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朗乡自然保护区露营旅游环境适宜度

发布时间:2017-07-27 14:05

  本文关键词: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朗乡自然保护区露营旅游环境适宜度


  更多相关文章: 自然保护区 露营旅游环境 层次分析法(AHP) 特尔菲法 适宜度


【摘要】:【目的】对朗乡自然保护区露营旅游环境适宜度进行综合评价,旨在全面、准确地掌握自然保护区开发露营旅游的资源潜力,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项目的合理布局、建设规模及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构建朗乡省级自然保护区的露营旅游资源条件、交通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为项目层的评价指标体系,AHP法和特尔菲法相结合确定指标权重,依据国家和行业标准,确定指标评分标准,建立露营旅游环境适宜度的综合计算模型,划分自然保护区露营旅游环境适宜度等级标准,对朗乡省级自然保护区露营旅游环境适宜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项目层中,露营旅游资源条件指标权重值最高(0.456 7),社会环境条件指标权重值最低(0.223 7);经过综合评分,朗乡自然保护区露营旅游环境适宜度总得分为76.722 4分,处于露营旅游环境适宜度的四级,说明该自然保护区露营旅游的适宜度处于较高水平;评价因子中,露营旅游资源条件和交通条件得分较高,分别为36.613 7和26.910 4分,社会环境条件得分较低,为13.1983分;露营旅游资源条件在权重和评分值上均是优势指标,交通条件的指标较好,社会环境条件指标较差。【结论】指标数据结果显示,朗乡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交通便利,水环境条件优越,保护区的露营旅游项目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也存在经济落后、缺乏完善的监管体系、管理经费不足等劣势;保护区露营旅游项目的开展应遵循"量力而为,适度开发"的原则,加大引资力度,为维护保护区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基于层次分析法,可以实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环境条件定性与定量评估,这种生态旅游用地条件前期评估方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
【作者单位】: 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北京市海淀区园林绿化局;中国园林博物馆;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 露营旅游环境 层次分析法(AHP) 特尔菲法 适宜度
【分类号】:S759.9;F592
【正文快照】: 露营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新兴形式,以其健康、时尚、无污染等特点,深受国内外旅游者的欢迎。1932年国际露营协会(FICC)成立后,国外学者主要从露营地选址、营地开发、营地分类、营地经营管理和露营发展与安全(Janiskee,1990;Stephens et al.,1989;Douglass,2000;Phillips et al.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穆彪;杨立美;周明蓉;;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研究进展[J];福建林业科技;2007年04期

2 江悦安,雷·安波希,杨冬松;旅游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工具:一把双刃剑——以中国西南部地区旅游发展为例[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3 焦玲玲;章锦河;;我国露营旅游发展与安全问题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9年04期

4 吴楚材;论中国野营区的开发建设[J];旅游学刊;1997年05期

5 陈友飞;英国的CARAVAN营地及其借鉴意义[J];世界地理研究;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炜,汪菁;建筑设计方案的属性综合评价[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1期

2 吴穹;闫黎黎;;企业安全防范系统风险评价模式研究[J];安防科技;2010年10期

3 李东;;企业财产保险风险因素权重分析[J];安防科技;2011年09期

4 王万军;基于同异反AHP的综合评价模型研究[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3期

5 张熠;TOPSIS法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评价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7期

6 吕爱清;邱爱保;卞新民;陈路扬;杜国平;;江西食物时空波动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3期

7 吕爱清;陈路扬;杜国平;邱爱保;;江西省各市粮食生产要素因子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8 吕爱清;曾秋珍;邓小刚;王书玉;杨士杰;陈占葵;;基于因子分析的宜春市食物安全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1期

9 邱爱保;邓小刚;吕爱清;;宜春市食物生产全要素相对生产率的测度[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3期

10 张世文;马素敏;;耕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方法及应用——以福建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渭济;孙瑶;孟毅;;湛江工业各部门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分析[A];2011年中国农业系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海峡两岸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长沙市第五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农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杨琼;;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评估问题[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五辑2009)[C];2010年

3 卢艳超;温卫宁;汪亚平;陈立;;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输电线路工程造价评价指标模型[A];电网工程造价管理优秀论文[C];2011年

4 孙巧利;寇纲;赵洪举;;基于熵权TOPSIS与动态综合评价方法的工业三废排放及其处置效果评估[A];经济全球化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张嘉敏;韩宝明;;智能运输系统社会经济影响综合评价研究[A];经济全球化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罗亚非;;我国中部六省和京、沪、粤区域技术创新绩效比较研究[A];北京市第十三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选编[C];2006年

7 王滨;周琼;郭玉娟;;北京市区域功能定位评价体系研究[A];北京市第十五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获奖论文集[C];2009年

8 孔素然;梁宏英;;高等数学教学中一种基于聚类分析的学生素质评价方法[A];都市型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论文专辑[C];2007年

9 滕军;何春凯;;高层结构震后损伤的小波包分析模糊评价方法[A];第八届全国地震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10年

10 马洪波;陈光达;;机电耦合研究中测试因素耦合度计算方法[A];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机械工程分会2009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宝成;煤矿安全预警模型及应用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姜宏瑶;中国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龙传华;“两型”公路交通系统发展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敏;中国商用车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刘浪;公路建设项目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控制及其绩效评价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陈勇;陕西省农业非点源污染评价与控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7 张艳;我国东部沿海区域能源安全评价及保障路径设计[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许洪贵;基于科学发展的高新技术企业绩效评价及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李晓君;移动政务的功能及评价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邱楷;我国地方大学科技创新团队激励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碧霞;农产品物流中心选址决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刘洋;我国房地产上市企业综合绩效分析及战略发展方向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任中起;国家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卢新亮;建设工程招标中的投标企业信用风险评价[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时代;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研究型大学教师教学业绩评价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赵蔚;基于社会网络的产业集成度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申安来;网格环境下资源发现决策支持算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郭树凯;基于FAHP可信网络用户行为信任评估和决策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9 姜洋;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10 尚炳新;品牌延伸评价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新向;姬晓娜;安传艳;;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研究——以开封市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6期

2 孙玉军,刘艳红,赵炳柱;生态旅游及其评价指标探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3 刘思敏,杜江;摒弃创汇导向 树立旅游业科学发展观[J];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4 冯桂林;;试析和谐社会的内涵层级及其阶段性发展进程[J];长江论坛;2006年02期

5 郑向敏,卢昌崇;论我国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6 佟玉权;;科学发展观与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战略[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郑岩;李昕;;科学发展观视角下大连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保继刚;孙九霞;;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中西差异[J];地理学报;2006年04期

9 陈咏梅;;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生态环境与旅游开发[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5年04期

10 房艳刚;刘继生;;中国自然保护区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年01期



本文编号:5817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5817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b7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