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信用货币失范的道德风险:通胀与债务危机

发布时间:2015-03-07 14:53

骆兰青  中国传媒信息投资有限公司

摘要:现代信用货币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的,货币生产伦理失范,就会产生两大风险:其一是通货膨胀,其二是债务风险。若这两大风险产生后,会诱发金融危机、阻止创新、投机盛行、国家债务危机和腐蚀人们的道德。当前所谓的货币政策的“两难”,是基于货币生产以及分配过程中存在伦理失范现象。中国应当警惕货币生产的伦理失范,防范恶性通货膨胀和债务危机的发生。

关键词:纸币;通胀;债务危机;伦理失范

当今世界似乎出现了两种悖论并存的现象:一方面是西方国家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一方面是新兴经济体遭通货膨胀虚火熏烤。学者们用“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形容这两种悖论现象。在这两种表象背后是整个国际纸币体系的危机,即纸币信用遭到怀疑。

货币生产也有伦理约束,否则,作为货币符号的纸币,则沦为转移和攫取财富的工具,建立其上的所谓金融体系,不但不会给实业经济带来增长,反而会“抢劫”其财富。现代泡沫并非仅仅是资产泡沫,而是货币泡沫,当前通货膨胀发生的过程,就是货币信用破产的过程;货币生产过程的伦理失范,是导致资产泡沫、通货膨胀和债务危机频频爆发的根源。

 

一、信用货币生产伦理失范两大风险:通胀与债务危机

现在所有的国家都采用纸币,不过,纸币不是一种市场现象,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许尔斯曼就指出,“自由市场的新鲜空气不可能让它繁盛,它只有在警察权力压制其竞争品时才会被使用,这样社会成员只剩下两种极端选择:要么使用政府的纸币,要么完全放弃货币经济的益处。”货币生产要讲伦理道德,货币生产的伦理失范,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货币生产要符合伦理要求,最起码的准则是保持其信用不变。罗滨逊夫人指出,“货币实际上是个信用问题。”货币学派的创始人之一的魏克塞尔“严格地说,我们可以判定,一切货币—包括金属货币—都是信用货币。这是因为直接促使发生价值的行为,总是在于流通工具的收受者的信心,在于他们相信借此能获得一定数量的商品。不过,纸币大都只享有纯粹的地方信用,而贵金属—或者至少是黄金—则多少是在国际规模上被接受的。但一切只是一个程度上的问题。”如果人们对于纸币或者电子货币的信用产生怀疑,那么,这种货币体系就会走向崩溃。在现代社会,信用往往成为精神训练的程式。波德里亚在其《消费社会》中认为,“信用表面上是一种额外奖励,是通向丰盛的捷径,具有‘摆脱了储蓄等老旧桎梏’的享乐主义品性,但实际上信用是对几代消费者进行的面向强制储蓄和经济计算的社会经济系统驯化,否则他们在生存中就可能避开需求的规划而成为无法开发的消费力”,“信用是榨取储蓄并调节需求的一种训练程式”,通过信用对大众进行精神驯化,使得大众卷入到现代经济运行的大机器中,这与韦伯的资本主义源头的理性伦理的训练,有着共同机制运行。

创造新货币与信贷扩张之间的一种联系,使货币本身变成一种金融资本,一种更特殊的、利息记在商业银行头上的借贷资本。“今天的资本主义,已经统治了现代生活,它通过最适者生存的经济过程,培养和选择它所需要的经济主体”。因此,生息资本必须以理性化而非竭泽而渔的高利贷方式,才能适应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要求。现代信用制度的建立基础,就是资本能够增殖,如果没有这个特性,信用制度的基础就没了,没有人愿意将钱借给别人,在此基础之上的虚拟经济,也将丧失其存在的基资。金融的逻辑对经济产生很大大推动作用,美国的崛起主动力之一就是金融化。

