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冷静看待GDP在综合国力提升中的地位

发布时间:2015-03-06 19:13

摘要: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以下简称GDP)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我国2010GDP超过日本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GDP仅仅是从一个角度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指标,并不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国力强盛,然而当前国人对GDP数据的崇拜,已经陷入了一个疯狂痴迷的经济陷阱。我们必须冷静思考,看清GDP的实质和利弊,认清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诸多危机和国力提升的实际需求,准确把握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变化,这对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关键词:GDP;综合国力;十二五规划

引言

20101018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这篇关乎我国未来几年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却只字未提国人所熟悉的GDP具体指标,这显然与“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的“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提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许可以看成是一个信号,是GDP数值的作用已经无法满足作为国家综合国力提升所需的主要参考价值,抑或是近些年来国人过于痴迷GDP,为了单纯提高GDP数值而发展的方式已经影响了国家经济发展的脚步。

一.GDP的由来及利弊

1953年,联合国发布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及其附表”,1968年、1993年历经两次大的修订后,SNA系统成为了国际最为流行的国民收入计算体系,GDP也成为最重要的经济指标。在改革开放以前及初期,我国使用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The 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简称MPS),从1985年开始,我国就建立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和核算模式等进行反复研究。国务院于19928月发出《关于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方案的通知》,正式开始在我国实行SNA体系,GDP也成了我国一个最为重要的经济指标。随着GDP概念的广泛应用,这项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准逐渐成为评价世界各国经济繁荣程度、指导政策走向的重要工具。

GDP是当前宏观经济学中最受关注的经济统计数字,因为它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它反映了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究竟处于增长抑或衰退阶段,从这个数字的变化便可以观察到。它明确了常住单位这一概念从而严格地规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主体范围,所以其对于确定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口径、明确国内与国外的核算界限以及各种交易量的范围都具有重要意义。

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主要有3个重要经济指标: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这三个指标都与GDP有密切关系,其中经济增长率就是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就是GDP紧缩指数;失业率中的奥肯定律表明当GDP增长大于2.25个百分点时,每增加一个百分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失业率就降低0.5个百分点。GDP不但能够反映一国经济运行状况,还被视作衡量国力强弱和财富多少的标准。有了GDP的帮助,决策者可以判断经济是萎缩还是膨胀,是严重衰退还是受通胀威胁,需要予以刺激还是加以控制。如果没有GDP这样的衡量指标,政策制定者很可能陷入杂乱无章的数字海洋而不知所措。

但是另一方面GDP对于反映福利水平变动存在较大局限性。首先,它不反映分配是否公平。其次,非市场活动得不到反映。第三,有些严重影响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内容无法得到反映,如环境质量的变动、精神满足程度和闲暇福利等。第四,它把所有市场交易活动反映到GDP上来,并不能正确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无法反映人们从产品和劳务消费中获得的福利状况。第五,GDP的数值不能完全反映经济内容的实质。 第六,由于不同国家产品结构和市场价格的差异,两国GDP指标难以进行精确比较。最后,生活质量的改善不能得到体现。

20世纪60年代,罗伯特·肯尼迪竞选总统时就曾尖锐地指出,“GDP衡量一切,但并不包括使我们的生活有意义这种东西”。另外还有一些经典的批评,如“交换母亲”——这个故事说的是,如果有两个母亲各自在家里照看孩子,则不会生产GDP;如果她们交换看孩子,每个母亲向对方付费,则会增加GDP,但是孩子却因为非母亲照看而增加痛苦。通俗的来讲GDP增长不包括人民居住环境的改善和恶化,也不包括资源产出比例的高低,更不包括人民幸福指数。GDP只是个数字,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尺,但是现在被绝对化了。

二.从近代中国史看GDP和综合国力的关系

英国著名经济史和经济统计学家安格斯·麦迪森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经济历史数据考证与分析专家,他的多部著作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出版。按照麦迪森的说法,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初,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在经济上的表现相当出色。1700年到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在世界的比例也从22.3%增长到32.9%。与此同时,中国人口从占世界总量的22.9%增长到36.6%。但是,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并扩展到法美等国,而中国仍停留在农业和手工业时代,经济呈现出粗放型增长。从1840年开始,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中国却在对外战争中连续失败,领土日益缩小,国际影响力日趋低落。中国丧失了约12%的国土。无论从任何意义上,晚清的中国都不是一个强国,而是一个屡遭侵略、屡屡割地赔款的弱国,还是一个主权不完整的半殖民地国家。1820年,中国的GDP约为英国的7倍,却在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被英国击败。1870年中国的GDP仍是英国的1.8倍,而且大于英法的总和,却没能阻止英法联军在1860年火烧圆明园。18841885年,中国在中法战争中不战而败,此时中国的GDP是法国的2倍多。1890年,中国的GDP约为日本的5倍,但中国军队却在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

1950年中国的GDP1913年减少了约1%,仅仅是美国的18%,仅占全世界总量的4.5%,加上支持中国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也仅占17.6%。而与此同时,在朝鲜参战的美国加上其西欧盟国和日本,GDP总量高达世界的59.9%。中国却最终能在朝鲜战场上和打着“联合国军”旗号的美国及其盟国打成平手,并签署停战协定。因此我们可以看出GDP和综合国力、国际地位之间并不能划等号。

