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从供给侧谈“富饶的贫困”现象——反排村经济社会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3-08-26 03:36
  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讨论、研究与实践构成了当下中国最为瞩目的时代课题。时至今日,民族地区依然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决战区,也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选取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反排村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民族学、人类学的专业学科基础上,结合经济学知识探讨了反排村的贫困问题。造成反排“富饶的贫困”现象有历史原因和现代原因。具体为表现为:一、资源难以转化为现代资本。生态资源未转化生态产品;文化资源未转化文化产品。二、经济发展要素的先天不足。交通闭塞提高交易成本;地理环境的封闭制约人的活动半径;经济结构单一限制经济交流空间;公共服务不足降低旅游竞争力。三、民族观念与现代商业意识的冲突。小农意识导致的认识局限;消费观念缺乏无法扩大再生产资本;卫生习惯与民族习俗的制约。四、民族教育与当今社会需求脱节。教育体制仍有缺陷;教育与本土脱节;当地不够重视教育。其中,根本因素是民族的观念意识,即人。反排村要摆脱贫困,就要克服经济与文化两大方面因素的制约,文章最后从供给侧视角反思了反排的“乡村振兴”之路。反排要走向乡村振兴,首先,活化“沉睡”的资源,创新文化供给。挖掘乡土当代价值,发挥文化的凝聚力量;提高民族文化...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关于“富饶与贫困”问题的研究
        1.2.2 关于反排村的研究
        1.2.3 关于供给侧改革与乡村振兴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结构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结构框架
    1.4 研究方法和本文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本文创新点
2 反排的“富饶”与“贫困”
    2.1 反排村概况
        2.1.1 雷公山北麓的传统村落
        2.1.2 迁徙历史:“我们是怎么来到这的”
    2.2 富饶的资源
        2.2.1 丰富多样的生态资源
        2.2.2 独特多彩的文化资源
    2.3 富饶中的贫困
        2.3.1 滞后的经济社会发展
        2.3.2 深度贫困村:一个严峻的社会现实
3 反排“富饶的贫困”现象的原因探析
    3.1 资源难以转化为现代资本
        3.1.1 生态资源未转化生态产品
        3.1.2 文化资源未转化文化产品
    3.2 经济发展要素的先天不足
        3.2.1 交通闭塞提高交易成本
        3.2.2 地理环境的封闭制约人的活动半径
        3.2.3 经济结构单一限制经济交流空间
        3.2.4 公共服务不足降低旅游竞争力
    3.3 民族观念与现代商业意识的冲突
        3.3.1 小农意识导致的认识局限
        3.3.2 消费观念缺乏无法积累再生产资本
        3.3.3 卫生习惯与民族习俗的制约
    3.4 民族教育与当今社会需求脱节
        3.4.1 教育体制仍有缺陷
        3.4.2 教育与本土脱节
        3.4.3 当地不够重视教育
4 供给侧视角下反排“乡村振兴”的反思
    4.1 活化“沉睡”资源,创新文化供给
        4.1.1 挖掘乡土当代价值,发挥文化的凝聚力量
        4.1.2 提高民族文化自觉性,巩固村民的主体地位
        4.1.3 探索文化产品新模式,丰富多元文化品牌建设
    4.2 尊重地方传统,更新发展理念
        4.2.1 提倡小农耕,保持生产多样性
        4.2.2 更新消费观念,扩大再生产资本
        4.2.3 利用地方智慧,发展生态产业
    4.3 改革教育体系,强化人才供给
        4.3.1 体制因地制宜,培养“乡土”人才
        4.3.2 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综合素质
    4.4 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公共服务
        4.4.1 交通、通讯为重点优化基础设施建设
        4.4.2 以医疗为重点补齐公共服务短板
        4.4.3 着力加强乡村娱乐设施及服务供给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图片资料
致谢



本文编号:38438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nongyejingjilunwen/38438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9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