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经济学浅析

发布时间:2015-03-07 13:43

徐全   浙江理工大学

摘要:经济学是一门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且历史悠久的学科。它兼具实用性和理论性。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当今经济学正处于经济学帝国主义时期。经济学兼具科学(自然科学)和艺术(人文科学)的部分特性,且由于经济研究对象的不可控性,产生了许多经济学流派。不同时期的不同经济学家就给出了经济学的定义,各个定义之间虽然有所不同,但都肯定了“经济学是一门有关资源配置的学科”的说法。不管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资源配置都是其主题,只不过两者的研究对象不同。资源配置的必要性是由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多样性以及自然资源的稀缺性和其用途的多样性造成的。经济学家们通过生产可能性曲线这一模型工具来知道优化社会的资源配置。我们使用效率和效益这两个概念来衡量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关键词:经济学,发展史,特性,定义,资源配置

经济学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密切相关。大到国家相关经济方针政策的制定,小到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经历的消费,生产等等。同时,经济生活从我们的原始祖先开始就已存在,最典型的一种表现就是当时的物物交换。我们的祖先将自己生产出的相对富余的产品或资源与他人进行简单的物物交换以获取自己所需的相对稀缺的产品或资源。而经济学真正成为一门学科被人们研究和认识,一般认为是始于1776年伟大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出版。可以说,经济学是兼具实用性与理论性的学科。懂得浅显的经济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从事我们的经济生活。不管是作为一名消费者,生产者还是债务人,债券人,一定的经济学知识都能让我们获益匪浅。而如果想在经济学方面有更进一步的造诣,经济学也为我们提供了浩瀚的知识海洋和那些尚未发现的“秘密小岛”。

经济学理论的历史发展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起先是古希腊经济思想,该思想主要用于指导当时的家庭理财。之后随着商业贸易的发展和财富额积累,经济学发展出重商主义经济理论。之后,以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标志,古典经济学理论正式登上历史舞台。随后经济学理论进入了新古典经济学理论阶段,这一理论的代表作品是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当今的经济学正处于“经济学帝国主义”阶段,经济学开始向其他学科发展,形成了许多交叉学科。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各种各样林林种种的学科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艺术(Art),第二类则是科学(Science.两类学科的主要分类依据在于他们的思维方式的差异。诸如音乐,舞蹈,文学,诗歌之类的艺术类学科主要运用是形象思维,需要的是某种激情。李太白醉酒写出绝世诗篇,梵高近乎疯狂才有浓烈的向日葵,贝多芬则用心灵而非双耳创造出了美丽乐章。另一方面,诸如理,工,农,医之类的科学类学科则主要的使用逻辑思维。不同于艺术类学科所需要的激情,科学类学科更讲求冷静的思考,严谨的推理和结论的一丝不苟。高中数学中对推理过程和结论的严格要求或许可以让我们窥见一斑。但是,特别有趣的点是,经济学追求冷静的逻辑思维,但经济学所得出的结论却远没有达到科学类学科精确的要求。所以,似乎经济学是一门介于艺术和科学之间的学科。具体而言,经济学有科学类学科的论文,专著和课题,有严密的推理逻辑,但最后却难以证伪,难以实验,也难以以点带面。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了经济学的流派众多,争论不断。有人调侃说“10个经济学家就有11种经济学观点”。究其原因,这是由于不同经济学家看待经济学的角度,方法,前提假设和环境不同。通俗的说就是经济学问题是“此一时,彼一时;此一地,彼一地;此一事,彼一事”,时空各异的相对真理。

关于经济学的定义,在近现代史上有过许多种说法。18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财富的科学。19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经济学时一门研究人类日常生活的科学。20世纪初期的另一位经济学家罗宾指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关于目的与具有各种可供选择性用途的手段之间相互关系的人类行为的科学。20世纪中后期的一位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则提出了一个曾经广为流传的定义: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做出最终抉择,在使用或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利用各种具有不同用途的稀缺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物品,并将物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因而,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改善资源配置形式所需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利益的科学。

综观上述对于经济学的各种定义,虽然表达形式千差万别,但很明显的一点是,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同经济学的目的或用途是进行社会资源的分配问题。而造成经济学中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多样性以及资源的稀缺性和其用途的多样性这一对尖锐矛盾。人类的欲望或者说是需要是无限的,当前欲望的满足又会促使人类产生新的更高的欲望或需要。同时人类的欲望是多种多样的,人们有着衣,食,住,行的需要,以及更高层次的精神上的需要。但反观那些用于满足人类欲望的资源,我们发现它们是相对稀缺的。即与人类对其需求而言资源似乎总是显得不够。同时,同样的资源可以用于满足人类的这种欲望,也可以满足人类的那种欲望,这就要求我们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以实现用先对稀缺的资源来满足人类多样的欲望。

关于资源配置问题,,经济学家们经常使用“生产可能性曲线”来说明。最简单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个平面坐标系,其X轴和Y轴分别用来表示社会上需要的两种产品的产量。并且两种产品的生产所需要的资源必须是全部或是部分重合的。这里所说的资源既包括是人力资源,也包括土地,原材料等实物资源。坐标系的的一条曲线及被称为“生产可能性边界”。所谓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所能产出的各种物品按不同比例组合的最大可能产量。依据生产可能性曲线,再根据社会的需求,我们就可以大致知道应该按照怎样的比例来生产这两种产品才是高效且合理的。这种问题似乎与我们初中或高中当中的求最优解问题相似。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其实质都是研究怎样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来满足人类自身的欲望。两者之间的差别只在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的经济主体,它侧重于研究社会经济生活中,单个经济主体生产什么,怎么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一国或地区的经济活动,它侧重于研究社会经济生活中如何保证一国或地区实现资源充分利用,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的问题。这从两种经济学中使用和研究的变量中就可窥见一斑。微观经济学中,最常用的变量是供给,需求和市场价格,而宏观经济学中的相对的经济学变量则是总供给,总需求,总体价格水平。此外,宏观经济学中常采用国民生产总值,物价中提水平等只适用于国家层次的经济学变量。

 

那我们又是如何来衡量一个经济主体的资源配置的现状的呢?在经济学中,我们引入了效率和效益这两个概念。所谓效率是指产出与投入之比。效率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它要求我们选择合适的行动方法和途径,以求比较经济的达成既定的目标。所谓的效益是指目标的达成程度,也就是产出满足需求的程度。效益是解决做什么的问题,它要求我们确定正确的目标,做有助于目标实现的事。两者相对而言,效益是第一位的。在不考虑投入资源的前提下,效益高说明我们的欲望得到了更好地满足,而欲望的满足正是一个经济学主体最终的追求目标。反而言之,效率高智能说明,在一定的资源投入下,你能够获得更多的产出,但这些产出并不一定能满足我们的欲望。一个例子就是某人有100块钱,且具有对A产品的10单位的需求。现在市场上的情况是100块钱可以购买8单位的A产品或是10单位的B产品。从短期看,结论很显然他应该购买自己需要的8单位的A产品,而不是自己不需要的B产品。

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皇后”,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本文链接地址,转载请注明出处。现代商业



本文编号:167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67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03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