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效益与自然环境旅游适宜性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3 07:24

  本文关键词: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效益与自然环境旅游适宜性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森林旅游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回归自然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随着森林公园逐渐成为旅游者的主要旅游目的地之一,森林公园生态效益与环境质量的研究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森林公园的生态效益与自然环境旅游适宜程度是影响森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地对其进行分析,对于森林公园建设与森林风景旅游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但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这两方面研究多以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定量化研究。本文以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03年7月和11月对其生态效益进行了系统的量化研究,并以生态效益的研究为基础,对森林公园自然环境的旅游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确定了森林公园适宜开展旅游活动的区域和适宜开发的旅游项目,为森林公园今后的建设和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本文对福州国家森林公园骨干植物材料固碳释氧能力和森林公园绿量进行了研究,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的总绿量值约为110万m~2,年固碳量约1.6万吨、释放氧气1.4万吨,是福州市名副其实的“城市绿肺”。森林公园中阔叶林的绿量最高,其次是针阔混交林,木荷林对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绿量贡献最大。 由于植物具有蒸腾吸热和减少太阳辐射作用,夏季时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的空气温度比福州市区的气温低4.7℃、空气相对湿度高26.4%,秋季时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的气温比福州市区的气温低1.7℃、空气相对湿度高16.1%,夏季时森林公园的热辐射强度比城区低3倍多,是福州市的“天然绿色空调”。不同植物群落的增湿降温和减少太阳辐射效益不同,森林公园中乔灌草结合型、常绿阔叶密林和针阔混交林植被构成的植物群落增湿降温效益显著,乔木林、乔木灌丛、乔灌草结合型植物群落减少热辐射的能力较强。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粉尘日平均质量浓度夏季为0.035 mg/m~3、秋季为0.03 mg/m~3,达到国家大气质量一级标准,而福州市城区粉尘日平均质量浓度只达到国家三级标准,森林公园的植物产生了巨大的滞尘降噪效益,是天然的空气净化器和声屏障。研究表明,森林公园中乔灌草结合型植物群落与阔叶乔木林群落的减尘能力最佳,针阔混交林型和乔灌草型植物群落降低噪音效果强,构成的微环境最安静。 森林公园的植物有降低空气细菌含量的作用,其中针叶树与棕榈科植物杀菌能力较强,以针叶树+棕榈科植物为主体的绿地类型或含有针叶树与棕榈科植物的植物群落微环境中空气含菌量较低。 森林公园各季节都有较高的空气负离子含量,环境清洁程度高,森林公园中乔灌草搭配适宜的植物群落和接近流水处的植物群落空气负离子含量高于其它植物群落,并且空气负离子效益的大小与气温呈负相关性、与空气相对湿度呈正相关性。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水平,,植物多样性指数高,同时还发挥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效益及自然环境旅游适宜性评价研究 了较高的水源涵养效益,平均土壤蓄水量达131760t小mZ。 本文以森林公园生态效益研究为基础,从地质地貌、气候气象、大气环境、水环 境、生物环境、声环境等六个方面对森林公园的自然环境旅游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研究, 结果表明: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中有9.6%的区域为高度旅游适宜区,有30.5%的区域 为中度旅游适宜区,有47.6%的区域为勉强旅游适宜区,有12.3%的区域为不适宜旅 游活动区,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应在自然环境的旅游适宜区域进行,因地制宜地开展适 宜的旅游活动。
【关键词】:森林公园 生态效益 自然环境 旅游适宜性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S718;F592
【目录】:
  • 1 引言12-30
  • 1.1 研究背景13-22
  • 1.1.1 基本概念的界定13-14
  • 1.1.2 森林公园发展历程14-15
  • 1.1.3 森林公园生态效益与自然环境旅游适宜性研究的历史15-19
  • 1.1.4 森林公园生态效益与自然环境旅游适宜性研究内容19-21
  • 1.1.5 论文的目的和意义21-22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22-26
  • 1.2.1 国内研究现状22-25
  • 1.2.2 国外研究现状25-26
  • 1.3 研究区概况26-30
  • 1.3.1 地理位置26-27
  • 1.3.2 地质水文27
  • 1.3.3 土壤植被27-28
  • 1.3.4 气候条件28
  • 1.3.5 社会经济状况28
  • 1.3.6 旅游业发展情况28-30
  • 2 研究方法与手段30-41
  • 2.1 研究技术路线30
  • 2.2 研究方法30-34
  • 2.2.1 样地选择30-33
  • 2.2.2 实验仪器及设备33-34
  • 2.2.3 实验指标的确定34
  • 2.3 实验操作过程34-38
