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空间结构与流动特征

发布时间:2016-10-16 08:09

  本文关键词:中国入境商务旅游流空间分布特征及流动规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2013 年 第 10 期( 总第 514 期)

Oct. , 2013 Vol. 35 No. 10

旅游管理

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空间结构与流动特征
唐 澜,吴晋峰 (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2 )

*

内容提要: 通过构建入

境观光休闲旅游流网络,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 游流的空间结构与流动特征进行定量研究 。研究表明: ① 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主要分布在以 北京、 西安、 成都、 桂林、 香港、 广州、 上海为顶点的多边形区域内, 其中, 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 角洲地区是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的集中分布地区 ; ② 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的空间转移能 “二八定律 ” , 80% 的总流 力较低, 其有向流动符合 即 80% 的有向流动发生在 20% 的城市对之间, 量集中在 16% 的城市对之间; ③北京位于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网络的中心位置, 是最重要的 集散中心和中转中心; ④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网络为“核心 - 边缘 ” 结构, 核心区成员数占网 络成员总数的 18% , 核心区成员可划分为四种角色类型 : 综合型节点( 北京、 上海) , 枢纽型节点( 西 安、 成都、 桂林) , 口岸型节点( 广州、 香港) 和重要节点( 杭州、 苏州、 南京、 武汉、 深圳、 重庆、 昆明、 大 连、 厦门、 阳朔) 。 关键词: 观光休闲旅游流; 旅游流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法; 核心 - 边缘结构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 —5766 ( 2013 ) 10 —0130 —13 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一、 引言 观光旅游是指以观赏游览活动为主要内容的 旅游; 休闲旅游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 以休闲为 主要目的,以旅游设施为条件, 以特定的文化景观 和服务项目为内容, 离开定居地而到异地逗留一定 时期的游览、 娱乐、 观光和休息。 从两者的内容来 看, 观光和休闲是相互融合、 相互渗透的, 观光旅游 是一种休闲体验, 休闲旅游也有观光行为。 中国国 家旅游局自 2001 年以来, 将入境外国旅游者按五大 类入境旅游目的进行统计, 这五大类入境旅游目的 包括: 会议 / 商务、 观光休闲、 探亲访友、 服务员工及 《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 , 2001 ~ 2010 年间, 其他。据 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者人数在历年入境外国旅 游者总人数中始终占据最高比例, 平均所占比例为 45. 12% , 最高达 51% 。可见, 入境观光休闲旅游市 场是中国入境旅游市场中规模最大的细分市场, 对
收稿日期: 2013 - 07 - 21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中国入境旅游流网络结构优化研究 ” ( 41071090 )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外国人入境前后中国旅游形象对比研究 ” ( NCET110673 ) 。 资助项目 mail: tanglan0622 @ sina. 作者简介: 唐澜( 1988 - ) , 女, 四川巴中人。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旅游开发规划与市场 。 Ecn; 吴晋峰( 1969 - ) , mail: jfwu@ snnu. edu. cn。 女, 山西文水人。教授, 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为旅游市场与开发 。E-

二、 文献回顾 在观光休闲旅游研究方面, 境外研究主要有: Catalino & Lizardo( 2004 ) 研究了游客对生态观光旅 游产品的支付意愿, 并分析了影响游客对生态观光 旅游产品不同偏好的因素, 研究结果显示: 游客收 入、 游客居住地、 游客性别、 游客国籍有显著影响。 Gursoy ( 2003 ) 通 过 因 子 分 析 发 现“追 求 愉 悦 / 兴 ” 、 “风险价值” 、 “风险可能性 ” 趣 是影响国际休闲 旅 游 者 旅 游 决 策 制 定 的 最 主 要 的 因 素。 Ruan ( 1988 ) 利用“休闲动机量表 ” 分析了英国休闲旅游 者的旅游动机, 通过因子分析得出英国休闲旅游者 、 “放松性” “知识性 ” 的动机主要包括 “社会性” 以 “能力性” 及 动机。 Carr ( 2002 ) 研究了旅游与休闲 之间的关系, 发现虽然旅游与休闲之间存在着显著 的差异, 但两者之间也有很多共性, 如旅游与休闲

130

2013 年 第 10 期( 总第 514 期)

旅游管理

动机相同, 旅游与休闲都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等。Zhang( 2004 ) 分析了香港居民出境休闲旅游行 为特征, 并对影响香港居民休闲旅游地选择的因素 调查显示“安全 ”要素是香港居民选 进行了研究, “旅游距离” 、 “经 择休闲旅游地的首要因素, 其次是 ” 、 “政治和社会环境” 济 等。 国内对观光休闲旅游的研究包括: 农业观光旅 观光旅游产品、 观光旅游线路、 观光旅游地游客 游、 客流时间分布特性及客源地市场的空间结构研究、 观光旅游服务与管理、 休闲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研 究、 休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休闲旅游产品、 休闲旅 休闲旅游地空 游产业; 休闲旅游的消费行为研究、 间结构研究等方面, 在研究方法上以实证研究多, 定量研究较少。 例如, 刘法建、 章锦河等采用景区 出现率、 空间模式理论、 旅游线路目的地类型理论、 TICI 指数等, 对市场上经营的有关皖南旅游区 206 条观光型旅游线路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 最终对皖 南地区旅游产品、 市场营销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魏 俊益在分析都江堰观光旅游产品自身存在的一些 问题与面临的新情况的基础上, 指出都江堰的观光 旅游产品应实行全方位的优化调整, 具体从旅游景 区、 旅游项目、 旅游产品、 旅游购物、 旅游城市、 旅游 营销等角度进行了阐述。 冉斌对中国休闲旅游发 展趋势及制度创新研究, 认为发展休闲旅游必须有 制度保障, 特别要加强社会条件支持系统的配套工 国家在政策、 立法、 制度建设、 社会保障、 货币流 作, 通结算、 人才培养、 理论研究等方面要尽快制定制 度, 出台政策, 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并提供足 够的启动资金。王曼娜指出, 休闲旅游产品具有休 闲性, 注重体验, 休闲旅游产品的体验主题化、 差异 化、 品牌化以及营销队伍的专业化, 是体验经济时 代旅游消费的必然需求, 它既能满足游客对文化、 生活、 历史的个性体验, 又能调动游客参与并融入 整个旅游过程。吴克祥、 李舟在分析休闲旅游产业 发展模式后指出, 旅游产业的市场化经营模式是以 与人的休闲生活、 休闲行为、 休闲需求为基础而形 成的各类资源的有效配置, 是以休闲为主的全新的 大旅游业超越现有的单一以观光旅游为主的旅游 思维定式, 并提出要推动中国休闲旅游业向深层 次、 高效率方向发展, 使中国休闲旅游发展方向与 国际趋势接轨。 皮婉姝、 吴楚材杜江提出, 休闲旅 游产业化是休闲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 是在原有 131

