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03 17:41

  本文关键词: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海洋大学》 2008年

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刘河  

【摘要】: 随着世界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我国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逐渐增多,各领域学者不断探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途径,旅游开发成为近年研究的热潮,然而这些研究很少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价值评价,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未进行深入研究,针对个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大多数也只停留在理论的浅层面,较少的进行深层的开发研究,因此本文选取青岛为例,以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为论题,对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价值评价,探寻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可行性模式,以期弥补青岛旅游业发展的不足,更好地促进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以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该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类别及特征。根据国内外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理论的研究,本文进一步概括、归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类别以及相关特征。 (2)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的基础上,以青岛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重点将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表现形式划分为民间文学类、表演艺术类、传统技艺类以及节庆民俗类等四类。在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其空间分布,得出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七区五市都有分布,但是呈现出数量和种类分布都不平衡的现象。 (3)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在研究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具有必要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调查问卷,通过进行专家打分法,重点对青岛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价值评价,得出田横祭海节、胶州秧歌、剪纸等三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较高,属于优秀级旅游资源,同时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都属于优良级旅游资源,旅游开发具有一定的潜力,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具有可行性,开发前景较好。 (4)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在分析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四项主要原则,对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理念、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开发模式进行了总体构想,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研究、田野调查的方法,进一步提出了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四种模式,即田横祭海节模式、秧歌生态博物馆模式、剪纸民俗产业模式和天后宫—民俗专题博物馆模式,最后提出了了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政府、企业、学者、当地居民互动的保障机制的建设。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592.7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1 引言12-19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2-14
  • 1.2 文献综述14-17
  • 1.2.1 国外研究现状14-15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5-17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17-19
  •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基础19-28
  •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19-21
  •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21-24
  • 2.2.1 按级别分类21
  • 2.2.2 按表现形式分类21-24
  • 2.3 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24-28
  • 2.3.1 传承性24
  • 2.3.2 群体性24-25
  • 2.3.3 活态性25
  • 2.3.4 社会性25-26
  • 2.3.5 多元性26-27
  • 2.3.6 地域性27-28
  • 3 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28-34
  • 3.1 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28-29
  • 3.1.1 按级别划分28
  • 3.1.2 按表现形式划分28-29
  • 3.2 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29-32
  • 3.2.1 空间数量分布29-30
  • 3.2.2 空间类别分布30-32
  • 3.3 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32-34
  • 3.3.1 种类繁多,,品位较高32
  • 3.3.2 参与性强,体验空间大32
  • 3.3.3 娱乐性强,休闲功能完备32-34
  • 4 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必要性与可行性34-47
  • 4.1 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必要性34-37
  • 4.1.1 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保护和传承的作用34-36
  • 4.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是青岛旅游业的发展选择36-37
  • 4.2 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可行性37-47
  • 4.2.1 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区域旅游资源37-38
  • 4.2.2 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类型定位38-39
  • 4.2.3 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评价39-47
  • 5 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47-75
  • 5.1 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及问题47-50
  • 5.1.1 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现状47-48
  • 5.1.2 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48-50
  • 5.2 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原则50-51
  • 5.2.1 原真性、整体性开发原则50
  • 5.2.2 可持续开发原则50-51
  • 5.2.3 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51
  • 5.2.4 依法开发、协调合作原则51
  • 5.3 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总体构想51-55
  • 5.3.1 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理念构想52-53
  • 5.3.2 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设计构想53-54
  • 5.3.3 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构想54-55
  • 5.4 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55-70
  • 5.4.1 田横祭海节开发模式57-61
  • 5.4.2 秧歌生态博物馆模式61-64
  • 5.4.3 剪纸民俗产业模式64-66
  • 5.4.4 天后宫—民俗专题博物馆模式66-70
  • 5.5 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保障机制70-75
  • 5.5.1 政府70-72
  • 5.5.2 企业72
  • 5.5.3 学者72
  • 5.5.4 当地居民72-73
  • 5.5.5 互动73
  • 5.5.6 物质载体73-75
  • 6 结语75-77
  • 参考文献77-81
  • 致谢81-82
  • 个人简历82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82-83
  • 附录 1 青岛首批市级非物质文遗产名录83-84
  • 附录 2 青岛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价值评价调查问卷84-86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小艳;;基于建构主义原真性理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解读[J];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02期

    2 王德刚;田芸;;旅游化生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生存模式[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王华威;;浅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策略——以浚县正月古庙会为个案[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赵巧艳;;西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张力[J];前沿;2011年11期

    5 肖曾艳;;略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J];肇庆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6 阚如良;李肇荣;;论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J];旅游论坛;2008年06期

    7 彭延炼;张琰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旅游开发——以湘西苗族鼓舞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年03期

    8 谌世龙;吕观盛;;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创新;2010年06期

    9 梁章萍;;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活化研究[J];中国商贸;2011年20期

    10 段忠贤;金颖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以织金县砂陶工艺为例[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费勤男;;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以南京云锦为例[A];江苏省旅游发展30年学术论坛暨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刘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空间保护——以浙江省西塘古镇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开发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4年

    4 谢晓波;;留存地方文化记忆——也谈图书馆如何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A];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郭永金;信国洋;;真正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个战略重点“闪光”[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6 唐思京;;论公共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A];中国图书馆学会专业图书馆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洪波;;黔西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思考[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8 贾晓峰;;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造特色历史文化名城——以山东省平度市为个案[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9 隋维娟;;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9年

    10 苑焕乔;;文化生态视野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主要以京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A];建设世界城市提高首都软实力——2010北京文化论坛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朝书 翁修;[N];甘孜日报(汉文);2009年

    2 哈尔滨市 刘仁辉;[N];北方时报;2011年

    3 雷宇;[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叶灵燕;[N];中国贸易报;2010年

    5 詹双晖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喻宁;[N];经理日报;2009年

    7 王学萍 海南省民族学会会长 原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范晓军 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厅长 许振凌 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副厅长 王建成 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法规处处长 邓景华 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 韦忠清 乐东黎族自治县县委常委 副县长 张一平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教授 刘香兰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国家级传承人;[N];海南日报;2009年

    8 肖迪 本报记者 姚依农 整理;[N];湘声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屈菡;[N];中国文化报;2010年

    10 支运波 复旦大学中文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志国;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2 廖嵘;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D];同济大学;2006年

    3 何华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墨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5 韩小兵;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基本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刘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路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7 吴磊;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8 王伟;韩城古城传统建筑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关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9 刘坚;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年

    10 麻三山;隐藏在记忆里的文化符号[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河;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2 张春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纪文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磊磊;真实性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肖曾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赵倩;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7 陈多琦;哈尔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韩双斌;江西抚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9 关芳芳;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评价及旅游开发活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10 毕亮;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D];扬州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青岛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33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1633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12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