  • 2.3.1 森林公园固碳释氧效益的测定34-36
  • 2.3.2 森林公园滞尘效益的测定36
  • 2.3.3 森林公园减菌效益的测定36-37
  • 2.3.4 森林公园降噪效益的测定37
  • 2.3.5 森林公园增湿降温效益的测定37
  • 2.3.6 森林公园空气清洁度的测定37
  • 2.3.7 森林公园生物多样性指数的测定37-38
  • 2.3.8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38
  • 2.3.9 水质分析38
  • 2.3.10 森林公园遮荫效益的测定38
  • 2.4 森林公园自然环境旅游适宜性研究38-41
  • 2.4.1 自然环境旅游适宜性分析方法38-39
  • 2.4.2 自然环境旅游适宜性分析步骤39-41
  • 3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效益研究41-93
  • 3.1 森林公园的固碳释氧效益41-57
  • 3.1.1 森林公园绿量的测定42-43
  • 3.1.2 森林公园主要植物的光合能力43-49
  • 3.1.3 森林公园叶面积指数的计算49-50
  • 3.1.4 森林公园植物的固碳释氧能力50-52
  • 3.1.5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对福州市的碳氧平衡的贡献52-53
  • 3.1.6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植物固碳释氧能力的实证研究53-57
  • 3.1.7 结果讨论57
  • 3.2 森林公园的增湿降温效益57-65
  • 3.2.1 森林公园植物的增湿降温效能测算59-62
  • 3.2.2 森林公园增湿降温效益的实证分析62-64
  • 3.2.3 研究结果64-65
  • 3.3 森林公园的减少热辐射效益65-67
  • 3.3.1 森林公园光照强度分析65-66
  • 3.3.2 森林公园与福州市城区热辐射状况比较分析66-67
  • 3.3.3 分析结论67
  • 3.4 森林公园的减尘降噪效益67-76
  • 3.4.1 研究区大气粉尘污染状况69
  • 3.4.2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与福州市城区粉尘含量比较69-71
  • 3.4.3 不同植物群落结构的减尘能力比较71-73
  • 3.4.4 森林公园声环境质量分析73-75
  • 3.4.5 不同植物群落类型的降噪效果分析75
  • 3.4.6 分析与讨论75-76
  • 3.5 森林公园的杀菌净化效益76-79
  • 3.5.1 森林公园与福州市城区细菌含量的测定77-78
  • 3.5.2 不同植物配置模式的杀菌能力比较78-79
  • 3.5.3 结果讨论79
  • 3.6 森林公园产生空气负离子的效益79-85
  • 3.6.1 空气负离子的评价方法80-81
  • 3.6.2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与福州市城区空气负离子测定分析81-82
  • 3.6.3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不同植物群落空气负离子特征分析82-83
  • 3.6.4 环境温度与相对湿度对空气离子CI值的影响分析83-84
  • 3.6.5 结果讨论84-85
  • 3.7 森林公园的生物多样性效益85-88
  • 3.7.1 森林公园植物多样性描述方法85-86
  • 3.7.2 森林公园生物多样性调查86-88
  • 3.7.3 讨论与建议88
  • 3.8 森林公园的土壤肥力状况与涵养水源效益88-90
  • 3.8.1 森林公园土壤质量研究的意义88-89
  • 3.8.2 森林公园的土壤肥力状况89-90
  • 3.8.3 森林公园涵养水源效益分析90
  • 3.9 森林公园生态效益的综合评价90-93
  • 4 森林公园二期建设绿化模式的选择与建议93-98
  • 4.1 森林公园二期建设与植物改造的必要性93
  • 4.2 植物配置模式构建原则93-94
  • 4.3 植物配置的模式与树种选择94-96
  • 4.4 典型地段植物配置96-98
  • 5 福州国家森林公园自然环境旅游适宜性分析98-127
  • 5.1 评价原则98-99
  • 5.2 评价体系的建立99-101
  • 5.2.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99
  • 5.2.2 评价体系的构建99-100
  • 5.2.3 评价分级未标准100
  • 5.2.4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100-101
  • 5.2.5 评价流程101
  • 5.3 森林公园自然环境主成份旅游适宜性分析101-124
  • 5.3.1 地质环境旅游适宜性分析101-104
  • 5.3.2 气候气象旅游适宜性分析104-108
  • 5.3.3 森林公园空气质量旅游适宜性评价108-116
  • 5.3.4 森林公园生物环境旅游适宜性评价116-118
  • 5.3.5 森林公园水环境质量旅游适宜性评价118-122
  • 5.3.6 森林公园声环境旅游适宜性评价122-124
  • 5.4 森林公园自然环境旅游适宜性综合分析124-127
  • 6 森林公园适宜旅游项目的选择127-132
  • 6.1 森林公园适宜开展的旅游活动项目127-129
  • 6.1.1 森林浴128
  • 6.1.2 绿色氧吧128
  • 6.1.3 负离子呼吸128
  • 6.1.4 森林保健128-129
  • 6.1.5 休闲娱乐129
  • 6.1.6 生态体验129
  • 6.1.7 植物观赏129
  • 6.2 旅游项目的科学选址129-130
  • 6.3 森林公园旅游开发管理建议130-132
  • 7 结论与讨论132-134
  • 7.1 结论132
  •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132-134
  • 主要参考文献134-151
  • 研究生个人简介151-152
  • 导师简介152-153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153-154
  • 致谢154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高炎冰;王大庆;张黎黎;马福强;杜洁;刘慧民;;绥芬河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因子效应分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11期