旅游产业中加入休闲内容, 是包括休闲、 旅游活动 内容的相互融入与休闲旅游体验质量的提升 。 国外学者对旅游流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70 年 主要研究内容有旅游流空间分布模式、 旅游流 代, 信息收集、 流向的影响因素、 预测旅游流流量、 旅游 流在目的地的分配模式、 旅游流的时空分布特征、 旅游流的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等。 国内学者对入境 研究内容集中在入境 旅游流的研究始于 2000 年, 旅游者行为、 入境旅游流时空运动规律、 入境旅游 , 流地域转移机制等方面 研究方法以归纳法和实证 法为主。 综观国内外对观光休闲旅游及旅游流的研究 , 已有研究成果几乎都是对观光休闲旅游与旅游流 迄今为止还没有对中国入境观光休 分别进行研究, 闲旅游流进行单独研究。 社会网络分析法 (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 是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国外学者用网络拓扑结构 的一种重要的分析方法, 定量描述目的地国际商务、 旅游电子商务、 汽车旅 游、 旅游者的多城市旅行模式、 国家间旅游流网络 1996 年该方法开始被引入旅游研究。 已有研究 等, 工作证明, 社会网络分析法是研究旅游流空间结构 的有效方法, 可以定量揭示城市或国家之间的旅游 流关系。本文在绘制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地 理分布图的基础上, 对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的 地理分布和流动特征进行研究; 在构建中国入境观 运用社会网络分 析 光休闲旅游流网络的基础上, 法, 对网络的整体结构和节点位置特征进行定量研 究, 旨在揭示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的空间结构 及其流动特征, 为国家制定宏观调控政策和为旅游 城市拓展入境观光休闲旅游市场提供理论指导 。 三、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 数据来源 采用问卷调查法, 于 2010 年 10 月 ~ 2011 年 8 月分别在北京、 广州、 上海、 杭州、 大连、 西安、 成都、 桂林等入境旅游热点城市发放调查问卷, 调查对象 为入境中国的外国旅游者, 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入境 停留时间、 旅游线路、 组织方式、 入境目的、 旅游预 。 3000 , 算及出入境城市等 共发放问卷 份 回收有效 问卷 2687 份, 有效率为 89. 6% 。 其中, 入境目的为 观光休闲的游客调查问卷共计 1863 份, 入境观光休 闲游客的样本特征( 如表 1 所示) :

旅游管理
表1 调查内容 性别 男性 女性 1 ~3 天 3 ~5 天 5 ~7 天 7 ~9 天 10 ~ 15 天 ≥15 天 旅行社 组织方式 自己 公司 朋友亲戚 朋友 家人 游伴 同事 自己 其他 高中以下 学历 大学本科 硕士 博士 ≤¥ 500 预算 ¥ 501 - 1000 ¥ 1001 - 1500 ¥ 1501 - 2000 ≥¥ 2000 北京 上海 入境城市 广州 香港 其他

2013 年 第 10 期( 总第 514 期) 样本特征 百分比( % ) 53. 67 46. 33 4. 58 12. 22 6. 25 7. 75 29. 51 39. 69 48. 86 34. 84 6. 62 9. 68 36. 05 41. 39 4. 57 10. 61 7. 38 23. 63 46. 32 24. 02 6. 03 9. 64 21. 17 13. 55 12. 61 43. 02 53. 95 25. 69 6. 29 5. 53 8. 54 出境城市 喜爱城市 信息获取途径 来华次数 年龄 调查内容 ≤14 岁 15 ~ 24 岁 25 ~ 44 岁 45 ~ 64 岁 ≥65 岁 1次 2次 3次 4次 ≥4 次 网络 报刊 电视 广播 朋友 旅社 北京 上海 桂林 西安 香港 杭州 成都 阳朔 广州 其他 上海 北京 香港 广州 其他 百分比( % ) 2. 54 23. 52 36. 11 32. 36 5. 47 64. 77 14. 73 5. 18 3. 63 11. 70 51 6. 64 6. 58 1. 68 13. 00 22 30. 58 17. 03 12. 05 9. 56 8. 17 7. 67 4. 38 3. 09 1. 09 6. 38 39. 82 31 12. 52 8. 33 8. 33

停留时间

由表 1 可见, 调查样本中男性与女性所占比例 46. 33% ; 年龄结构以中青年为主, 分别为 53. 67% , 25 ~ 44 岁年龄阶段所占比例为 36. 11% , 45 ~ 64 岁 大学本科以上 年龄阶段占 32. 36% ; 从学历层次看, 学历共占 76. 37% , 高中以下学历仅占 23. 63% ; 入 境观光休闲游客主要通过网络获取旅游信息, 所占 比例为 51% , 其次是通过旅行社, 所占比例为 22% ; 43. 02% 的入境观光休闲游客预算 旅游预算方面, 超过 &2000 ; 旅游组织方式以旅行社组织为主 , 所占 比例为 48. 86% , 其次是自助游占 34. 84% ; 入境观 光休闲游客游伴以家人、 朋友为主, 所占比例分别 36. 05% ; 从停留时间看, 为 41. 39% 、 入境观光休闲

游客停留时间普遍较长, 停留 10 天以上的游客所 但入境观光休闲游客主要是首 占比例达到 69. 2% , 次来华旅游, 所占比例为 64. 77% , 重访率较低。 调 入境观光休闲游客入境城市主要有: 查样本显示, 北京、 上海、 广州、 香港, 出境城市主要有: 上海、 北 、 、 。 , 京 香港 广州 其中 从北京和上海入境的观光休 闲游客比例高达 79. 64% , 由北京和上海出境的观 光休闲游客比例高达 70. 82% , 说明北京和上海是 入境观光休闲游客最主要的出入境口岸, 广州和香 港是辅助口岸。样本还显示, 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游 客喜爱 的 城 市 主 要 有: 北 京、 上 海、 桂 林、 西 安、 香 港、 杭州、 成都、 阳朔和广州等, 喜爱这些城市的人 132

2013 年 第 10 期( 总第 514 期)

旅游管理

数占调查样本总人数的 93. 62% 。 2、 研究方法 ( 1 ) 整体网络结构型态指标。网络密度和中心 势是衡量网络结构紧凑性的重要指标。 网络密度 是指网络中节点之间实际的关系数量和理论上的 最大关系数量之比, 固定规模的点之间的连线越 多, 表示该网络的密度越大。其计算公式为: D = ∑Di / g( g - 1 ) ( 1)

