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新经济论文 >

关于城市农民工问题研究的新进展

发布时间:2016-10-10 09:01

  本文关键词:关于城市农民工问题研究的新进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关于城市农民工问题研究的新进展
马德峰 雷 洪

提 要: / 城市农民工0问题是学术界关 注和研究的热点。 本文对城市农民工 的研究状况从收 入、 生活、 社会交往、 社会分层、 社会心理、 越轨等方面作了具体考察, 分析其 研究的特点, 并提出 一些有待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城市农民工 生活方式 430074) 社会分层 越轨 作者马德峰, 男

, 1975 年生, 华中理工大学社 会学系硕士研究生 ; 雷洪, 男, 1954 年生, 华中 理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武汉 (

探家车 票补贴; 三资企业比较注 重医疗保 险和年底给 予

一、 城市农民工的收入和福利
城市 农民工作为城市人 口中的边缘 群体, 进城之 后 首先要解决其生存问题, 因而收入状况、 福利待遇是学 者 们首先关注和考察的方面。 收入状况。 学者们多采用抽样方法进行问卷调查。 例 如有学者 通过对山东省济南 市外来农民 工的调查 发现: 根据职业 划分, 收入较高的是从 事餐饮业和 当裁缝的 民 工, 收入较低的是家庭保姆和酒家、 宾馆招待所等服务 单 位打工的民工; 根据打工单位的所有制性质分, 收入较 高 的是个体 工商户和在三资企 业打工的民 工; 根据收入 多 少分, 月收入 300 元以下占 40. 5% , 300 元 至 500 元之 间 的占 43. 2% , 500 元以上的 占 16. 3% 。 调查 还表明, 民 工 的收入和 进城打工的时间成 正相关关系 , 民 工性别和 年 龄也是影 响收入水平的因素 。 有学者对珠 江三角洲 六 还 个市所辖 9 个镇调查的结果是: 打工者的月工资多在 300 元 至 500 元 间 , 占 总 体 的 50. 8% ; 低 于 300 元 的 占 33. 3% ; 500 元 以上占 15. 9% 。 与前 面一 项调查 相比 , 影 响收入水平的因素还有教育程度、 企业性质。 还有学者 通 过对湖南 省岳阳市一大型国 有企业的个 案调查, 总结 出 城市农民 工个人的经济收入 虽有所改善 , 但 在整个城 市 生活中仍居偏下水平。 福利待遇。 有学者通过调查发现: 在给予民工的待 遇 方面, 国有单位 比较注重节日发 放实物和现 金以及给 予

奖金; 私营企业比较注意给予免费工作用餐; 而几乎各类 企业都把向民工提供免费住房或住房补贴 排在可以提供 福利待遇的首位。 但也有学者通过对不同地区的调查, 得 出不同的结果: 在医疗待遇问题上, / 工伤0待遇最好 , / 女 工孕产0待遇最 差; 在病 假期间, 绝大多数 城市农民工 没 有生活补助; 在社会保险上, 厂方为城市农 民工办理养老 保险、 医疗保险、 工伤保险的比例 低于 30% 。 对福利 待遇 的双变量分析表明, 在镇乡办企业、 村办企 业和外方独资 企业的 农民工, 有各类福利待遇 的比例明 显超过其他 性 质企业 的农民工, 而在私营企业 拥有这些 待遇的比例 大 大低于 其他性质的企业。 此外, 还有学 者通过观察 , 指 出 福利待遇方面存在对农民工歧视问题。 在同一工作单位, 农民工与城市工人同样的工作并且工龄相 同或比城市工 人更长, 他们不仅不能获得相等的工资、 金和其他劳动 奖 报酬, 而且完全 不能享受城市工 人才能享 受的包括公 费 医疗在 内的各种社会福利, 更不 能享受由 所在单位分 配 的住房。

二、 城市农民工的生活
城 市农民工在城市打工 多少都有 一份收入, 使他 们 可以在城市中生活下来。 他们的生活状况如何呢? 学者们 主要关注了三个问题。 生活方式。 学者们普遍认为, 城市农民 工的生活方式

