可能在10%-20%之间。如果按照15%估算,则欧元资产规模大概在4800亿美元左右。如果欧元资产大幅贬值,中国的欧元外汇储备将大幅度缩水。

3.欧债危机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从短期看,无论是贸易渠道还是金融渠道,欧债危机已经给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复苏带来阻碍。但综合各种因素,这种负面作用目前是有限的,可控的。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尚在进行中的欧债危机绝非短期问题,未来的潜在风险在于:

首先,如果危机进一步扩大,导致其它国家特别是法德等欧洲核心国家的主权债务出现问题,那么债务风险的敞口会急剧扩大。如果出现政府债务违约,将使银行以及其它债权人因为蒙受损失而连锁性地违约,甚至破产。

其次,在欧债危机的冲击下,本已停滞不前的欧洲经济复苏会更加艰难。这将使银行对私人部门的风险敞口也大幅提高。而这两种风险的相互加强,必然给欧洲乃至世界经济带来极大的挑战。因此,危机将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还需要密切观察,不排除外部形势进一步恶化的可能。

从中长期看,由于欧盟的政治体制与经济结构等多方面的原因,欧元区的复苏会相当缓慢,甚至出现反复。这使得我们在出口多元化以及储备货币多元化方面要有新的准备和举措。

在出口方面,由于欧元走弱,外需下降等局面有可能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过度依赖对欧出口将会给我国经济的长期走势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中国应努力拓展国际市场,特别是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以分散市场风险,优化贸易结构。

在储备货币方面,从全球外汇储备构成来看尽管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元的比重从2007年一季度的65.3%,下降到今年一季度的61.5%。同期欧的占比由25.2%上升到27.2%。总体上讲,全球储备货币的存量调整将是较为缓慢的过程,短期内欧元作为第二储备货币的地位将不会动摇。

三、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欧债危机已成为可能引发全球经济再次探底的重要因素。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任何国家都会受到影响。只有深刻总结欧债危机给中国带来的种种启示,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从根源上来讲,欧债危机的爆发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多种矛盾长期积累的后果。1991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开始生效,标志着欧盟正式成立。欧盟特别是欧元区的形成,对其成员国来说,在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各国经济共同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该种制度的本身,使区域内国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丧失。在经济出现较大波动时,由于欧元区各国不具备独立的货币政策,只好更多地倾向于使用财政政策来应对危机。而紧缩财政、提高税收等降低总需求的办法增加偿债资金来源,这又使原本就不景气的经济状况步履维艰。

长期以来,欧洲在消费主义思想的主导下,奉行消费至上的观念,导致国内储蓄不足,政府和私人部门长期过度负债。统计数据显示,除西班牙与葡萄牙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净储蓄盈余外,“欧洲五国”在19802009年间均处于负债投资状态。长期的负债投资必然导致了巨额的政府财政赤字。

长期的高福利政策是欧元区诸国财政负担沉重一大诱因。这些国家一直奉行高福利的社会经济政策,执政者出于选举的需要,不敢对经济和社会体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长期维持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造成了财政的入不敷出,不得不依靠举债度日。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日趋深入,以希腊、葡萄牙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在工资、社会福利、失业救济等方面逐渐向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看齐,支出超出国内产出的部分越来越大。

面对欧洲债务危机,中国作为一个正在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尤其应该引起高度警惕和反思。中国的国情虽然和欧洲各国有很大差别,但其中也有许多可供借鉴之处。从欧洲债务危机中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应高度重视政府债务问题,加强风险控制。

目前,中国的主权债务规模相对来说并不太大,国债余额总量约为10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重不足25%,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60%的安全标准。但值得警惕的是,中国的地方债务问题却要严重得多,据有关数据,目前我国地方债务的总规模大约为10.7万亿,如果加上国债余额,那么中国的债务总额占GDP的比重就将翻一番,达到约50%,接近警戒线水平。因此,中国在控制主权债务规模的同时,现阶段应将主要注意力放到如何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上。

2.积极稳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目前中国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提前到来的老龄化浪潮,再加上各项劳动法律法规的完备,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有了迅速的提高。与此相适应,财政收入中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快速增加,据统计,早在2006年,我国财政支出中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就首次超过10%,而且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从欧洲危机国家可以得到教训:社会保障的改革应秉承循序渐进的策略,注重扩大保障的覆盖面,努力消除保障水平和标准的不公平现象。

3.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发展是解决包括债务危机在内的各种经济问题的根本办法。欧洲各国的债务危机,究其根源还在于经济增长停滞不前甚至倒退。

中国经济已经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寻找未来的发展动力和增长点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提高国家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增强经济的内生增长能力,不能完全走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发展模式。欧洲债务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各国的经济增长乏力,国际产业竞争力下降。发生危机的国家经济基础薄弱,加入欧元区后又面临了更大的生存压力,在私人投资不足的情况下,政府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而增加政府的债务和财政赤字。希腊借助筹备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东风,希腊大量举借国内外资金,投向基础设施建设,而当长期投资与短期借款的期限匹配出现问题时,债务危机的爆发在所难免。我国从2007年的财政盈余变成近两年的财政赤字。因此,如何降低经济发展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即降低资本形成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提高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未来的基建投资应该适度压缩,提高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应该成为国内经济工作重点。

4.扩大政府融资渠道,保持财政收支平衡,将政府负债控制在合理水平。

欧洲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就是政府的债务负担超过了自身的承受范围而引起的违约风险。我国应尽快以立法形式加强对地方政府预算管理,增强透明度,合理控制政府债务规模,加强风险管理。应该及时对全国整体财政及债务状况作全面清查和评估,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进行限额管理和风险预警,切实从财政和金融两方面防范偿债违约风险。

统计数字来看,2009年我国财政赤字的GDP占比低于3%,总债务占比低于20%,远低于国际警戒线的60%,审慎性优于发达国家,短期不存在爆发主权债务危机的可能。但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迅速扩张,隐藏了不少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据估算,目前我国地方投融资平台负债超过6万亿元,其中地方债务总余额在4万亿元以上,约相当于GDP16.5%,财政收入的80.2%,地方财政收入的174.6%。这些借贷资金大部分被使用在自偿能力比较低的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建设项目上,给地方留下了隐性赤字和债务负担,造成巨大的财政结构性风险。同时,这些资金中80%以上都来自于银行体系,一旦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积聚,势必会对银行产生重大的冲击。2010119日,在国务院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把“尽快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防范潜在财政风险”列入今年宏观政策方面重点抓好的工作之一,地方政府负债问题已被提上议事日程。 

参考文献

[1]郑联盛,欧洲债务问题:演进、影响、原因与启示,国际经济评论, 20103

[2]陈西果,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影响及启示,武汉金融,2010 5

[3]郑宝银、林发勤,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及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国际贸易问题,2010 7

[4]欧阳刚,从欧洲货币联盟的治理机制看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中国金融,2010 9

[5]李扬,四议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理论视野,2010 7

[6]覃发艳,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发展历程及影响分析,武汉金融,2010 7

本文链接地址,现代商业杂志社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编号:155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55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7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