( 4 ) 式中, CDO ( n i ) 表示外 向 程 度 中 心 性, Xij 代表节点 i 与节点 j 之间的连接关系, 存在连接关 系其值为 1 , 不存在连接关系其值为 0 。 ( 5 ) 式中, CDI ( n i ) 表示内向程度中心性, Xji 代表节点 j 与节 点 i 之间的连接关系, 存在连接关系其值为 1 , 不存 在连接关系其值为 0 。 节点的程度中心性值越高, 说明节点在网络中的地位越重要。 程度中心性值 最高的节点是网络的中心节点。 中介性是衡量个体在整个网络中作为媒介者 能力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CB ( ni) = ∑j < kgjk( ni) / gjk ( 6) ( 6 ) 式中, C B ( n i ) 表示中介性, g jk 是节点 j 和节 g jk ( n i ) 是 j 到 k 之 点 k 之间存在最短路径的数目, g 是此网 间存在的经过节点 i 的最短路径的数目, 络中的节点总数。中介性指标越高的节点, 对其他 ( 2) 节点的控制力越强, 越是网络的关键节点, 拥有很 大的权力。 四、 研究结果及分析 1、 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地理分布及流动 特征分析 ( 1 ) 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地理分布特征。 据调查统计得到, 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游客到访的旅 游城市共计 96 个, 根据游客到访顺序建立旅游城 ( 3) 市之间的旅游流联系, 用 coreldraw 软件绘制中国入 境观光休闲旅游流地理分布图 ( 如图 1 所示 ) 。 由 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和旅游 流分布较密集, 所以图 2 对这两个地区的入境观光 休闲旅游流分布进行单独绘制。 在绘图过程中, 若 B→ 城市 A→B 的入境观光休闲游客流动次数为 M, A 的入境观光休闲游客流动次数为 N, 且 M ≥ N, 则 图中线段指向 A → B 的方向, 线段粗细表示了城市 A、 B 之间 的 旅 游 流 流 量 大 小 ( 旅 游 流 流 量 = M + N) , 线越粗, 表示流量越大; 线越细, 表示流量越小。 由图 1 可见, 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地理分 布并不均衡。从全国范围看, 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 东南多, 西北少, 主要分布在以北京、 上海、 广州、 香 港、 桂林、 西安、 成都为顶点的多边形区域内。 从局 , 部地区来看 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是 相对集中分布地区, 区域内重要旅游城市之间均有 比较密切的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联系。 其中, 长江 三角洲地区的苏州、 杭州、 上海之间的入境观光休

( 1 ) 式中, D 表示网络密度, D i 是节点 i 的度数 g 为网络节点总数。D 值最大为 1 , 值, 最小为 0 。 D 值越大, 表示网络结构越紧凑, 节点之间的联系越 。 密切 中心势分为程度中心势和中间中心势 。 程度中心势的计算公式为:
g

CD =

[ CD( n* ∑ i =1
g i =1

) - CD( ni) ]

max∑[ CD( n* ) - CD( ni) ] ( 2 ) 式中, C D 表示程度中心势, C D ( n i ) 表示节 C B ( n * ) 表示节点程度中心性的 点程度中心性值, g 表示网络节点总数。 程度中心势值越大, 最大值, 说明网络结构越紧凑, 入境观光休闲外国旅游流围 绕核心节点集聚或发散的趋势越明显 。 中间中心势的计算公式为: CB =

∑ i = 1[CB( n*

g

) - CB ( ni) ]

[ ( g - 1 ) ( g - 1 ) ( g - 2) ]

( 3 ) 式中, C B 表示中间中心势, C B ( n i ) 表示节 C B ( n * ) 表示节点中间中心性的 点中间中心性值, g 表示网络节点总数。 中间中心势值越大, 最大值, 网络结构越紧凑, 说明入境观光休闲外国旅游流的 转移和扩散需要借助某个 ( 些 ) 中间节点城市来完 成, 这些城市在旅游流网络中占据重要地位 。 ( 2 ) 网络节点中心性评价指标。 采用中心性、 中介性测度入境观光休闲外国旅游流网络中节点 的中心化程度。 中心性是评价节点在网络中的重 要性或特殊性的指针, 分为程度中心性和亲近中心 性两种。程度中心性是以关系为概念计算的个体 中心程度, 用来衡量哪个个体是群体中的中心个 。 体 对有向连接网络, 程度中心性又分为外向程度 中心性和内向程度中心性。其计算公式分别为: CDO( ni) = ∑Xij ( 4) CDI( ni) = ∑Xji 133 ( 5)

旅游管理

2013 年 第 10 期( 总第 514 期)

图1

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地理分布

闲旅游流联系最为密切;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广州、 香港、 深圳之间的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联系较紧 密, 但总体流量不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大; 而作为三 大旅游经济圈之一的环渤海京津冀地区旅游城市 之间并没有形成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密集现象, 除 北京与其他区域旅游城市间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入 境观光休闲旅游流联系以外, 该区域重要旅游城市 之间几乎不存在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联系。 其次, 中西部地区以西安、 成都、 桂林、 昆明等旅游城市为 龙头与北京、 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联 ; 内蒙古及东北三省等地区仅有 系紧密 而在宁夏、 哈尔滨和长春有少量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分布, 甘 肃、 新疆、 青海、 西藏则主要是省会城市有少量入境

观光休闲旅游流分布。 ( 2 ) 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的流动特征。 据 入境观光休闲游客在华旅游线路, 将存在旅游流联 系的两个旅游城市作为一组城市对, 根据入境观光 休闲游客在城市对间的流动方向统计城市对组数。 统计过程中, 若游客由城市 A ( B , 同时有游客由城 B 市 B ( A, 则 A - B 记为 2 组有向城市对, 而城市 A、 间只要存在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联系则记为 1 组 无向城市对, 统计得到有向城市对 489 组, 无向城市 对 349 组。 再根据城市对间游客流动次数 统 计 每 组城市对间发生有向和无向游客流动的流动频率 ( 流动频率 = 流动次数 × 100 / 样本流动总次数 , 样 本中有向流动总次数为 5192 次 , 无向流动总次数 134

2013 年 第 10 期( 总第 514 期)