- 40-

关于城市农民工问题研究的新进展
不同于传 统农民和城市居民 的生活方式 , 城 市农民工 除 了少部分 受雇于个体工商户 和从事家庭 保姆工作 外, 绝 大部分都在工厂、 建筑工程队等工商企业中工作, 具有 明 确的作息时间, 不受季节变化的影响, 这与传统农民那 种 松散的时间观念和作息方式完全不同。 但另一方面, 学 者 们也认识到, 由于城市农民工的劳动强度普遍较大, 劳 动 时间较长, 闲暇时间少, 基本上处于一种工作、 吃饭、 眠 睡 这种原始、 简单的生活状态, 与一般城市居民的生活方 式 相去甚远。 消费行为。 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主要是考察 在 城乡二元结构条件下, 城市农民工与其它消费群体相比, 其消费行 为有何特别之处。 比较 有代表性的 是一学者 对 宜昌市外来民工消费行为的调查。 调查发现: 在消费结 构 上, ( 1) 享受和发展性消费贫乏。 城市农民工的生活单调, 需求单一 , 对温 饱需求以外的 东西绝少 涉及; ( 2) 简朴 型 消费明显。 城市农民工的消费仅限于维持上班下班, 吃 饱 穿暖的温 饱水平, 保持尽量不 花钱或少 花钱的传统 ; ( 3) 层次差别 悬殊。 绝大多数农民工消费 简朴、 低档, 少数 人 消费水平较高。 在消费方式上, ( 1) 单调而高度同质。 大 绝 多数农民工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从宿舍 y 工作地点 y 宿 舍 的循环过 程, 很 少到外面接触 一些新的 消费方式; ( 2) 封 闭而逐渐开放。 与原来在家乡的半自给式消费相比, 已 经 在商品化 和社会化方面有了 显著的进步 。 种消费行 为 这 的产生与 城市农民工的个人 、 庭和社会环 境诸因素 的 家 影响是分不开的。 从深 层次角度讲, 农民工的 消费行为首 先主要反 映 了农村社 会体系的功能维持 的文化导向 , 从 农村社会 的 模式来看, 农民工的消费行为是合理和稳定的选择。 次 其 农民工作为农民, 他们要参照打工者群体的消费方式, 作 为城市打 工族, 他们又不可避免 地要参照城 里人的某 些 消费方式 。 这种 矛盾处境构成了 农民工消费 方式的本 质 特征, 反映了传 统与现代两种消 费方式和消 费观念的 冲 撞。 再次城市农 民工消费价值观 念和生活目 的的追求 简 朴, 劳保福利和文化水平的缺乏, 衣食住行和闲暇时间 的 单调, 显示出农民工的生活尽管比乡村生活要进步得多, 但离现代 化城市的生活水平 还有很大差 距, 这实质是 城 乡差距。 这项研究在实证调查基础上进行了理论分析, 从 而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贫困问题。 有学者敏锐地提出, 城市农民工是城市 相 对贫困问题中的特殊群体, 与城市居民相比, 城市农民 工 无论在居 住条件、 物质生活、 教育等方面 都很差。 造成 城 市农民工 相对贫困状况的因 素很多, 包括户 籍管理方 面 的暂住证 制度、 城市产权及其收 益分配制度 等制度性 因 素, 也包括资源 配置传统规则的 惰性和农民 工群体素 质 等非制度 性因素。 有学者认为, 在可预见 的未来, 如果 这 些因素 变化不大, 城市农民工的 相对贫困 状况将难以 改 变。 应当指出, 关于这一 问题的研究是 有其意义的 , 它 指 出了城 市农民工身上存在的 问题, 有利于 社会保障政 策 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三、 城市农民工的社会分层和社会地位
能 不能把城市农民工定 义为一个 独立的阶层 , 学 者 们争论较大。 但较多学者认为, 城市农民工 和乡镇企业职 工有着共同或相似的特点, 都是从农村到城镇, 从农民到 工人的 过渡性中介阶层。 因此关 于他们的 社会分层和 社 会地位, 也是学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 有学者认为, 在社会流动中, 城市农民 工的收入水平 和经济 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目前 总体上的 经济地位相 当 于家乡 社会的中等偏上阶层 , 同 时属于所 在城市社会 的 中等偏下阶层。 总体的社会地位, 没有发生 与其经济地位 相应的明显变化, 社会身份没有明显的改变。 在职业分化 上, 城市农民工已经分属为三个不同的社会阶层, 即占有 生产资 料并雇佣他人的业主 、 有少量资 本的自我雇 佣 占 的个体 工商业者和完全依赖 打工的民 工。 多数学者对 于 城市农民工的社会地位没有多大异议, 但在职业分层上, 由于分类标准不一, 存在一定的差别。 多数 学 者研 究中 都 涉及 到阶 层 意识 问题 , 但 比 较 明 确、 体研 究这 一问 题者 很 少。 别学 者 认为 , 从 总 具 个 体来 讲, 进城 农民的 集团意 识虽尚 未完 成形成 , 但这 种 集团 意识形 成过程 已经开 始。 现为( 1) 角色认 同发 生 表 动摇 , 进城农 民虽然 仍将自 己定位 于农 民角色 , 但他 们 普 遍不 再认 同这 一 角色 , 绝 大多 数人 不 愿再 回去 当 农 民。 2) 权 利意识 觉醒, 在权 益受到 侵害 时, 已有 不少 人 ( 开始 懂得利 用法律 武器、 会舆论 、 社 政府 组织来 维护 自 己 的合 法权 益。 3) 有组 织的 反 抗行 为在 增 多, 对 自 己 ( 的利 益表达 更多的 是采取 对抗 性方式 。 4) 对市 民的 不 ( 良 印象 在加 深, 绝大 多数 人 认为 进城 农 民被 城市 居 民 / 看 不起0 和/ 受 歧视 0, 因而 使他 们对 城 里人 形成 一 种 不 满情 绪, 并 且这 种不 满 情绪 正 在发 展升 级 。 5) 群 体 ( 内犯 罪率在不断 增长。

