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旅游经济论文 >

以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8 16:03

  本文关键词:以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乡村旅游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机制


【摘要】:站在理论的角度看,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但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状况来看,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矛盾。化解这些矛盾,是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机制构建的出路所在。
【作者单位】: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关键词】乡村旅游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机制
【分类号】:F592;F323.6
【正文快照】: 一、理论论证:乡村旅游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联针对乡村旅游,国内外学者都展开了积极的研究。西班牙学者Gilbert and Tung认为,乡村旅游(Ruraltourism)就是农户为旅游者提供食宿条件,让游客在典型的乡村环境中体验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O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丹;;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提升与就业途径——以发展乡村旅游为契机[J];闽江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柯珍堂;;发展大别山乡村旅游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价值研究——以湖北黄冈市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1年20期

3 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管兵中;卢松;;国内农业旅游研究述评[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13期

2 王晓娟;樊亚琴;;我国乡村旅游业发展状况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0期

3 查芳;;蚕桑丝绸文化的乡村旅游品牌——以陕西安康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6期

4 余构雄;江金波;;珠江三角洲大城市郊区乡村旅游发展探讨——以广东省佛山“农家乐”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5 唐克敏;;乡村旅游业的三大门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6 史琨;;乡村旅游·晋商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7期

7 胡巍;赵玲玲;;基于体验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7期

8 刘春;邵晓晖;;武汉城市圈乡村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3期

9 何乔;杨文华;;阳朔县乡村旅游深度开发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3期

10 刘莉;试论“乡村旅游”[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铭铎;焦翠翠;;黑龙江省发展乡村旅游的可行性与趋势研究[A];第六届海峡两岸休闲农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吴小根;陈智博;宋福临;;关于乡村旅游若干问题的探讨[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汤全明;温丽娟;张建新;;长三角地区乡村旅游联动发展初探——以江苏省溧阳市为例[A];江苏省旅游发展30年学术论坛暨江苏省旅游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罗锦泽;廖和平;褚远恒;杨俊;;大城市周边乡村旅游用地集聚空间研究——以重庆市渝北区为例[A];中国土地资源开发整治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云超;湘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赵承华;乡村旅游及其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3 张传时;城郊乡村旅游空间组织与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4 潘顺安;中国乡村旅游驱动机制与开发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继庆;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6 李华敏;乡村旅游行为意向形成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7 王铁;基于Pro-Poor Tourism(PPT)的小尺度旅游扶贫模式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8 杨丽;吐鲁番地区乡村生态旅游深度开发研究[D];新疆大学;2009年

9 张洁;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10 张蓓;都市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评价及仿真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俊杰;鞍山休闲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2 盛晓兰;苏州乡村旅游营销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方碧姗;乡村旅游利益主体均衡机制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4 祝勤玫;基于社区参与和影响感知的乡村旅游和谐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王灿灿;乡村旅游组织模式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姚丹丽;乡村旅游组织模式选择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陈俊松;成都市近郊区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8 陈婕;福建省森林人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丁可武;乡村公园旅游开发条件评价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名虎;长沙市城郊游憩景观空间格局规划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俊红;;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素质问题[J];现代农业科技;2006年09期

2 依绍华;旅游业的就业效应分析[J];财贸经济;2005年05期

3 熊凯;乡村意象与乡村旅游开发刍议[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年03期

4 尹长丰;柳百萍;;乡村旅游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价值研究——以合肥为例[J];管理现代化;2010年04期

5 卢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劳动力素质关系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厉新建;中国旅游就业效应分析与制度创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7 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年02期

8 王希文;;创新职业技术培训与提高农民素质[J];经济师;2006年07期

9 王兵;从中外乡村旅游的现状对比看我国乡村旅游的未来[J];旅游学刊;1999年02期

10 石培华;中国旅游业对就业贡献的数量测算与分析[J];旅游学刊;2003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小林;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J];湖南经济;2000年06期

2 李子奈;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哪里转移?[J];国际经济评论;2000年Z4期

3 戴振韬;温州市转移和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经验[J];宏观经济管理;2000年08期

4 伍瑛;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及其归宿[J];农业经济;2000年02期

5 周立新,范龙昌;再议云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6 訾强;开发农村劳务市场 让农民有序流动增收——关于北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调查与思考[J];黑河学刊;2000年03期

7 吴峰,周发明,赵明;发展小城镇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8 刘惠;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与对策[J];安徽决策咨询;2000年04期

9 晓伟;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何在[J];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0年03期

10 刘惠;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J];学术界;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双元;董水生;李宏宇;;关于发展县域经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几点建议[A];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梁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A];推动新型工业化 促进湖南经济发展——2007年湖南科技论坛(下)[C];2007年

3 吴延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九次年会论文集[C];1999年

4 苌花荣;杜小军;罗亚萍;;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因素的分析[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第24次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杜易;;人力资本投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张宏升;;发展劳务品牌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河北省为例[A];2009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周晓津;;中国改革与城乡剩余劳动力:1978-2007[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何媛媛;郭为;;青岛市旅游发展对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汪小勤;;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和吸收[A];回顾·探索·选择(1949-1989)[C];1989年

10 赖小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形成及转移[A];中国经济热点问题探索(下)[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 徐育才;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启示[N];中国人口报;2007年

2 记者 刘长魁;前甸镇五项措施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N];抚顺日报;2007年

3 吕晋兴 申腊梅;古县六轮驱动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N];临汾日报;2006年

4 任衍刚 作者为省政协委员;大力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N];山西政协报;2007年

5 记者 王科岩;托县1万余名农民脱离土地实现转移就业[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7年

6 河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史保金;英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启示[N];中国人口报;2008年

7 吴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N];农民日报;2008年

8 李军;新田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N];永州日报;2008年

9 记者 李智林;市府紧急部署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N];玉溪日报;2010年

10 记者 周振兴;科区积极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N];通辽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浚n\;我国东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徐文;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许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4 马捷;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内生技术进步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5 张军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6 高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其成本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褚志远;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8 康文杰;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9 王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乡城转移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10 陈江生;基于系统观的迁移型农村人力资本疏导机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如;论社会资本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D];四川师范大学;2008年

2 廖蓉;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3 刘慧;对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实证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4 邢子英;山西省吕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5 卢君;农村教育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6年

6 徐文晔;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殷剑辉;天津市北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8 陈学红;青海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9 宋书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约因素与吸纳模式研究[D];沈阳大学;2009年

10 王志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政府职能问题探讨[D];南昌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949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lyjj/9949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f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