旅游管理

图2

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地理分布 ( a) 珠江三角洲; ( b) 长江三角洲

为 5485 次 ) , 据此 , 有向流动频率可反映城市对间 旅游流流向特征 , 无向流动频率可反映城市对间 的旅游流流量大小 。 按城市对间入境观光休闲游 客流动频率从高到低排序 , 前 99 组有向城市对有 向流动频率总和为 80% , 这 99 组城市对占有向城 市对总数的 20% ,即 80% 的有向流动发生在 20% 的城市对 , 说明入境观光休闲外国旅游流的有向

“二八定律” ; 无向流动频率总和为 80% 的 流动符合 城市对共 57 组, 占无向城市对总数的 16% , 即 80% 的总流量集中在 16% 的城市对, 说明中国入境观光 休闲旅游流流量分配极为不均。 限于篇幅, 选取流 动频率为 1% 以上的城市对, 分别作出中国入境观 光休闲旅游流有向与无向流动频率图 ( 如图 3 、 图4 所示) 。

图3

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有向流动频率

135

旅游管理

2013 年 第 10 期( 总第 514 期)

图4

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无向流动频率

从图 3 可以直观看出, 有 8 组城市对的有向流 动频率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对的流动频率, 且城市对 这 8 组城市对分别是: 之间的流动频率差异较小, 、 、 杭州→ 上海 苏州 → 上海 上 海 → 苏 州、 上海→杭 上海 → 北京、 北京 → 上海、 苏州 → 杭州、 杭州 → 州、 苏州, 构成这 8 组城市对的城市除北京以外, 其余 城市均属于长江三角洲地区。 由图 4 可见, 有5 组 城市对之间的无向旅游流流动频率明显高于其他 城市对的流动频率, 这 5 组城市对分别是: 北京 - 西安、 上海 - 杭州、 北京 - 上海、 上海 - 苏州、 杭州 - 苏州, 构成这 5 组城市对的城市主要位于长江三 角洲地区。以上分析可以说明, 中国入境观光休闲 其有向流动主要发生 旅游流的空间转移能力较低, 在长江三角洲区域内的城市对之间, 以及北京与长 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构成的城市对之间; 流量较大的 西安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 城市对主要由北京、 构成。 2、 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网络结构分析 ( 1 ) 网络整体结构特征。将中国入境观光休闲 矩 游客到访的所有城市建立 n 行 n 列赋值矩阵 V, 阵中行和列分别代表不同的旅游城市节点, 矩阵中 的数值代表两个旅游城市节点之间的直接旅游流 则表示这两个节点之 流向关系。如果这个值为 0 ,

间没有直接的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关系, 矩阵的单 j) 表示入境观光休闲游客从旅游节点 i 到节 元( i , 点 j 发生的旅游路线次数。将该赋值矩阵二值化处 理后, 用 Netdraw 软件绘制出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 游流网络图( 如图 5 所示) , 并用 Ucinet 软件计算出 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网络结构指标值 ( 如表 2 所示) :
表2 整体网络结构指标 网络密度 程度中心势 中介中心势 网络整体结构指标 中国入境观光休闲 旅游流网络 0. 0509 0. 42 0. 25 中国入境商务 旅游流网络 0. 064 0. 58 0. 39

从表 2 可见, 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网络密 度仅为 0. 0509 , 略小于中国入境商务旅游流网络密 度, 说明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网络结构不 紧 网络中各节点城市联系不密切。 网络的程度中 凑, 0. 25 , 心势和中介中心势分别为 0. 42 、 均小于中国 入境商务旅游流网络的中心势指标, 说明中国入境 观光休闲旅游流具有围绕少数核心节点集聚或发 散的趋势, 但这种集散的趋势不及中国入境商务旅 游流网络明显。 136

2013 年 第 10 期( 总第 514 期)

旅游管理

图5

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网络

( 2 ) 网络类型分析。采用 “假设 - 验证” 的方法 判定网络结构类型, 根据整体网络结构指标的分析 及对图 1 的观察, 假设该网络模型为“核心 - 边缘 ” 结构, 通过 Ucinet 软件对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 “核心 - 边缘关联缺失模型 ” 进行 的拟合, 得出该模 型的拟合度为 0. 757 , 拟合度较高, 说明对于中国入 结构的 境观光休闲旅游流网络属于“核心 - 边缘 ” 假设成立。根据“核心 - 边缘关联缺失模型 ” 计算 “核心 - 边缘 ” 得到 矩阵表, 在此矩阵中, 将中国入 境观光休闲旅游流网络划分为明显的核心区和边 缘区。其中, 网络核心区包括: 广州、 香港、 南京、 上 海、 杭州、 武汉、 深圳、 桂林、 西安、 北京、 重庆、 昆明、 大连、 厦门、 成都、 苏州及阳朔 17 个城市节点, 占网 络城市节点总数的 18% ; 其余 79 个城市节点属于 该网络的边缘区, 占网络城市节点总数的 82% 。 对 核心区和边缘区的网络密度测算结果 ( 如表 3 所 示) 。
表3 核心区 边缘区 “核心 - 边缘” 矩阵密度 核心区 0. 743 0. 081 边缘区 0. 074 0. 009

从表 3 可以看出, 核心区内部的网络密 度 为 0. 743 , 远高于整体网络的 0. 0509 , 边缘区的网络密 度为 0. 009 ; 核心区到边缘区城市节点的平均密度 边缘区到核心区城市节点的平均密度为 为 0. 074 , 0. 081 。以上数据说明, 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 网络核心区内部城市节点之间的旅游流联系非常 紧密, 而边缘区与核心区之间及边缘区内部城市节 点之间的的旅游流联系较少。 3、 网络核心区节点特征 采用点度中心性和中介性两类指标衡量网络 由于入境观光休闲外国旅游流网络共有 节点特征, 96 个城市节点, 限于篇幅, 本文仅分析 17 个核心区 城市节点的结构特征, 以期对入境观光休闲外国旅 游流网络中核心区城市节点的角色进行定位。 网 络核心区节点结构指标测算结果 ( 如表 4 所示) 。
表4 节点 北京 西安 上海 外向 36 28 24 网络核心区节点结构指标值 程度中心性 内向 38 27 31 总度数 74 55 55 节点 北京 西安 成都 中介性 2329. 482 1546. 908 1533. 791

137

旅游管理
节点 成都 桂林 杭州 广州 香港 阳朔 昆明 苏州 武汉 深圳 南京 重庆 厦门 大连 程度中心性 外向 29 23 21 20 15 17 12 13 13 8 11 14 9 9 内向 26 27 17 18 20 13 16 13 11 15 12 8 12 7 总度数 55 50 38 38 35 30 28 26 24 23 23 22 21 16 节点 桂林 上海 杭州 广州 苏州 香港 阳朔 昆明 深圳 大连 重庆 厦门 武汉 南京