四、 城市农民工的心理和观念
在 传统农业社会, 农民有着 安土重迁 的习性和乡 土 传统, 他们重视血缘、 地缘关系, 信守平均主义、 经济上的 狭隘功 利主义以及心理上的 保守和封 闭。 随着农民工 对 城市生 活的体验, 势必会对他们 封闭的精 神世界或多 或 少地产 生些影响。 学者们试图了 解社会流 动和城市生 活 体验对 农民工心理上产生什 么影响, 特别 是他们的现 代 性观念如何。 有学者通过对湖南嘉禾县钟水乡一个 外出务工为主

- 41-

浙江学刊

2000 年第 5 期
致他 们部分 人行为 失范; ( 4) 平等意 识的 产生与 相对 剥 夺 感的 刺激 间的 矛 盾, 引 发 他们 部分 人 产生 不满 和 抵 抗 情绪 ; ( 5) 主 体的 低素 质与 高 欲求 间的 矛 盾, 导 致 他 们 部分 人手 段与 目标 分离 , 引 发/ 手 段失 范 型0的 越 轨 与犯 罪。 还有 学者从 城市农 民工社 会角 色变迁 的角 度, 指出 城市农 民工越 轨犯罪 的各 种原因 。 1) 城市 农民 工 ( 社 会身 份的 双重 性: 农 民 身份 与 城市 打工 者 身份 。 2) ( 城 市农 民工 社会 地 位的 不稳 定 性, 表 现 为现 实与 政 策 的背 离、 谋生 求职的 自发性、 织管理 的无 序性 。 3) 社 组 ( 会角 色的失 范性, 表 现为心 理素质 的不 适应、 化观 念 文 的 不适 应、 制规 范的 不适 应 。 法 显然 , 学 者们 由于 各 自 观察 角度不 同, 所认 定的原 因不尽 相同 , 但在身 份这 一 因素 上具有共识 , 且 都给予了 重视。 对 于控制城市农民工越 轨犯罪的 方法, 学者们大 多 认为( 1) 要加强对 城市农民 工组织管理 工作的力度 。2) ( 完善城市农民工的社会权益服务体系。3) 加强对城市农 ( 民工的教育培训, 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