通货膨胀是一种信用货币现象。弗里德曼一句名言即“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但是,如果将货币的范围扩展的更大,或许更能看到其本质所在。许尓曼认为,“我们可以定义‘通胀’为任意交易媒介的名义数量以超过其在自由市场本会有的产量而进行的扩张”。而这个观点与主流经济学关于通胀概念的观点相左,如果通胀是指代物价水平持续上升,其实是购买力的持续下降。扩张货币供应量等于侵犯私有财产权力。因此,基于“道德——体制”的定义:“通胀是指借由侵犯私有财产权得以存在的那部分货币供应”。在西方,侵犯私有财产等于侵犯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根基,但是,纸币却在某一程度上巧妙的做到了这一点。那么,这一点是如何发生的?

纸币的产生系列如下:首先,通过直接禁止贵金属使用,或者强推复本位制,垄断钱币体系。随后,政府赋予一家拥有特权的部分准备金的银行发行银行券,垄断法币的地位;最后,当特权银行将其他交易手段赶出去后,政府允许这家银行拒绝其银行券兑现,这种中止将银行券转为纸币。纸币超额供应最明显的结果是公共债务的爆炸式增长,美国赤字极限不断被突破,就是这种纸币超额供应的典型反映;另外,私人债务也大幅度增长,由于纸币的贬值有利于债务人,人们竞相借贷,借贷消费已经成为广为接受的消费方式,私人债务的增长,还体现在企业和公司也在利用信贷大幅多的扩张,现代社会的公司最大风险就在于债务链的断裂,一旦扩张的幅度超过了债务链所能支撑的范围,那么,企业破产可能就成为必然,通用汽车破产,就是这种模式下的悲剧,中国很多企业借债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跑路走人。

更为可怕的是,纸币体系下的公共债务比货币供应量节奏还要更快,如果说金银生产并不依赖矿主和造币者的良好用心,但是在纸币制度下,人们要揣摩纸币生产者的意图,因为纸币可以无限制的生产出来。因此,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往往成为国际金融市场最关注的人物,其一举一动都被金融投资者解读,其打个喷嚏全球金融市场就为之颤动。

金融危机要求加强道德监管,很难解决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准备金的并不能规避通胀爆发,根源在于纸币生产本身具有道德风险,监管职能让过多的纸币投向新的通道。你可以监管一个领域的物价,但是,不可能监管所有的商品领域。纸币的特权,实质上在侵犯个人的私有财产和选择货币规避风险的自由。 

二、货币生产伦理失控的道德风险

实际上,以纸币为代表的信用货币生产伦理失控,往往会导致如下几个后果。

第一,价值尺度标准失效,反复诱发金融危机。法令性通货膨胀本质上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生产方式,因为它将道德风险和不负责任体制化,它造成的后果是频繁反复的经济危机。各国货币竞相贬值,以至于全球很快泡沫化,同时我们总是看到其后果:债台高筑的政府并不打算还债,而是通过印钞方式稀释债务,同时赤字不断增长;同时,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不断飙涨,各种泡沫不断产生,通货膨胀作为一种新的手段被用于刺激人们的增长,转移财富。但货币幻觉毕竟只是短期效应,在中长期的后果就可以看到,货币生产如果没有伦理的约束,金融灾难和经济危机不断冲击社会的安全城防,很多国家的政府在这种冲击中垮台。只有看到了这一点,我们才会明白,为什么靠印钞机输送信心和流动性不但不能解决危机,反而将危机拖向更难以自救的深渊。

第二,阻止创新,导致大量的实业破产。法令性通胀减少了真正企业家(以自己的资金经营的独立人士)的人数,他们必须比他们的竞争对手更具创新能力、更勤奋。创新理论最著名的要数熊彼特,他的核心思想是,人性是不会满足因循守旧的状态,而是喜欢冒险。这就是企业家精神,他们会开创一个新的创新系统:开辟高利润的产业。通货膨胀刺激人们热衷于“金融创新”,热衷于投机财富的冒险,根据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法则,没有人愿意投资实业,更没有人愿意去进行实业创新。