2013 年 第 10 期( 总第 514 期)

中介性 1268. 451 1244. 944 820. 136 463. 489 386. 523 344. 932 335. 506 296. 192 275. 993 271. 187 177 105. 514 49. 388 36. 056

西安、 成都、 桂林、 上海是入境观光休闲外国旅 京、 游流的重要中转城市, 其中, 北京拥有最高的中介 性值, 位于入境观光休闲外国旅游流网络的中心 。 综合上述分析, 根据各城市节点在网络中的结 构指标值, 可将入境观光休闲外国旅游流网络中核 心区城市节点划分为四种角色类型: ① 综合型节点 ( 口岸节点并具有较强集散能力和中转能力 ) : 包括 上海。 这两个城市的共同特征是: 都是入境 北京、 观光休闲外国游客最重要的出入境口岸; 其次, 都 、 , 具有很高的程度中心性 中介性指标值 是入境观 光休闲外国旅游流最重要的集散中心和中转中心, 对全国的入境观光休闲外国旅游流具有最强的控 制力; ②枢纽型节点 ( 具有较强集散能力和中转能 成都、 桂林三个城市, 其共同特征是 力) : 包括西安、 具有较高的程度中心性值和中介性值, 对入境观光 休闲外国旅游流具有较强的集散能力和中转能力; ③口岸型节点 ( 交通发达, 主要出入境口岸 ) : 包括 广州、 香港, 这两大城市是入境观光休闲外国游客 的出入境辅助口岸, 但对入境观光休闲外国旅游流 的集散能力和中转能力不及西安等内地城市, 故将 两者定位为口岸节点; ④ 重要节点: 除上述城市以 外的核心区城市, 即杭州、 苏州、 南京、 武汉、 深圳、 重庆、 昆明、 大连、 厦门和阳朔这十个城市, 这些城 市程度中心性和中介性虽不及上述城市的指标高, 但作为核心区城市节点, 在整个入境观光休闲外国 对旅游流的集散和中转发挥着重要 旅游流网络中, 作用。 五、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 本文基于调查问卷数据, 在绘制中国入境观光 休闲旅游流地理分布图的基础上, 对中国入境观光 休闲旅游流的空间分布和流动特征进行研究; 在构 建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网络的基础上, 运用社 会网络分析法, 对网络的整体结构和核心区城市节 点特征进行定量研究。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 1 ) 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游客男女比例较均衡, 以中青年为主, 学历层次普遍较高, 旅游消费水平 较高, 主要通过网络途径获取旅游信息,, 并主要在 旅行社的组织下和家人朋友一起完成在华旅游, 总 体停留时间较长, 但重访率低。 入境观光休闲游客 主要的出入境口岸是北京和上海, 喜爱的城市主要 138

从表 4 可以看出, 外向程度中心性最高的是北 京, 其值为 36 ; 其次是成都, 其值为 29 ; 西安位居第 三, 其值为 28 ; 上海、 桂林分别位居第四、 第五, 其值 23 ; 杭州、 分别为 24 、 广州紧随其后, 其值分别为 21 、 20 ; 其余城市节点的外向程度中心性低于 20 , 说明 成都、 西安、 上海、 桂林、 杭州、 广州是入境观 北京、 光休闲外国旅游流的重要扩散中心。 从内向程度 中心性来看, 值最高的城市节点是北京, 为 38 ; 上海 其值为 31 ; 西安、 桂林并列第三, 其值均 位居第二, 为 27 ; 成都以 26 位居第四; 香港位居第五, 其值为 20 ; 其余城市节点的内向程度中心性相对较低, 内 向程度中心性均低于 20 , 说明北京、 上海、 西安、 桂 林、 成都、 香港是入境观光休闲外国旅游流的重要 集聚中心。 总体来看, 北京具有最高的总度数, 其 上海、 成都的总度数均为 55 , 并列第 值为 74 ; 西安、 二; 桂林位居第三, 其值为 50 ; 这五个城市的总度数 在 50 以 上。 以 上 分 析 说 明, 北 京、 西 安、 上 海、 成 都、 桂林是入境观光休闲外国旅游流重要的集散中 , 心 其中, 北京既是最重要的入境观光休闲外国旅 游流集聚中心, 也是最重要的入境观光休闲外国旅 。 游流扩散中心 从中介性来看, 北京以 2329. 482 的中介性遥遥 领先; 西安以 1536. 908 位居第二; 成都紧随其后位 居第三, 其值为 1533. 791 ; 桂林、 上海中介性相差甚 1244. 944 位居第四和第 微, 其值分别以 1268. 451 、 五位, 前五位城市节点的中介性均在 1200 以上, 远 高于其 余 城 市 节 点 的 中 介 性。 以 上 分 析 说 明, 北

2013 年 第 10 期( 总第 514 期)

旅游管理

有: 北京、 上海、 桂林、 西安、 香港、 杭州、 成都、 阳朔、 广州等。 ( 2 ) 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地理空间分布不 主要分布在以北京、 上海、 广州、 香港、 桂林、 均衡, 西安、 成都为顶点的多边形区域内, 其中, 长江三角 洲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 的集中分布地区, 且区域内城市之间旅游流联系紧 密; 环渤海京津冀地区仅北京与区域外其他城市旅 游流联系紧密, 没有形成入境观光休闲外国旅游流 集中分布区。 ( 3 ) 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的空间转移能力 , 其有向流动符合“二八定律 ” 即 80% 的有向 较低, 20% 的 流动仅围绕 20% 的城市对转移流动, 其中, 珠江三角洲区域内的城 城市对主要是长江三角洲、 市对, 以及北京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构成的城市 “杭州→上海、 对之间, 以 苏州 → 上海、 上海 → 苏州、 上海→ 杭州、 上海 → 北京、 北 京 → 上 海、 苏州→杭 州、 杭州→苏州” 等为代表; 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 流流量较大的城市对主要集中在北京、 西安及长江 三角洲地区之间, 以“北京 - 西安、 上海 - 杭州、 北 京 - 上海、 上海 - 苏州、 杭州 - 苏州” 等为代表。 ( 4 ) 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网络为“核心 - 边缘” 网络, 北京位于网络的中心位置, 是入境观光 休闲旅游流最重要的集散中心和中转中心。 网络 的核心区成员包括: 广州、 香港、 南京、 上海、 杭州、 武汉、 深圳、 桂林、 西安、 北京、 重庆、 昆明、 大连、 厦 门、 成都、 苏州和阳朔 17 个城市节点, 占网络城市 节点总数的 18% ; 其余 79 个城市节点处于网络的 边缘区, 占网络城市节点总数的 82% 。根据各城市 节点在网络中的结构位置, 可进一步将网络核心区 城市节点划分为四种角色类型: ① 综合型节点: 北 京、 上海; ② 枢纽型节点: 西安、 成都、 桂林; ③ 口岸 型节点: 广州、 香港; ④ 重要节点: 杭州、 苏州、 南京、 武汉、 深圳、 重庆、 昆明、 大连、 厦门、 阳朔。 2、 讨论 入境观光休闲旅游市场作为中国入境旅游市 场中规模最大的细分市场, 关乎整个中国入境旅游 业的前途命运。 本文通过对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 游流的空间结构及其流动特征进行定量研究, 研究 结果可以揭示目前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市场存 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① 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游客重访 率较低; ②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地理空间分布 139

