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思想论文 >

基于低碳经济的产业分类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08 22:59
【摘要】:面对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传统的三次产业分类理论已不能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推行循环经济又具有实现的空间局限,因此,基于低碳经济的产业分类模式既反映了生态文明视角下各个产业活动的立体关系以及低碳产业的基础性作用,指明了国家主导产业选择和发展的方向,又体现了低碳经济的根本宗旨和要义,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图文】:

模型图,产业关系,低碳,经济的


现人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职责。三条棱分别代表前三层面产业之间的产业关联与产业交叉:棱OB反映了第一、第二产业层面之间的供给和需求;棱OA反映了第二、第三产业层面的供给和需求;棱OC反映了第一、第三产业层面的供给和需求。这种供需在形态上呈现多样化,包括物质流、能量流、技术流、信息流和服务流等多种表现形式。底面△ABC三条边反映了第四产业层面(低碳产业)与其他三个产业层面的产业关联,这种关联以各种形态对其他产业层面的产业进行低碳化改造,,使产业结构向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方向转型。图1基于低碳经济的产业关系模型低碳经济的建设不仅需要全新发展理念的低碳产业的支撑,更离不开传统产业(如农业、工业、服务业)低碳化升级改造。产业的发展是由市场需求拉动的,同样产业低碳化的进程也需要人们的消费需求趋于低碳导向,这里的需求不仅仅是区域性的,更应该是国家范围和世界范围性质的,即产业低碳化的进程就是市场需求的低碳化。(四)基于低碳经济的产业分类的合理性生态文明呼唤经济发展范式的转型,这种转型以低碳产业的建设和传统产业的低碳化改造为切入点。将整个经济系统分为三个侧面所代表的传统产业和底面所代表的低碳产业,从产业的层面为经济的低碳转型指明了方向。传统的三次产业分类强调的是如何从自然界获取资源和资源的配置问题,而基于低碳经济的产业分类模式除了重视原有的基本问题之外,更加注重如何保护资源环境、服务于资源环境,强调资源的永续供给和利用,以及人与资源环境的协调,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如果将人类开发、利用、损耗自然界的能力称为“缺,将人类服务自然界的能力称为“予”,那么低碳经济时代就是要求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从原先的“以取为主”?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岳兴懋;李涛;陈万志;;构建第四产业:从增长走向可持续发展[J];开发研究;2006年02期

2 简新华,于波;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优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谢景武,娄晓黎;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长春市产业空间结构特征及调控措施分析[J];地理科学;2004年02期

2 任保平;中国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3年07期

3 雷亚萍;李彩凤;;区域产业结构、人力资源及人口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科技导报;2006年09期

4 耿玉德;我国国有林区林业产业化研究[J];绿色中国;2005年06期

5 徐君;矿区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6 王丙毅;;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结构障碍及调整思路[J];生产力研究;2006年06期

7 张丽君;黄贤金;邬震;钟太洋;;宏观调控背景下快速工业化城郊土地利用分析及政策研究——以青岛城阳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6年01期

8 任保平;中国可持续发展10年研究的述评[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9 王俊鹏;陈玉和;黄茂生;;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产业结构优化[J];现代企业教育;2006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狄乾斌;韩增林;;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地理视角与贡献[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郑照宁;武玉英;包涵龄;;怀柔县产业结构、人力资源变化与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所做贡献的实证分析[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6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科协第4届青年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论文集[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耿玉德;林业产业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2 宋旭光;可持续发展测度方法的系统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3 陈俊华;外商直接投资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重庆市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原声;金融发展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5 李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6 孔令丞;论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D];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

7 吉小燕;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D];河海大学;2006年

8 黄晓云;生态政治理论体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狄乾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廉伟;渝东南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产业培育[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2 郑照宁;县域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01年

3 李廷正;喀斯特农村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3年

4 梁爽;城市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D];河北大学;2003年

5 赵春雨;芜湖市产业结构演化与区域发展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6 武彦斌;土地持续利用投资分析[D];河北农业大学;2004年

7 彭云;可持续发展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8 阮甄;区域可持续发展下的主导产业选择[D];浙江大学;2007年

