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人民币国际化路径选择问题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现状及其路径选择

发布时间:2015-03-07 14:18

张陈婷   福建农林大学

摘要:随着当今人民币流通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民币在不同地区充当着结算、交易和储备货币的职能。人民币要实现国际化是一个需要长期性的过程,而其务必要经过周边化、区域化和全球化这三个阶段。目前还处于过渡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需要进一步改革和推动政策,从而促使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全球化。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路径

引言

    现今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发展,许多的学者认为中国政府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促使人民币成为未来的国际货币。但鉴于曾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中国开始思考该如何使得人民币规避外部的金融风险。尤其在“次贷危机”发生之后,美国利用其自身货币的优势将其危机任意转嫁,从而使得危机蔓延到全球,但此次危机对于人民币走向国际化而言却未尝不是一个好的时机。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

    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 是人民币现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 第二, 是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为此, 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第三, 是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要达到一定的比重。这是衡量货币包括人民币国际化的通用标准, 其中最主要的是后两点。

   估计境外人民币流通总额的方法有两种:直接估计法和间接估计法。前者是将境外流通的人民币根据贸易、 消费、 投资、 非法流出等出境方式分别估计并加总得到境外流通的人民币总额。后者是用回归估计法估计出各年份人民币需求总额,将其与各年份人民币供给总额的差额近似为境外流通的人民币总额。

人民币出境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种:一是有关贸易处境;二是关于旅游消费的处境;三是关于投资的处境;四是关于货币互换途径的处境;五是关于非法途径的处境。同样的,人民币入境的方式主要的也有五种:一是有关贸易的入境;二是关于入境旅游、探亲消费的入境;三是关于投资的入境;四是关于银行信用渠道的入境;五是关于走私入境。

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阶段主要可分为三个:周边化、区域化和国际化。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目前人民币在周边的国家得到广泛的使用,而人民币跨境流通量最大的地区则是在中国香港,而澳门地区现今也得到大量的使用。目前人民币国际化是正处于周边化向区域化发展的阶段,而下一步的目标则是扩大人民币在亚洲区域的流通与使用。从长远计划看,人民币国际的实现还需要从亚洲区域的主导货币进行更加深远的拓展。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模式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选择

从目前中国的国情看,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相关的领域还是存在局限,这决定了人民币在近期内只能是区域间的国际化,,暂时无法过渡到全球化。但人民币的发展路径则可以选择模仿日元或者欧元的模式,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个阶段:首先是要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第二阶段是要推动人民币的区域化,人民币才有可能最终走向国际化。而要实现人民币的区域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积极的参与到地区经济的合作和货币的合作;二是要构建“次级货币圈”——“华元”。而所谓的“华人经济圈”按照一些学者的定义,有几种组合:一是“大中国经济圈”;二是“亚太华人经济圈”;三是全世界所有华人经济组合。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华元”实质上是一种更强势的人民币,借助“华元”的区域化和国际化来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是我们可选择的一条路径。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晰的认识到人民币的区域化、国际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绝非朝夕之间的事,不仅要求中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经贸关系要更加紧密,更要求中国能够以大国的风度在经济上维护区域活力、在政治上维护区域稳定。人民币国际化只能是中国硬实力不断提高后水到渠成的结果。

总结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展,以及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增长所发挥的作用,当前形势是迫切需要我们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加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为中国经济更大更快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目前人民币已在中国的周边国家或地区广泛流通,伴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外汇管制逐步放松,金融制度不断健全,这些已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应该主动抓住机遇,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为人民币早日成为国际性货币而努力。

引用:本文已由现代商业杂志出版,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商业

现代商业: CN11-5392/F   QQ:136276459   投稿邮箱:xdsyzzs@126.com  (切勿一稿多投)



本文编号:167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67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8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