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吉林省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5 09:07

  本文关键词:吉林省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区域旅游 联动发展 空间布局 吉林省


【摘要】:论文以吉林省第二次旅游资源普查结果为基础,结合吉林省2000年以来旅游业发展状况,参考了吉林省近些年来的旅游发展规划,并借鉴了国内外学者关于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成果,以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理论作为支撑,对吉林省区域旅游联动发展进行了方向性探讨,旨在对吉林省区域旅游联动发展做出理论方面的探讨,并同时提出些许参考建议。论文主体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以第1、2、3章为主,此部分主要为展开吉林省区域旅游联动发展而进行的理论铺垫。第1章分析了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宏观背景和微观环境;第2章界定了区域旅游及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概念,并分析了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理论基础,其中主要以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竞争合作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主。第3章综合讨论了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机制及模式,归纳了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宏观机制及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政府意愿的推动以及出于经济利益考虑的微观机制;在区域旅游联动方面,论文总结相关领域学者的研究成果后,归纳出单核辐射、双核联动、核心——边缘联动、点——轴联动、网络联动等五大空间联动模式及市场联动、资源联动、产品联动、营销联动等四大要素联动形式。论文第二部分即论文第4章,主要围绕吉林省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障碍性因素展开。现状部分展示了吉林省第二次旅游资源普查的结果以及2000年以来吉林省旅游也发展情况以及黑龙江省、辽宁省的旅游发展状况;联动问题归纳为省内联动力度不足、省际联动道路不畅、跨国联动尚浅;障碍性因素总结为行政壁垒、市场竞争、无统一规划三大方面。论文第三部分在第一部分的理论指导下,针对第二部分提出的问题,展开关于吉林省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机制、要素、模式的探究。围绕吉林省的区位、交通、资源三大要素,利益共享、成本均摊、市场共享、资源共享、品牌共享五大机制,提出“两核联动、六轴并进、四区齐发”的空间联动模式以及产业联动、市场营销合作、产品联动、建立信息平台五大要素联动形式,并从政策、法律、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提出保障体系的建议。论文创新之处在于以吉林省最新普查结果及发展数据为基础,针对吉林省全省旅游联动进行探究,不足之处在于未能建立联动评价指标体系,完全定量地评价吉林省区域旅游联动发展。
【关键词】:区域旅游 联动发展 空间布局 吉林省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592.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19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10-11
  • 1.1.1 研究背景10-11
  • 1.1.2 研究意义11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1-17
  • 1.2.1 国外研究综述11-12
  • 1.2.2 国内研究综述12-17
  • 1.3 研究框架17-19
  • 1.3.1 研究目标17
  • 1.3.2 研究方法17
  • 1.3.3 技术路线17-19
  • 2 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19-24
  • 2.1 基本概念19-20
  • 2.1.1 区域旅游19
  • 2.1.2 区域旅游联动19-20
  • 2.2 理论基础20-24
  • 2.2.1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20
  • 2.2.2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20-21
  • 2.2.3 竞争合作理论21
  • 2.2.4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21-22
  •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22-24
  • 3 区域旅游联动机制及模式分析24-28
  • 3.1 区域旅游联动发展动力机制24-25
  • 3.1.1 区域旅游联动发展推动力机制24
  • 3.1.2 区域旅游联动发展拉力机制24-25
  • 3.2 区域旅游联动发展模式25-28
  • 3.2.1 空间联动发展模式25-27
  • 3.2.2 路径联动发展模式27-28
  • 4 吉林省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现状与问题28-41
  • 4.1 吉林省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现状28-38
  • 4.1.1 吉林省省内旅游发展现状28-36
  • 4.1.2 吉林省省际旅游联动发展现状36
  • 4.1.3 国际旅游联动发展36-37
  • 4.1.4 吉林省区域旅游空间联动发展研判37-38
  • 4.2 吉林省区域旅游联动发展存在问题38-39
  • 4.2.1 省内旅游发展存在问题38
  • 4.2.2 省际联动道路不畅38-39
  • 4.2.3 跨国际联动尚待深入39
  • 4.3 区域旅游联动发展障碍性因素分析39-41
  • 4.3.1 行政壁垒造成开发管理困难39
  • 4.3.2 恶性竞争扰乱市场秩序39
  • 4.3.3 尚无区域统一的规划开发39-41
  • 5 吉林省区域旅游联动发展模式选择41-52
  • 5.1 吉林省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的要素分析41-43
  • 5.1.1 区位要素41
  • 5.1.2 资源要素41-42
  • 5.1.3 交通要素42-43
  • 5.2 吉林省区域旅游联动发展机制43-45
  • 5.2.1 资源共享机制44
  • 5.2.2 利益共享机制44
  • 5.2.3 成本均摊机制44
  • 5.2.4 市场共享机制44
  • 5.2.5 品牌共享机制44-45
  • 5.3 吉林省区域旅游联动发展空间模式45-52
  • 5.3.1 省内旅游联动发展47-50
  • 5.3.2 省际旅游联动发展50-51
  • 5.3.3 跨国旅游联动发展51-52
  • 6 吉林省区域旅游联动发展路径及保障52-59
  • 6.1 吉林省区域旅游联动发展路径选择52-55
  • 6.1.1 区域产业联动发展52-54
  • 6.1.2 区域旅游市场营销合作54
  • 6.1.3 区域旅游产品联动开发54-55
  • 6.1.4 区域旅游品牌形象联动55
  • 6.1.5 区域旅游信息平台的建立55
  • 6.2 区域旅游联动发展保障体系55-59
  • 6.2.1 政策保障体系56
  • 6.2.2 体制与机制创新保障56-57
  • 6.2.3 法律法规保障57
  • 6.2.4 区域交通联动保障57-58
  • 6.2.5 基础接待设施保障58
  • 6.2.6 环境与安全保障支持58-59
  • 7 结论与展望59-60
  • 7.1 结论59
  • 7.2 不足与改进59
  • 7.3 未来展望59-60
  • 参考文献60-64
  • 致谢64-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冬英;龚双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山湖城村”旅游区生态旅游联动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2 董阿丹;;辽吉黑区域旅游联动开发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6期

3 禹有松;冯学钢;杨杰;;安徽参与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年03期

4 王庆斌;杨效忠;屈桂春;;大别山区域旅游竞合模式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年04期

5 宁泽群;李享;吴泰岳;汪金辉;;京津冀地区的旅游联动发展:模式、对象与路径[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6 闫安;陈青青;赵惠芳;;基于宁、滁、扬联动发展的滁州市旅游业提升对策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粟路军;柴晓敏;;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及其模式与实现路径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8 汪宇明;核心—边缘理论在区域旅游规划中的运用[J];经济地理;2002年03期

9 吴泓,顾朝林;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4年01期

10 刘立勇;;河南区域旅游开发模式与对策[J];经济地理;2010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晨;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年

2 陈实;国际合作背景下的西部地区区域旅游合作模式与路径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3 许辉春;区域旅游合作的模式与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广宇;广西区域旅游发展差异及协调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王景波;区域旅游开发整合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杜文霞;基于区域联动理论的黄淮四市旅游资源整合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4 禹有松;安徽参与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慧青;跨界区域旅游合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陈健;区域旅游发展视角下云南与老挝旅游合作机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7 张恒;江苏省区域旅游整合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759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9759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8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