不均; ③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空间转移能力较 低; ④ 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网络结构松散, 核心节 点少, 边缘节点多, 容易导致由于旅游流过度集中 交通拥堵、 旅游服务质 带来的旅游资源过渡利用、 量下降等不良影响。 这些问题均不利于中国入境 观光休闲外国旅游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针对上述 问题, 为引导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合理流动, 促 本文试 进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市场的良性发展, 提出以下建议: ( 1 ) 重点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观光休闲 之都。例如成都、 桂林、 杭州、 苏州、 昆明、 阳朔、 大 是中国著名的观光休 连具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闲旅游城市, 可以重点考虑提升这些旅游城市的旅 将其打造成世界观光休闲之都, 以此 游资源品位, 吸引更多的入境观光休闲游客, 提高入境观光休闲 游客重游率。对于北京、 西安、 南京这类旅游城市, 主要以其悠久历史闻名世界, 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比 较丰富, 但观光休闲旅游资源相对较少, 在拓展中 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市场过程中, 可依托其厚重的 人文旅游资源打造一些主题观光休闲旅游项目, 以 充分满足入境观光休闲游客的需求。 对于广州、 上 海、 香港、 深圳、 厦门、 武汉这类旅游城市, 本身拥有 的自然旅游资源并不丰富, 尤其是广州、 上海、 香港 主要是作为出入境口岸对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发 挥着较大的集散功能, 入境观光休闲游客在此停留 在拓展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 的时间不长。因此, 市场过程中, 这些城市主要任务是培育现代新型观 光休闲旅游项目, 延长入境观光休闲游客的停 留 时间。 ( 2 ) 设法培育更多的入境观光休闲旅游目 的 地, 扩大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网络核心区。 在 重点打造核心节点城市的同时, 要设法将具有发展 潜力的边 缘 节 点 城 市 提 升 到 核 心 节 点 城 市 层 次 。 例如三亚、 丽江、 香格里拉、 峨眉山、 张家界、 拉萨等 旅游城市, 本身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是国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且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 力。在拓展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市场过程中, 要 充分挖掘这些城市的旅游资源独特性, 提高旅游交 , 通可达性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以及提升旅游服务质 量, 进而提高旅游吸引力, 扩大中国入境观光休闲 旅游流网络核心区。 ( 3 ) 设法引导东南地区的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

旅游管理

2013 年 第 10 期( 总第 514 期)

向西北地区转移流动, 加强京津冀地区内部旅游城 市之间的联系。 中国西北地区入境观光休闲旅游 流分布极少, 一是由于市场距离较远, 交通不够便 游客可进入性不强; 二是由于旅游资源分布较 利, 为稀疏, 旅游资源集聚性不强; 三是经济较为落后, 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质量较差, 严重的制约了 西北地区入境观光休闲旅游市场的发展。 要拓展 只有努力克服 这一地区的入境观光休闲旅游市场, 以上三个制约因素, 力求引导部分东南地区的入境 观光休闲旅游流向其转移扩散。 京津冀地区作为 三大旅游经济圈之一, 要提升除北京以外的其他重 加强区域 要旅游城市的入境观光休闲旅游吸引力,
参考文献:

力求在该区域形成一个 内部旅游城市之间的联系, 重要的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集中分布区 。 ( 4 ) 加强中国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网络核心区 引导入境观光休闲旅游流由核心 和边缘区的联系, 区向边缘区转移, 以核心区带动边缘区发展。 核心 区与边缘区的联系, 重点是在发展交通和经济辐 射, 边缘区节点城市要主动发展与核心区节点城市 加强经济合作, 同时要加强边缘区内 的交通联系, 部合作, 寻求周边其他发展潜力较大的旅游城市, 实施捆绑开发, 进而提高旅游吸引力, 引导入境观 光休闲旅游流由核心区向边缘区转移, 优化中国入 境观光休闲旅游流网络结构。

[ 1] Andreas Papatheodorou. Civil Aviation Regimes and Leisure Tourism in Europe[J] . 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 2002 , 8, ( 6 ) : 381 - 388. [ 2] Arne Rose' n. A Sightseeing Tour in the World of Clusters—serendipity and Scientific Progress[J] . Journal of Molecular Graphics and Modelling, 2001 , 19 , ( 2 ) : 236 - 243. [ 3] Carpio C E, Wohlgenant M K, Boonsaeng T. The Demand for Agritourism in the United States [ M] . Orlando: Florida Press, 2006. [ 4] Carr N. The Tourismleisure behavioral continuum[ J] .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2 , 29 , ( 4 ) : 972 - 986. [ 5] Catalino A H, Lizardo M. Agriculture, Environmental Services and Agritourism in the Dominican Republic [J] .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4 , 1, ( 1 ) : 87 - 116. [ 6] Elizabeth L. Dunn Ross, Seppo E. IsoAhola. Sightseeing tourists ’ Motivation and Satisfaction [J] . Annals of Tourism Re1991 , 18 , ( 2 ) : 226 - 237. search, [ 7] Gursoy D, Gavcar E. International Leisure Tourists' Involvement Profile[J] .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3 , 30 , ( 4) : 906 - 926. [ 8] HsinYuShih.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of Drive Tourism Destinations: An Application of Network Analysis in Tourism[J] . Tourism Management, 2006 , ( 27 ) : 1029 - 1039. [ 9] Kevin Moore, Grant Cushman, David Simmons. Behabvioral Conceptualization of Tourism and Leisure[ J] .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5 , 22 , ( 1 ) : 67 - 85. [ 10] Migués, J I L., Mendes, J F E. . Travel and Tourism: Into a Complex Network[ J] . Physica A, 2008 , ( 387 ) : 2963 - 2971. [ 11] Richard R. Perdue, Larry D. Gustke. Spatial Patterns of Leisure Travel by Trip Purpose[J] .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85 , 12 , ( 2 ) : 167 - 180. [ 12] Ruan C, Glendon I. Application of Leisure Motivation Scale to Tourism[J] .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8 , 25 , ( 1) : 169 - 184. [ 13] YeongHyeon Hwang, Ulrike Gretzel and Daniel Fesenmaier. Multicity Trip Patterns: Tourism to the United States[ J] .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6 , 33 , ( 4 ) : 1057 - 1078. [ 14] Zhang Hanqin, Qu Hailin. A Case Study of Hong Kong Residents' Outbound Leisure Travel[ J] . Tourism Management, 2004 , 25 , ( 2 ) : 267 - 273. [ 15] 谢彦君. 基础旅游学[ M] .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1. [ 16] 刘群红. 发展我国休闲旅游产业问题的若干思考[ J] . 南昌: 求实, 2000 , ( 8) . [ 17] 冉斌. 我国休闲旅游发展趋势及制度创新思考[ J] . 长春: 经济纵横, 2004 , ( 2) [ 18] 王兴斌. 带薪休假制度促进休闲旅游产业转型增效[ J] . 桂林: 旅游论坛, 2008 , ( 8) . [ 19] 吴克祥, J] . 北京: 商业时代, 2004 , ( 8) . 李舟. 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探讨[ [ 20] 皮婉姝, J] . 长春: 考试周刊, 2007 , ( 5) . 吴楚材, 杜江. 我国休闲旅游产业化及对策研究[ [ 21] 杨培华. 谈谈我国农业观光旅游的发展[ J]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1997 , ( 2) . [ 22] 李春艳, D] . 咸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循环经济条件下农业观光旅游的发展研究[

