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中国制度变迁:从“路径依赖”角度

发布时间:2015-03-06 17:23

肖西喆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摘要:中国经济体制成功从计划经济逐渐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是一次重大的制度变迁。在当前经济转轨所面临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根据中国特有的国情,从中找出我国制度变迁的若干路径和打破制度低效均衡的方法。

关键词:中国制度变迁;路径依赖

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本质上是一个巨大的制度变迁过程。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在其制度变迁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路径依赖”思想。诺思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的演讲中所指出的一条最简单的解释是,当一种社会制度演进到一定的阶段,总是要受既存的文化、传统、信仰体系等因素的制约。这也就是说我们的社会演化到今天,我们的文化传统,我们的信仰体系,这一切都是根本性的制约因素,我们必须仍然考虑这些制约因素。

因此,路径依赖理论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的制度变迁过程有很大的启示。

(一)“路径依赖”原是用来描述技术变迁过程的自我强化、自我积累性质的,由于某种原因首先发展起来的技术常常可以凭借占先的优势地位,利用巨大规模促成的单位成本降低,利用普遍流行等导致的学习效应和许多行为者采取相同技术产生的协调效应,致使它在市场上越来越流行,从而实现自我增强的良性循环。相反地,一种具有较之其它技术更为优良的技术也可能由于晚人一步,没有获得足够的跟随者,而陷入恶性循环,甚至“闭锁”在某种被动状态,无从解脱。诺斯把技术变迁的上述机制扩展到制度变迁中,用“路径依赖”概念来描述过去的绩效对现在和未来的强大影响力。

诺思指出,制度变迁中的自我维系机制可能会像在技术变迁中的路径作用一样导致如下结果:(1)多种均衡。即可能存在许多解而结果又不确定。(2)可能的非效率,一些高效率的制度可能因为一些历史原因而未被采纳从而替代一些非效率的制度。(3)锁入,一旦一个社会被锁入一个均衡点,就很难从中摆脱出来。(4)路径依赖,即一些小的事件或随机环境的结果而决定某一些特定的解,而这些特定的解一旦形成,就导致一种特定的制度变迁路径。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特征为经济的长期发展刻画了路径依赖槽。不过只要市场是竞争性的(完全理性、完全信息和零交易费用)或者大致接近于零交易费用模型,则只要偏好给定,经济发展的长期路径就会呈现出有效性的特征。

(二)“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创新”的概念和创新理论是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和阐发的。诺斯运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来考察制度变迁现象,提出了“制度创新”的概念。按照西方制度创新理论,制度创新的形式按发起主体在变革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分为两种:一是诱致性制度变迁,二是强制性制度变迁。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替代或新制度安排的创造,是“由下而上”的制度变迁。是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一般是由政府命令、法律引入而实现,其变迁主体是国家,是“由上而下”的制度变迁。作为垄断者,国家可以比竞争性组织以低得多的费用提供一定的制度性服务。

(三)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社会各界对制度创新赋予了极大的关注,从传统的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极为成功的制度创新。在此框架体系下,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同时作用于经济体,各省()、市()县均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制度创新, “路径依赖”理论对此可以作一定的解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逐步形成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的改革道路,这本身就是一种路径依赖的结果。虽然传统体制是无效率的,但是由于制度成本的高昂使得转换只能是逐步的。 “改革能否成功,能不能实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把有效率的经济体制建立起来,不仅取决于改革者的主观愿望和最终目标,而且依赖于一开始时选择的路径。”我们通常所说的改革一般指的是起正面、积极作用的改革,但也确有一些改革设计尽管在初始看起来很好,但在实际运作中不起积极作用,或在开始时对推动改革有一些积极作用,可是消极的作用更大,甚至使其它一些改革成果大打折扣。对中国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目前的解释是,一是传统体制的弊端不易在短期内消除;二是渐进式改革将体制改革攻坚的任务留在了后边,导致国有经济改革滞后。 “这就是说,第一,初始的体制选择会提供强化现存体制的刺激和惯性,因为沿着原有的体制变化路径和既定方向往前走,总比另辟蹊径要来得方便一些。第二,一种体制形成以后,会形成某种在现存体制中的既得利益的压力集团。他们力求巩固现有制度,阻碍进一步的改革,哪怕新的体制较之现存的体制更有效率。”

因此,我们只有认真地研究历史,分析清楚我们过去的制度变迁道路,现在的制度选择集合与成本,才有可能制定出有效率的政策,打破低效率制度均衡,实现富有绩效的制度变迁。

参考文献:

[1]诺思.制度变迁理论纲要[A].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9

[2]诺思.经济史中的结构变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3]樊纲.渐进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4]迟福林.改革与多数人利益.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本文链接地址,转载请注明出处。现代商业



本文编号:167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67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9e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