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我国宏观经济增长速度适度性探讨

发布时间:2015-03-07 13:38

王勇军    炎陵县矿业开发公司

摘要:经济增长率应当多高才算适度,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本文对我国宏观经济增长速度适度性争论进行了梳理,并在分析了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宏观经济增长速度适度性选择的路径。

关键词:宏观经济 增长速度 适度性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绩,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成为世界第二,有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甚至可以超过美国。2012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我国GDP预期增长目标是7.5%,这个目标是8年来我国GDP增长目标首次低于8%,表明党中央已经对宏观经济发展速度进行了重大调整,即发展不能一味盯着GDP数字,要更加平衡协调。经济增长率应当多高才算适度,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如果经济增长速度过快,超过了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就会造成经济生活的紧张和紊乱,导致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最终速度将被迫下降。经济增速过慢,又无法解决人民生活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因此必须促进经济保持一种稳定的快速增长。我们下面对我国宏观经济增长速度适度性进行一般性分析。

一、我国宏观经济增长速度适度性争论的梳理

经济增长高低事关一国在长期内的强弱兴衰,是宏观经济学研究四大基本问题中的首要问题,因此,引起了国内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的广泛兴趣。

1.中国继续保持高速经济增长,对于整个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这种观点人为,只有维持长期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中国才可能完成由大国向强国的转变;另一方面,如果没有高经济增长率,中国经济潜在的生产率就不会得到充分利用,且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就没法得到解决,这将会给中国经济和社会带来很大的困难。林毅夫认为,只有维持相对高的经济增长率,才有可能创造足够多的新增就业机会,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就业的需要。根据相关测算,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新增大约110万个就业岗位。在2006-2015年间的劳动力以1.2%~0.8%的速度增长,要实现相对充分就业,要求有7%左右的经济增长率来保证。很多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经济不能不增长,没有增长,我们的许多问题都没法解决。

2.坚持适度增长和稳定增长的政策目标,才有利于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

我国许多经济学者对中国经济增长持谨慎态度,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樊士德(2011)在最近的研究中指出,2010年“十二五”规划建议中为何淡化GDP增速?为什么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2009年中国经济要“保8”,而不是6%,或者7. 8%,或者9%呢?2006年所拟定的2007年经济增长率为8%,2008年为2009年即金融危机所定的“保增长”即保8%的增长率。作者对于两个同样的8%提出了质疑。近年来,中国经济要维持长期经济增长也开始呈现出较大的现实困难。有许多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己经呈现出多方面的制约特征,现实难度体现在原有支柱产业难以支撑继续高速增长,需要结构调整升级;体制因素抑制经济增长,如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收入差距拉大、外资大规模流进流出等等。在“十一五”期间粗放式经济扩张已经走到了尽头,亟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二、我国宏观经济增长速度的影响因素

多年来,我们在经济增长率选择的操作中,主要以上年经济增长的实际结果作为基数,再参考实际执行中的状况加以调整,但如何进行调整基本上是由政府作出判断。政府判断大体上受以下几方面因素的影响:

1.上年实绩对政府的影响

在采用经验法选择经济增长率时,首先影响政府思考的是上年的实绩即基数。由于在判断上年实绩时通常都认为还有潜力可挖,这就有可能助长快了还要求加快的倾向。把上年实绩作为基数再加挖潜这种计划方法,是层层作为任务下达的,这就很难避免层层加码的倾向,也很难避免产生鞭打快牛的“棘轮效应”。当一级又一级被压上超过上年实绩的担子时,由于经济增长率是一种产出指标,而投入产出关系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组合,所以强调产出增长速度却不考察投入状况时,便会助长争投资、上项目保证产出的倾向,使得社会总需求的膨胀难以抑制。

2.运行状况对政府的影响

在对上年实绩进行判断时,主要的参照系是经济运行的松紧,出现过分紧张有可能降低下年经济增长率,而相对宽松则可能鼓励提高下年增长率。但运行状况也有可能出现某种假象,例如冻结某些商品价格有可能制造通货膨胀率不高的假象,物资超储积压常常发生在物资供应紧张、供需缺口拉大的时候,这些假象有可能诱导政府作出乐观的判断。再加上政府早已习惯于经济运行的紧张,认为虽然紧张也终于实现了高的经济增长率,这就很不容易下决心把速度降下来。