140

2013 年 第 10 期( 总第 514 期)

旅游管理

[ 23] 杨晓美, D] .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09. 区域农业观光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体系理论构建与实践[ [ 24] 彭明勇. 西部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初探 — — —以龙泉驿为例[ J] .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5 , 12 , ( 2) . [ 25] 田月梅. 承德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优势与对策[ J] . 北京: 商业现代化, 2008 , ( 558 ) . [ 26] 魏俊益. 都江堰市观光旅游产品的优化探讨[ J] . 桂林: 社会科学家, 2004 , ( 4) . [ 27] 王毅菲. 基于品牌化战略的传统观光旅游产品提升改造途径研究[ J] .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10 , 15 , ( 4) . [ 28] 詹燕, — —以重庆市生态农业示范区规划设计为例[J] .武 赖长彬, 邹锦. 观光农业旅游产品策划原则和产品设计 — 2012 , ( 16 ) . 汉: 现代园艺, [ 29] 李山, J] . 西安: 人文地理, 2005 , ( 2) . 王慧, 王铮. 中国国内观光旅游线路设计中的游时研究[ [ 30] 刘法建, J] . 北京: 旅游学刊, 2007 , 22 , ( 12 ) . 章锦河, 陈冬冬. 皖南旅游区观光旅游线路的空间分析[ [ 31] 张捷, — —以九寨沟、 都金康. 观光旅游地客流时间分布特性的比较研究 — 黄山及福建永安桃源洞鳞隐石林国家风景 J] . 长春: 地理科学, 1999 , 19 , ( 1) . 名胜区为例[ [ 32] 张捷, — —以九寨沟及比较风景区为例[J] . 长春: 地理科学, 都金康. 自然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研究 — 1999 , 54 , ( 4) . [ 33] 许柏松, D] . 合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 基于 IPA 方法的我国国内观光旅游服务质量研究[ [ 34] 尹益杉, D] . 广州: 暨南大学, 2007. 因应大陆人士来台观光旅游管理之研究[ [ 35] 俞彩霞, J] . 张家口: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 27 , ( 1) . 肖守库. 张家口休闲旅游发展研究[ [ 36] 伍孝勇, [ J ] . : , 2009 , ( 10 ) . 张家界休闲旅游发展及对策研究 南昌 科技经济市场 [ 37] 夏保国, J] . 武汉: 当代经济, 2007 , ( 5) . 武汉市生态休闲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 [ 38] 石慧春. 兰州市休闲旅游资源开发初探[ J] . 南昌: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 2007 , ( 1) . [ 39] 卢冬梅, J] . 南宁: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7 , 24 , ( 2) . 简王华. 南宁市城郊休闲旅游资源开发初探[ [ 40] 方海川. 四川休闲旅游产品的创新思考[ J] .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 , 21 , ( 6) . [ 41] 康保苓. 杭州休闲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研究[ J] . 哈尔滨: 商业研究, 2006 , ( 12 ) . [ 42] 周道平, J] . 沈阳: 辽宁体育科技, 2005 , 27 , ( 2) . 张小林, 徐建波. 武陵源风景区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开发优势与对策[ [ 43] 李一玉, J] . 济南: 山东体育学院学 杨放, 何江川. 北部湾经济区民族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市场发展秩序的对策研究[ 2009 , 25 , ( 9) . 报, [ 44] 覃明路, J] . 北京: 商场现代化, 2009 , ( 3) . 何江川. 北部湾经济区民族体育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导向选择研究[ [ 45] 王敏. 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的空间结构与发展取向研究[ J] .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2009. [ 46] 许春晓, — —以长沙市为例[ J]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 1) . 周慧. 都市居民的近郊休闲旅游意向特征研究— [ 47] 梁保尔, J]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06 , ( 1) . 李伟清, 杨荫稚. 上海国内休闲旅游行为研究[ [ 48] 耿建忠, J] . 成都: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7 , 23 , ( 8) . 牛亚菲. 京津冀都市圈休闲旅游开发研究[ [ 49] 郭晓东, J] . 北京: 旅游学刊, 2008 , 23 , ( 5) . 肖星, 房亮. 新休假制度对国内旅游流时空结构及旅游开发的影响分析[ [ 50] 宋长海, J] . 北京: 旅游学刊, 2006 , 21 , ( 8) . 楼嘉军. 上海休闲旅游特色街空间结构及成因研究[ [ 51] 马耀峰, J] .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0 , 28 , ( 3) . 李永军. 中国入境旅游流的空间分析[ [ 52] 马耀峰, 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9. 李天顺. 中国入境旅游研究[ [ 53] 张红, J] . 长春: 地理科学, 2000 , 20 , ( 4) . 李九全. 桂林境外游客结构特征及时空动态模式研究[ [ 54] 马耀峰, J] . 西安: 人文地理, 2001 , 16 , ( 6) . 李永军. 中国入境后旅游流的空间分布研究[ [ 55] 涂建军. 四川省入境旅游客流时空动态模式研究[ J] . 武汉: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4 , 13 , ( 4) . [ 56] 李悦铮, J] . 长沙: 经济地理, 2004 , 24 , ( 3) . 姜廷宏, 俞金国. 大连市入境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态势分析[ [ 57] 卞显红, , . [ J ] . : , 2007 , 22 , ( 2) . 沙润 杜长海 长江三角洲城市入境旅游流区域内流动份额分析 西安 人文地理 [ 58] 刘宏盈, J] . 桂林: 旅游论坛, 2008 , ( 2) . 马耀峰. 旅沪入境客流西向扩散转移特征及预测[ [ 59] 刘宏盈, J] . 北京: 旅游学刊, 2008 , 23 , ( 7) . 马耀峰. 基于旅游流转移视角的云南入境旅游发展历程分析[ [ 60] 张佑印, J] . 北京: 旅游学刊, 2009 , ( 12 ) . 马耀峰等. 北京入境集聚扩散旅游流平衡点转移规律研究[ [ 61] 邵云飞, J] . 武汉: 管理学报, 2009 , 6, ( 9) . 欧阳青燕, 孙雷.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及其在创新研究中的运用[ [ 6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 . 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Z] . 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5 - 2010. [ 63] 朱华, — —以成都市三圣乡红砂村观光旅游为例[ J] 2006 , 21 , ( 5) . 乡村旅游利益主体研究 — 北京: 旅游学刊, [ 64] 李锋, J] . 长沙: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5 , 6, ( 3) . 赖勇. 中国观光旅游农业发展探析[ [ 65] 刘军. 社会网络分析导论[ M]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 66] 罗家德. 社会网络分析讲义[ M]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 67] 刘宏盈, — —以三大旅游区向陕流为例[ J]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 马耀峰, 张娟, 李创新. 入境旅游发展态势分析 — 2008 , ( 9) . 报, [ 68] 唐澜, J] . 长沙: 经济地理, 2012 , 32 , ( 9) . 吴晋峰, 王金莹等. 中国入境商务旅游流空间分布特征及流动规律研究