2 范海兰;胡喜生;陈灿;宋萍;洪伟;吴承祯;占玉燕;;福州市空气负离子空间变化特征[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朱霁琪;彭尽晖;李艳香;余鸿;李莎;祝立雄;;园林植物挥发性气体除菌作用国内研究进展[J];广东林业科技;2008年04期

4 高炎冰;刘慧民;张黎黎;王大庆;;绥芬河森林公园空气负离子浓度的测定与评价[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年01期

5 顾俊芹;;初步探讨园林植物挥发性气体的除菌作用[J];农业与技术;2010年04期

6 裴伶俐;王洪俊;廖江东;;吉林市不同功能区绿地环境效应比较[J];湖北农业科学;2012年19期

7 王辉生;;现代居住小区景观规划及设计探究[J];企业导报;2011年14期

8 裴伶俐;王洪俊;;关于我国自然环境旅游适宜性评价内容的探讨[J];环境科学导刊;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春娇;贾培义;董丽;;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空气因子的测定[A];2007年中国园艺学会观赏园艺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韩明臣;城市森林保健功能指数评价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2 秦远好;三峡库区旅游业的环境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3 周海燕;黄河三角洲数字生态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培才;森林公园音乐环境设计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2 陈少鹏;长春市30种主要园林树木物候相及生态功能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3 王玉芹;厦门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价[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4 闫妍;广西岩溶区县级石漠化治理模式适宜性评价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5 蒋雪丽;杭州公园绿地植物景观多样性评价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

6 刘宁宁;武汉木兰天池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管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7 赵雄伟;联峰山公园三种林地内空气负离子水平、滞尘及降噪能力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7年

8 陈丽军;国家级森林公园质量等级评价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9 穆丹;佳木斯城市绿地空气负离子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10 栗辉;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生态效益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效益与自然环境旅游适宜性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71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3871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6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