的村落的剖析, 揭示了外出务工对个人心理的影响。 要 主 有: ( 1) 具有自觉的社会流 动意识。2) 适应新环境的能 力 ( 增强。 3) 生活 方式发生转变 , 体 现出一种对 现代生活 方 ( 式的追求 。4) 重视子女的 教育, 期望子 女有所作为 。5) ( ( 获得新技 术与个人成就感 增强。 6) 女性 社会地位 提高。 ( 男女平等 的观念增强, 妇女的家庭地 位明显提 高。 因此, 该学者提 出对于不发达的村 落社会, 外出务 工是农民 体 验工业文 明和现代生活方式 , 从 而提高现代 性程度的 基 本途径和动力。 还有 学者通过对/ 浙江村0的实地考 察, 指出城市 农 民工的流 动经历与他们的城 市生活体验 , 在 促成个人 现 代性方面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 就前者而言, 单纯的流 动 经历无疑能够提高离土农民的个人责任感、 自我依赖、 风 险意识、 灵活性和适应性, 但却难以使他们养成现代工 业 或城市文明所需要的秩序感、 计划性、 时间感和科层制 原 则; 就后者而言, 尽管城市及城市文明能够赋予个人在 其 间生活的 最起码的现代特质 , 但 对一个没有 流动经历 因 而显得生 存能力不强的普通 中国农民来 说, 要想进入 依 旧壁垒森严的城市自如地生活是极其困难的。 因此, 该 学 者指出, 无论是流动经历还是城市体验, 都是一个普通 农 民完成其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一个完整过程的两个不 可 缺少的方面。 此外 , 对土地 的态 度, 也能 从某 一方面 反映 城市 农 民工 的现代 性心理 。 在传统乡 村社 会, 土地 是被 农民 视 为 命根 子。 么, 对 于城 市农 民 工来 说, 他 们 的土 地 观 那 念如 何呢? 有 学者作 了这方面 的调 查, 发现 大部 分进 城 农 民工 对土 地仍 然存 在 依恋 之 情; 他 们对 政 府的 土 地 承包 制持满 意态度 , 而且希望 政策 不要 发生变 化; 对 于 / 挣钱0和 / 种地0他们 普遍希 望两不 误。 这说明 , 进城 农 民的 思想观 念、 价值 观、 生活方 式及 行为方 式发 生变 化 的同 时, 小农 经济思 想也在发 生作 用。 在城 市农 民工 身 上, 传统 和现代因素 并存。

六、 研究的其它一些问题
学 者们还探讨了其它诸 方面的问 题, 如城市农民 工 与城市 居民间的冲突, 城市农民 工转化为 新市民的障 碍 等。 关 于城市农民工与城市 居民间的 冲突。 有学者通 过 对城市 农民工的个案研究发 现, 农民工对 市民群体有 很 大不满情绪, 心理上有受歧视感, 并认为他 们与市民的冲 突起因常在于市民对他们的歧视, 责任在市民一方。 也有 学者通 过观察, 揭示出歧视 的主要方面 有: ( 1) 就业岗 位 方面的 歧视; ( 2) 劳动报酬和 社会福利 、 活待遇上的 歧 生 视; ( 3) 执法歧 视; ( 4) 日常生 活与社会 交往中的歧 视。 还 有学者指出, 二元社会结构不改变, 进城农 民必然处于一 种受歧 视的地位, 他们与市民的 关系也必 将处于越来 越 尖锐的 冲突和对抗之中, 而且在 特定条件 下很可能发 展 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动荡。 关 于城市农民工转化为 新市民的 障碍。 学者一般 认 为, 主要是城市管理体制尤其是户籍制度的阻碍, 但也有 学者提 出异议, 认为城市农民工 转化为新 市民是受到 两 大方面的制约。 首先是城乡经济发展的制约, 包括目前我 国不 具备农 村劳动 力大 规模 向城市 直接 转移的 物质 条 件; 农业发展现状不允许城市人口的规模增长过猛; 城市 农民工 与城市原有劳动力之 间的就业 冲突。 其次是人 口 增长因 素的制约, 严峻的人口形 势决定了 将城市农民 工 转化为新市民、 扩大城市人口规模, 必须持 一种十分审慎 的态度。 对 城市农民工问题在近 年的研究 , 较 之对这一问 题 初 期的 研究 而言 已 走向 深入 , 整 体研 究 状况 呈现 如 下