三.2010年国际GDP排名及各国GDP结构比较

根据GDP核算方法反演的新中国的第一个GDP数据为1952年的679亿元,1978年为3645.2亿元,到2010GDP总量达到574513亿元。可见改革开放后我国GDP增长较快,同时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公布的2010GDP列表,其中四个名单:以国际汇率计算的GDP总量中国为5.75万亿美元,超过日本名列第二,相当于美国的39.3%;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总量中国为10.08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69.0%;以国际汇率计算的人均GDP中国为4283美元,远低于世界平均值8985美元,甚至不到一半,位于所统计的182个国家中的第95位;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中国为7518美元,位于所统计的182个国家中的第93位。

从这里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经济总体水平发展迅速,但是人均GDP还处在较低水平,这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综合国力不强,生产力发展水平仍较低,国民总体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同时也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差距。

从产业结构来看,我国是以第二产业为主,而发达国家是以第三产业为主。20101月发布的数据中美国GDP构成中农业占0.9%,工业占20.6%,服务业占78.5%。而中国2008年占GDP份额将近一半的第二产业仅吸纳了1/4多的劳动力就业;相反,第一产业虽然吸纳了劳动力就业量的40%,但它仅创造了11%GDP份额。GDP结构与就业结构在行业分布上呈现出了强烈的非对称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产值虚高的工业化,另一方面是我国农业的传统、落后与低效。

GDP组成质量来看,美国的GDP主要构成是:太空产业、航空产业、船舶制造、机械制造、计算机产业、生物技术、现代农业。美国的世界第一的军事优势,就是这些产业支撑的。日本的GDP主要构成是:汽车工业、电子工业精密仪器、钢铁、船舶制造、光学产业、核工业、航天产业。俄罗斯的GDP主要构成是:机械制造、航空产业、能源等。而我国的GDP主要构成是:房地产、纺织品、烟酒、玩具。薄熙来说过中国现在是8亿条裤子换欧美一架飞机。这些东西在战争时期都不能转化成国防力量,所以战争来临时只能用民族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所以说,GDP的结构远比GDP数据更有意义。

四.在GDP之外看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国之路

在十二五规划的五年中,中国GDP中的民众消费份额可以从目前35%的低点上升到42%45%。这个数字依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美国从2000年至2008年,该比例为72%。中国的投资和净出口的份额居高不下,长期保持在50%10%以上,净出口在一些年份甚至高达20%以上。服务业在中国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只有42%,而美国和印度的这一数字分别为75%58%。个人收入在中国GDP中的所占比例仅为42%,大约是美国的一半。中国的工资水平实在太低,即便在工资上涨之后,中国制造业的时薪也仅仅是美国普遍时薪的大约4%。中国有超过50%的国民储蓄率、庞大的经常账户盈余、巨额的外汇储备积累。过度储蓄(即经济学上的预防性储蓄)是由于缺乏必要保障措施造成的。而2009年美国全国的储蓄率是负数,为国民收入的-2.3%。这在世界近现代史上的所有主导性国家中最低的。从2000年到2008年,中国的GDP每年增长10%,但其就业净增长却只有区区0.5%

近年来,中国在GDP目标导向的强国战略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这一强国战略使得中国的经济变得日益不平衡,居民收入占GDP比重过低且不断下滑,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忽视了GDP目标与就业、公平、富裕、生活质量以及其他目标之间的不一致性乃至冲突。日韩的发展经验表明,扩内需、保民生与GDP的增长率的提升一般呈负相关关系,在我们必须提振内需来弥补外需不足的今天,是否仍应继续将GDP增长率作为考量各级政府的政绩的核心指标,需要重新思考。

总之,当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当国内贫富差距过大社会矛盾频发,当人们的幸福感不再随着GDP的增长而同步增加时,告别GDP崇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终成共识。第二大经济体并不等于第二大经济强国,在看到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更要看到我们的经济总量都是靠什么创造的,是谁创造的。政府投资、外资、国有资本拉动与市场化的“民间投资”,“全民消费拉动”是本质不同的增长,前者可以创造GDP增长,但效益低下,损耗过大,被别人拿走的利润多,后者GDP增加缓慢,可耗能少、效益高、国民得到的实惠大,经济发展后劲绵长。就像美国的经济上百年了其增长幅度不过就是百分之二左右,就创造了世界经济的辉煌。今后经济发展的重点应该放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不以GDP论英雄,把提高经济效率变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着实而有效的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 董登新. “GDP,任重而道远[J]. 金融博览,20114.

[2] 阮直. GDP总量更要GDP的含金量[J]. 学习月刊,201019.

[3] 王莹. GDP结构浅析我国经济增长[J]. 北方经贸,20097.

[4] 孙菲. 冷思考我国GDP 排名全球第二[J].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141.

[5] 戴旭. 盛世狼烟[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本文链接地址,转载请注明出处。现代商业

蔡华苹 海南大学三亚学院管理分院

杜利斌 中国人民解放军61764部队



本文编号:167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67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b8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