第三,为了对冲通货膨胀而投机盛行。通货膨胀虽然没有迫使人们负债,但还是剥夺了他们以现金形式持有储蓄的可能。因为持有现金等于贬值,财富缩水,因此,在泡沫破裂之前,日本人和美国人都被迫投机。有养老金的老人、寡妇以及孤儿的监护人必须把他们的钱投入金融市场,否则他们就得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储蓄的购买力蒸发。他们的命运从此就紧跟着证券市场价格的变化而沉浮。

第四,改变人们的节约观念,腐蚀人们的心灵。他们必须投资通胀时价格会上升的资产,最实际的做法就是购买股票和债券,在中国人们选择的是房地产,房地产黄金十年,也是货币超发的十年。如果在发达国家,这意味着要花很多时间比较和选择合适的证券,同时,,这就迫使他们一生都得留心和关注他们的金钱,他们得看财经新闻,关注金融市场的行情。即使如此,金融行情的变化,关涉千家万户的幸福,金融市场的每一次危机,都会让他们陷入绝望之中。这些通胀引致的习惯,对心灵的腐蚀很大。

第五,福利国家陷入庞大的债务危机,同时,也将社会道德拖入危机。西方福利主义国家,今日过分庞大的福利型政府直接、全面地攻击着产生道德的人和机构。它也同样以间接的方式削弱这些道德,最显著的做法就是补助坏的道德典型。正是因为这种福利主义的模式,导致西方国家债务陷入危机,政府如果要紧缩财政,很多人就开始上街游行,而不是回到工厂去提高生产力,而政府也就热衷于借债和印钞。正是这样的恶性循环,政府信用不断降低,以至于爆发大规模的债务危机。

三、一些启示及政策建议

既然纸币体系会导致信用贬值,而且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道德风险,促使经济泡沫化和金融危机频繁发生,那么,如何解决纸币体系的危机,则是最重要的问题。所有的纸币体系,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际的,都在道德风险之下运作。因此,“长远来看,全球性的纸币无法躲避国内纸币的命运,它或是在超级通胀中崩溃,或迫使政府加强控制,最终演变为那么控制,掌控所有的资源”。

中国目前货币超发也是学界一个共识,为了收回过多的货币,中国央行曾经采取三种手段解决这个问题,其一是发行央票回收货币以便回收机构资金;其二是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以便回收商业银行资金;其三是提高存款利率即加息以回收民间资金。然而其效果并不是很好,而且操作起来可能还会产生相反的后果,比如导致实体企业的大规模倒闭,为何会产生这种现象,那是因为信贷在分配过程中的不合理所致,需要信贷的企业难以贷款,只好去借高利贷,而又出现很多企业拿着信贷不去做实业而是去放高利贷的事情,或者参与虚拟泡沫的投机和炒作。这就是所谓的货币政策的两难,其实从根子上来说,还是由于货币生产以及分配过程中存在伦理失范现象,才会导致两难的产生。因此,在现实操作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在货币生产过程中要讲伦理道德,即控制货币超发,以维护其信用,还要在信贷分配过程中优化配置注意防范伦理失范。

参考文献:

[1](德)许尔斯曼:《货币生产的伦理》,董子云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0页。

[2](英)罗滨逊:《现代经济学导论》,陈如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84页。

[3](瑞典)魏克塞尔:《价格利息》,蔡受百,程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205页。

[4](法)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3页。

[5](德)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彭强、黄晓京译,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页。

[6](德)许尔斯曼:《货币生产的伦理》,董子云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5页。

[7](德)许尔斯曼:《货币生产的伦理》,董子云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7页。

[8](德)许尔斯曼:《货币生产的伦理》,董子云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60页。

本文已由现代商业杂志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现代商业



本文编号:167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67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a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