五、 城市农民工的越轨和犯罪问题
学者 们 注意 到城 市 农民 工的 越 轨和 犯罪 问 题。 关 于产 生越轨 和犯罪 的原因 , 学 者们 的看 法不尽 一致 。 有 学者 认为: 进 城农民 工对自身 处境 的满 意度, 随 着其 角 色定 位的改 变以及 由此 而来的 思维 坐标的 改变 而不 断 下降 。 在这一 过程中 , 会 有相当 一部 分人从 一般 的不 满 发展 为对社 会、 对市 民的仇恨 , 从而 诱发出 各种 各样 的 犯 罪行 为。 有学 者 指出 进城 农 民工 犯罪 高 发的 具 体 也 原因 在于: ( 1) 城 乡二元 结构的 外在 强制力 与农 民转 换 身 份角 色的 强烈 愿望 间 的矛 盾 , 诱发 了他 们 部分 人 物 质 欲念 的迅 速膨 胀; ( 2) 期望 与 现实 的差 距 , 导致 他 们 部 分人 心态 失衡 ; ( 3) 传 统文 化 与现 实文 化 的冲 突, 导

- 42-

几个 特征: ( 1) 其 研究的 学科已 有社会 学、 经济 学、 口 人 学、 市学、 城 法学 等多种 学科参 与了 对城市 农民 工的 研 究 , 有助 于对 这一 问题 研 究的 深入 。 2) 其 研 究的 内 容 ( 范围 十分广 泛, 涉及 到社会分 层、 社会 互动、 会心 理、 社 社会 关系、 会问题 等诸多方 面, 更 加丰富 了对 城市 农 社 民 工问 题的 研究 。 3) 其 研究 的 角度 , 不同 学 科的 学 者 ( 们 均注 重从 各自 学科 的 理论 视 角出 发, 从 不 同的 方 面 来 探讨 城市 农民 工现 象, 形 成多 角 度、 层 次、 方 面 多 多 的研 究, 从而 形成更 加丰富的 解释 。 但不同 学科 的学 者 们 都注 意到 城市 农民 工 是一 个 边缘 群体 , 在 对这 一 研 究对 象主体 地位的 边缘性 特征方 面, 形 成一定 的共 识。 ( 4) 其 研究的方 法偏重 于社会 调查 方法 , 比 如问 卷调 查 法、 个案 访谈 法, 但 也运 用了 实 地研 究、 献 研究 的 方 文 法, 这 样使获 得的资 料更加具 体丰 满, 有利 于更 好地 描 述和 解释。 5) 其 研究的 结论, 无论 是描 述还是 解释 , 都 ( 更为 丰富、 为具体 , 有 助于更 清楚 地认识 城市 农民 工 更 问 题。 6) 其 研究 的价 值 , 由于 研 究中 心多 学 科的 参 与 ( 和多 视角的 探究, 也 由于研究 内容 的广 泛, 不仅 使城 市 农 民工 的研 究更 具有 针 对性 和 现实 性, 在 解 决实 际 问 题方 面开始 走向操 作性, 具有 一些 参考 价值, 而 且研 究 更 具有 理论 性、 科性 、 学 科学 性 , 充分 显示 社 会科 学 在 认识 这一现象中 的意义。 不过, 目前对城市农民工的研究也尚存不足或缺陷: ( 1) 研究者的调查对象皆从某一城市或地区选取, 难以 显 示调查对 象之间差异性, 研究者 调查中的方 法和指标 也 不同。因 此, 不 同学者研究的结论缺 乏可比性 , 其 效度、 信度难以 准确说明, 更难以解释 对同一问题 研究中得 出 的不同结 论。2) 研究者虽从 不同视角、 ( 理论 研究了多 方 面的现象和问题, 显示了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内容, 但 缺 乏多学科 、 多视 角的共同研究、 综合研究 , 故 多数学者 的 研究结论不免相对性较多 而全面性不够。3) 对城市农 民 ( 工目前的状况描述、 解释多, 对未来的状况或趋势状况 研 究不够, 未有预测性的研究。4) 由此, 在研究解决城市 农 ( 民工存在的问题方面, 所提的对策建议虽不少, 但以抽 象 的思路、 原则比较多, 相对而言可操作的具体政策、 措施、 办法明显 不足, 研究的成果可 用于实际 工作的不多 。