9 孟令娟;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山东省工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何继善,戴卫明;产业集群的生态学模型及生态平衡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孔令丞,李悦;论产业经济发展新趋势[J];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09期

3 杨华峰;冯俊文;;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启示[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年02期

4 马云泽;世界产业结构软化趋势及启示——以美、日为例[J];桂海论丛;2004年06期

5 周振华;新产业分类:内容产业、位置产业与物质产业——兼论上海新型产业体系的构建[J];上海经济研究;2003年04期

6 岳兴懋;李涛;陈万志;;构建第四产业:从增长走向可持续发展[J];开发研究;2006年02期

7 戴锦;生态化的产业结构[J];生产力研究;2004年04期

8 袁增伟;毕军;;生态产业共生网络形成机理及其系统解析框架[J];生态学报;2007年08期

9 王奇,叶文虎;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创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彬;循环经济评价和激励机制设计[D];天津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X;;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与借鉴[J];电力需求侧管理;2011年04期

2 朱汇;;发达国家创造绿色GDP的经验及启示[J];中国外资;2011年12期

3 赵峰涛;;打造循环经济的“黄金链条”[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1年07期

4 郑舒丹;;低碳经济及其技术路径选择研究[J];发展研究;2011年06期

5 李蕾;刘乃倩;孙钰;;太原市低碳经济发展途径分析[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3期

6 张金艳;;我国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区别、联系与共同发展[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牛勇平;;从低碳经济视角看烟台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仇文利;;基于低碳经济的农村发展新思路——以江苏省为例[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1年01期

9 周宏春;;走中国特色的低碳绿色发展之路[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1年06期

10 刘春玲;;低碳经济的定义、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J];商业时代;2011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义文;李芋蓁;张明波;刘亚男;;论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协调发展[A];低碳陕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徐建民;;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思考[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3 季昆森;;协同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4 刘艳华;;关于循环经济的思考[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5 李伟;苏向前;李连强;;发展循环经济 构建绿色鹤煤[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陈瑞宝;侯风英;;推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研究与探讨[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河南省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7 季昆森;;落实科学发展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A];生态健康与循环经济——第二届中国生态健康论坛文集[C];2005年

8 张扬;胡秀英;欧阳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多形态问题研究——湖南省发展循环经济的调研[A];三湘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湖南省首届《三湘循环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刘洪新;冯舫女;;加快构建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季昆森;;落实科学发展观 发展循环经济 又好又快建设生态省[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铁军;循环经济不能一蹴而就[N];北方经济时报;2005年

2 王海鹰;“循环经济”激活山东[N];北方经济时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张开宏;循环经济的循环障碍何在[N];湖南经济报;2005年

4 支玲琳;上海:迈向循环经济型城市[N];解放日报;2003年

5 刘欢 江国庆 本报记者 刘维阳;工业:循环经济渐入佳境[N];九江日报;2005年

6 记者 杨勇;推循环经济缓资源短缺[N];深圳特区报;2005年

7 张晨邋刘宏奇;给奔涌的经济装上“资源节流阀”[N];新华日报;2008年

8 记者 姜小毛 特约记者 周益民;江西星火工业园循环经济唱主角[N];中国化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宋时飞 特约通讯员 童馨;这出豫剧叫“循环”[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10 新化;循环经济助推格尔木腾飞[N];中国矿业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鲁明;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2 臧漫丹;城市循环经济的治理理论与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3 熊德国;系统科学理论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4 周生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5 王文娟;企业绿色逆向物流决策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6 冯华;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实现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7 周玉梅;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8 孙育红;循环经济引论[D];吉林大学;2006年

9 冯南平;循环经济的若干运行模式及其政策支撑体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8年

10 于励民;我国煤炭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鹏;发展循环经济的手段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2 刁沙沙;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石油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0年

3 李慧;对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4 张永安;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5 张龙香;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丁淑杰;沙河市玻璃工业园循环经济模式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

7 杨银涛;甘肃省风电产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培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马汝慧;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循环经济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郭安斌;延边地区循环经济问题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10 王伟;桂西北喀斯特区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及实证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5856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sxs/25856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2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