141

旅游管理

2013 年 第 10 期( 总第 514 期)

Research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Flow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Inbound Sightseeing and Leisure Tourist Flows TANG Lan,WU Jinfeng ( College of Tourism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 an, Shanxi, 710062 , China) Abstract : The inbound sightseeing and leisure tourism market is a significant part of inbound tourism market in our country. Through building the inbound sightseeing and leisure tourist flow network , this research analyzed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flow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inbound sightseeing and leisure tourist flows with the methodologies derived from the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First,the Chinese inbound sightseeing and leisure tourist flows are distributed mainly in a polygon constructed by Beijing,Xi’ an,Chengdu,Guilin,Hong Kong,Guangzhou and Shanghai,and the concentrating distribution regions are: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earl River Delta. Second,the power of sightseeing and leisure tourists’ spatial transference is poor. The directed flow follows the Pareto ’ s Law ,which means eighty percent of directed flows take place in twenty percent of city pairs. The main concentration of these twenty percent of city pairs are in Beijing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and Pearl River Delta,such as HangzhouShanghai,SuzhouShanghai,ShanghaiSuzhou,ShanghaiHangzhou,ShanghaiBeijing,BeijingShanghai,SuzhouHangzhou,HangzhouSuzhou. Meanwhile,eighty percent of total flows concentrate upon sixteen percent city pairs,and the maximum flows city pairs are composed mainly of Beijing,Xi’ an and the Yangtze River Delta,such as BeijingXi’ an,ShanghaiHangzhou, BeijingShanghai,ShanghaiSuzhou,HangzhouSuzhou. Third,Beijing is the centre of the Chinese inbound sightseeing and leisure tourist flow network,which is the most important gathering and distributing centre of Chinese inbound sightseeing and leisure tourist. Fourth,the Chinese inbound sightseeing and leisure tourist flow network is a “coreperiphery”network. The members of core region account for 18% of total nodes,which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our types : ①The comprehensive nodes : Beijing and Shanghai,which are not only the most important exit and entry ports for the inbound sightseeing and leisure tourist , but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gathering and distributing centre an,Chengdu and Guilin,which are the main gatherof inbound sightseeing and leisure tourist; ② Hub nodes: Xi’ ing and distributing centre of inbound sightseeing and leisure tourist; ③ Port nodes: Hong Kong and Guangzhou, which are auxiliary exit and entry ports for the inbound sightseeing and leisure tourist; ④Major nodes: Hangzhou, Suzhou,Nanjing,Wuhan,Shenzhen,Chongqing,Kunming,Dalian,Xiamen and Yangshuo,which play a pivotal role in the Chinese inbound sightseeing and leisure tourist flow network. In view of the present problems,we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fourpoint proposals. First,focusing on building a group of international sightseeing and leisure tourism cities. For Chengdu,Guilin,Hangzhou,Suzhou,Kunming,Yangshuo and Dalian,we can expand the inbound sightseeing and leisure tourism market with a significant concern on improving the tourism resources to a worldclass quality. For Beijing,Xi’ an and Nanjing,build a number of theme sightseeing and leisure tourism projects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abunda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For Guangzhou,Shanghai,Hong Kong,Shenzhen,Xiamen and Wuhan,an important task of expanding the inbound sightseeing and leisure tourism market is to cultivate new modern sightseeing and leisure tourism projects , and try to extend the tourism duration of inbound sightseeing and leisure tourists. Second,try to enlarge the core region. By highlighting the uniqueness of tourism resource,improving transportation accessibility and travel service quality,some cities can be promoted to the core tourism destinations,such as Sanya,Lijiang,ShangriLa, Emeishan,Zhangjiajie,Lhasa and so on. Third,try to guide the Chinese inbound sightseeing and leisure tourist flows to transfer to the Northwest of China. and strengthen the connections among cities in JingJinJi region. Finally,strengthen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core region and periphery region by taking measures,such as develope transport connections and enhance economic cooperation,so that the inbound sightseeing and leisure tourist flows could transfer from the core region to the periphery region. For the cities of periphery region,we can take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ir internal collaboration and combine surrounding superior resources to impliment joint development. By taking measures mentioned above,we can promote a rational flow of Chinese inbound sightseeing and leisure tourist flows across the country,and expand the inbound sightseeing and leisure tourism market. Key Words: sightseeing and leisure flows; tourist flow network;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coreperiphery structure ( 责任编辑: 舟 山) 142



  本文关键词:中国入境商务旅游流空间分布特征及流动规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13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413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a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