5) ( 此外笔者 认为, 当前城市农民工 的诸问题中 其社会适 应 性仍是核心问题, 他们的生活、 交往、 心理、 观念等方面 的 矛盾、 冲突和问题大都由不适应所引起, 但目前对这一 核 心问题的 研究尚不够深入, 在如 何具体引导 农民工去 适 应城市生活、 如何提供农民工社会适应的条件等方面, 还 缺乏足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12北 京大学/ 东莞民工课题 组0: 5东莞民 工状况调查6, 5社会学6, 1995( 3) 。 122/ 外来 农民 工0课 题 组: 5 珠江 三角 洲 外来 农民 工 状 况6, 5中国社会科学6, 1995( 4) 。 132李强 : 5关 于 城市 农民 工 的情 绪倾 向 及社 会冲 突 问 题6, 5社会学研究6, 1995( 4) 。 142田凯 : 5关 于 农民 工的 城 市适 应性 的 调查 分析 与 思 考6, 5社会科学研究6, 1995( 5) 。 152朱启臻: 5进城农民工对土地态度的调查与思考6, 5中 国农村经济6, 1996( 3) 。 162李培林: 5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6, 5社会学 研究6, 1996( 4) 。 172郭正林 、 大鸣: 5外 出务 工与农 民现 代性的 获得6, 周 5中山大学学报6, 1996( 5) 。 182/ 农村劳动 力流动的组织化 特征0课题组: 5农村劳 动 力流动的组织化特征6, 5社会学研究6, 1997( 1) 。 192冯海发: 5中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背景及对策6, 5学习与探索6, 1997( 1) 。 1102黎民: 5进城 农民转变为 新市民问 题探讨6, 5华中 理 工大学学报6: 社科版( 武汉) , 1997( 2) 。 1112何频: 5近两年 学术界关于/ 民 工潮0研究综述6, 5社 会科学研究6, 1997( 3) 。 1122冯桂林、 李淋: 5我国当代农 民工的消 费行为研究6, 5江汉论坛6, 1997( 4) 。 1132袁亚愚: 5对近年来歧视进城务工农民 现象的思考6, 5社会科学研究6, 1997( 6) 。 1142吴鹏森: 5中 国社会特殊 的身份集 团6, 5安徽师大 学 报6(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8( 2) 。 1152殷一 兵: 5当代 中国 进城 农民罪 案高 发原因 探析6, 5江海学刊6, 1998( 3) 。 1162张敦福: 5城 市相对贫困 问题中的 特殊群体: 城市 农 民工6, 5人口研究6, 1998( 3) 。 1172牟君发: 5城市流动民工社会角色变迁 与违法犯罪研 究6, 5北京社会科学6, 1998( 4) 。 1182周晓 虹: 5流动 与城 市体 验对中 国农 民现代 性的 影 响6, 5社会学研究6, 1998( 5) 。 1192俞德 鹏等 : 5城 乡二 元社 会结构 与城 市外来 民工 犯 罪6, 5浙江社会科学6, 1999( 2) 。

责任编辑: 任宜敏

- 43-



  本文关键词:关于城市农民工问题研究的新进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58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jtj/1358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0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