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股票论文 >

QFII持股对上市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09 09:21
  我国的QFII制度始于2002年,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现已成为资本市场博弈的重要力量,QFII制度帮助我国逐步引入外资、开放资本市场。当前我国货币没有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资本项目尚未开放,QFII是至关重要的过渡安排。在此背景下,QFII持股与上市公司绩效存在何种关系,这种关系的显著程度是否会随一些因素的变化而表现出差异,是值得研究的现实问题。且目前有关QFII持股对上市公司绩效影响的研究尚未得出一致性结论,因此对QFII持股与上市公司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十分有必要,本文将通过理论与实证研究结合的方式来分析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回顾了机构投资者与QFII对上市公司治理、上市公司绩效影响的相关文献,继而阐述了QFII制度建立的理论基础、QFII制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通过对QFII提升公司绩效的动因和途径进行分析,说明QFII会通过参与公司治理对上市公司绩效产生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同时根据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绩效影响的相关研究成果,运用以上市公司绩效的衡量指标每股收益EPS、总资产收益率ROA以及净资产收益率ROE为被解释变量,QFII持股比例、QFII持股制衡度为解释变量的多...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QFII持股对上市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QFII持股市值及其在A股中的占比

行业,现象,银行


注:数据来源于 wind图 2.2 QFII 存在抱团持股现象(3)QFII 持股的行业配置。QFII 持股主要集中在大消费(食品饮料、家电消费电子、医药和汽车等)行业,2017 年第三季度持有的大消费行业股票市值比高达 65.86%(第二季度为 67.71%)。由于荷兰安智银行、法国巴黎银行、加坡华侨银行分别是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的原始股东,把这三家 QF机构对这三家银行的持股数据剔除后,不难发现 QFII 持股行业集中在消费类业,2017 年第三季度持股市值占比高达 65.86%。消费类行业是我国具有本土势的行业,同时白酒等细分行业还具有一定的全球稀缺性,配置消费类行业契QFII 的全球资产配置策略。个股方面,消费类行业龙头公司获 QFII 青睐。截止 2017 年第三季度,QF持有食品饮料、家电、电子、医药和汽车行业市值分别为 251.16 亿元、157.29 元、74.22 亿元、91.82 亿元、49.77 亿元,占比分别为 26.50%、16.60%、7.83%9.69%、5.25%。其中个股方面,QFII 持股规模较大(持股市值均超过 20 亿元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机构投资者对其持股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机构投资者自我保护的视角[J]. 张涤新,李忠海.  管理科学学报. 2017(05)
[2]机构投资者、股权制衡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基于沪市A股医药类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 张洋,任刚,曾卓瑜.  财务与金融. 2015(06)
[3]机构投资者、大股东行为与企业绩效[J]. 张娆.  宏观经济研究. 2014(12)
[4]机构投资者异质性与企业绩效——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李争光,赵西卜,曹丰,卢晓璇.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4(05)
[5]机构投资者、信息披露质量与公司绩效[J]. 彭丁,杨长虹.  商业研究. 2013(09)
[6]开放式基金投资者“用脚投票”研究[J]. 冯金余.  管理工程学报. 2013(03)
[7]机构投资者的公司治理角色:一个文献综述[J]. 伊志宏,李艳丽.  管理评论. 2013(05)
[8]QFII持股与上市公司绩效的相关性研究——基于2009~2011年QFII持股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J]. 王雄,方闻千,刘振彪.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3)
[9]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者还是投机者?[J]. 吴卫华,万迪昉,蔡地.  证券市场导报. 2011(12)
[10]机构投资者异质性、企业产权与公司绩效——基于股权分置改革前后的比较分析[J]. 刘星,吴先聪.  中国管理科学. 2011(05)

博士论文
[1]机构投资者参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高培涛.山东大学 2010

硕士论文
[1]QFII持股与我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及业绩的相关性研究[D]. 罗静.浙江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303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rongzhengquanlunwen/35303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3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