3.产业结构对政府判断的影响。

一个产业结构比较合理的环境,有可能鼓励政府作出在上年实绩基础上加快发展的判断;反之,结构劣化往往能促使政府下决心进行调整。应该指出,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往往是一个经济周期从低谷走向回升的重要条件,这有我国几次经济调整的经验可资证明。但政府有时候也会倾向于一面维持高增长率,一面进行结构调整,不承认在总量失衡时难以把经济结构调整合理,这样就会受上年实绩的约束而不去减缓增长速度。

三、我国宏观经济增长速度适度性选择的路径

从长期看,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实际上将会是最高的速度。所以,适度增长不是追求短期突进的高速度,而是追求长期的、确有实效的高速度。选择合适的经济增长速度对于各级政府来讲就非常重要了。

1.平衡投资与消费

相对而言,最终消费,特别是与国民经济增长关系更为密切的居民消费支出长久以来占GDP的比重都较低,虽然改革开放后这种情况有所好转,但若想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必须更加重视对消费的刺激,平衡投资和消费之间的关系。

要平衡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一是要调整投资的所有制结构,要积极采用针对政府主导的公共投资与市场主导的私人投资的调控机制,纠正各级地方政府追求绩效的盲目投,减缓剧烈的经济波动,确保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二是重视消费的增加,,尤其是居民消费的增加。提高居民购买力是增加居民消费的前提,而购买力水平与收入分配和物价水平息息相关。因此,政府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利用诸如转移支付、减税、社保和医保等各种手段,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购买力;要大力发展金融市场,促进消费信贷和金融创新,降低居民的流动性约束,也是对适度增长率作出选择的重要依据。

2.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效结合,继续深化改革

就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而言,想要保证经济的适度增长,必须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深化改革结合起来,并且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进行具体的规划。为了能够使财政和货币政策真正起到其该有的作用,应该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在能源、房地产等与政策关联密切的行业和领域取得突破。此外,最近出台的医疗、社保和教育等领域的改革,虽然具有利民生的初衷,但实施起来往往面临着种种困难,这些困难最终都与财政收支有着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如果不能把财政政策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对中长期的政策进行全面的考量,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政策为改革服务,改革又从根本上为政策的实现提供动力,只有将两者的关系妥善处理,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才可以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3.平衡进出口,适当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

进出口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是显著的,尤其是加入WTO以来,出口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明显加大。而目前中国的出口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引起的外需下降的影响,未来的周期可能出现更为剧烈的波动。为避免其对中国经济增长造成巨大冲击,中国必须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大力拉动内需,调整贸易结构,使对外贸易与GDP保持适度的平衡增长。而平衡进出口,适当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可以减少外部经济不利因素向国内传导的力度,从而促进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适度发展。

4.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考虑

要避免出现有损于社会全面发展的现象,当出现教育滞后、分配不公、掠夺资源、破坏生态等现象时,宁肯让经济增长速度慢些,也要尽力制止这种坏现象,尽量避免出现“恶性增长”。现在我国所患的病症,是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经济高增长上,把高增长中所出现的问题都留到经济发达以后再去解决,有可能把小病拖成大病,使小洞变成大洞。这就需要把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作为目标,需要为此而控制经济增长。显然,从社会全面发展角度考虑,要比从国民收入积累和消费分配比例考虑的角度要宽广,对适度经济增长率的要求应该更紧、更严。

参考文献

[1]陈东琪.中国经济面临增长减速[J].南方企业家,2011,(8

[2]马涛,曾繁盛.复杂环境下宏观经济政策如何设计[J].产权导刊,2011,(3

[3]樊士德.中国宏观经济增长速度适度性的范式研究[J].中州学刊,2011,(2

[4]阚世广,张丽梅.关于我国宏观经济增长速度的适应性的探讨[J].财经界,2011,(22

本文链接地址,转载请注明出处。现代商业



本文编号:167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67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4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