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期货论文 >

我国国债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4 02:07

  本文关键词:我国国债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国债期货属于金融期货的范畴,是一种高级的金融衍生工具,它最先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金融市场。相比较而言,我国国债期货交易出现的时间较晚,1992年底才开始试点交易。纵观我国国债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1992年12月—1995年5月,在这一时期中,我国国债期货交易经历了不同寻常的发展路径,市场中投机主体占据了主导地位,蓬勃发展的表象下爆发了多起违规事件,如“327事件”、“319事件”,严重扰乱了市场的正常运行。1995年5月,国债期货交易在全国范围内被迫暂停;(二)2013年9月至今,经过相关各方多次论证后,阔别18年之久的国债期货品种得以重新上市交易,这一重要的利率衍生工具的出现,极大地丰富我国金融期货市场交易种类。 我国国债期货市场经历了7个多月的发展,已基本步入正轨。截止目前为止,以5年期国债期货品种为代表的国债期货交易总成交量已经达到426450手(按单边计算),成交额累计达39644387元(按单边计算)。从以上显性指标来看,国债期货市场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然而期货市场运行至今,其价格发现功能是否得以良好体现?国债期货价格发现效率究竟有多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国债期货市场运行现状,研究价格发现功能的发挥情况,本文在总结已有文献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和计量经济分析方法进行了相应的实证研究。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力求达到对投资者和监管层等形成一定的参考价值。 通过对2013年至今的5年期国债期货品种的价格发现功能进行研究,投资者不仅可以得知现阶段我国国债期货市场与国债现货市场之间的引导关系,即国债期现货价格的领先-滞后关系,还可以了解到国债期货市场的一些运行状况、价格变化特征,从而更好地把握我国国债期现货市场的实际运行规律,预测到期现货价格未来走势,在实际投资中采取更为合理的交易策略。 通过对目前我国国债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展开实证讨论,并对期货市场价格发现的形成过程、可能存在的制约因素、相应的完善措施进行理论分析,利于监管层了解到我国国债期货市场的运行情况、价格发现效率及问题,从而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决策。 论文分别运用了较为成熟的引导关系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方法、计量经济分析等实证分析方法,其分析结果为国债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实证支持。 全文共分为六个章节。 第一章为导论部分,主要包括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本文的特点与不足。 第二章由“期货”概念引入“国债期货”的介绍,除阐述了国债期货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功能等外,本文还以回顾我国国债期货发展史上著名的“327事件”作为开端,对我国国债期货市场的产生与发展进行了介绍。 第三章对本文研究所涉及的另一个概念“价格发现功能”的相关内容作一定阐述,从价格发现的涵义、形成原因、潜在的障碍因素、效率估计方法几个方面一一展开介绍。 第四章,在对国债期货及其价格发现功能有所了解之后,本章从分析国债期现货价格之间的引导关系角度开始了实证分析过程,并做了实证分析小结。 第五章,在引导关系分析之后,本章从另一角度——国债期货价格变化特征的ARCH分析角度,进行期货价格发现效率的研究。同时,探索出国债期货市场在当前阶段可能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六章就本文的实证结论作出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 论文有以下主要结论,(一)国债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之间引导关系的分析表明,目前现货市场是期货市场的格兰杰因,两者之间是一种单向引导关系,国债期货市场在运行初期价格发现效率较低,在这一阶段现货市场在价格发现方面发挥着主要的作用。(二)国债期货价格变化特征的ARCH分析认为,期货市场对信息反映的滞后时间较长,风险补偿机制尚未形成,市场中的投资行为不具有专业性,影响着国债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实现。 本文的特点是,第一,运用实证分析方法积极探索了我国国债期货价格发现功能。通过实证分析,我们看到国债期货市场运行至今,价格发现效率亟待提高。第二,将统计和计量经济学的多种方法结合运用。在实证分析过程中,不仅进行引导关系检验和模型回归,还运用ARCH、GARCH、ARCH-M等方法分析期货价格波动特征,探讨国债期货价格发现效率,增强了本文的实证说服力。 文章存在的不足是,由于国债期货发行时间不长,获取的数据有限,使得实证结论可能受到一定影响。
【关键词】:国债期货 价格发现功能 E-G两步法 自回归条件方差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724.5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2
  • 1. 导论12-21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2-14
  • 1.1.1 选题背景12-13
  • 1.1.2 研究意义13-14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14-18
  • 1.2.1 期货价格发现效率的研究14-15
  • 1.2.2 期现货价格引导关系的研究15-17
  • 1.2.3 期货价格波动特征的研究17-18
  • 1.3 本文的结构与方法18-19
  • 1.4 本文的特点与不足19-21
  • 2. 国债期货概述21-26
  • 2.1 期货的含义和分类21
  • 2.2 国债期货的概念及功能21-22
  • 2.3 国债期货的发展历程22-23
  • 2.4 国债期货在我国的产生与发展23-26
  • 2.4.1 “327”事件回顾23-24
  • 2.4.2 国债期货的重启24-26
  • 3. 期货价格发现功能基本理论26-36
  • 3.1 期货价格发现的涵义和特点26-28
  • 3.2 期货价格发现的形成原因28-31
  • 3.2.1 合约标准化28
  • 3.2.2 竞价交易与信息公开28
  • 3.2.3 做空机制和对冲机制28-29
  • 3.2.4 保证金制度29
  • 3.2.5 中介机构组织化和投资者专业化29-30
  • 3.2.6 信息传导机制30-31
  • 3.3 期货价格发现的障碍因素31-34
  • 3.3.1 交易成本过高32
  • 3.3.2 品种结构单一与市场规模较小32-33
  • 3.3.3 对外开放程度低33
  • 3.3.4 投资主体结构不合理33-34
  • 3.3.5 商品属性的差异34
  • 3.3.6 现货市场市场化程度低34
  • 3.4 期货价格发现效率的研究方法34-36
  • 4. 我国国债期货价格发现功能实证分析——从引导关系角度36-47
  • 4.1 数据说明36-37
  • 4.2 国债期现货价格引导关系的实证研究37-45
  • 4.2.1 图形观测37-38
  • 4.2.2 价格序列的基本统计特征38-39
  • 4.2.3 平稳性分析39
  • 4.2.4 E-G两步法协整检验39-42
  • 4.2.5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42-43
  • 4.2.6 构建误差修正模型43-45
  • 4.3 实证分析小结45-47
  • 5. 我国国债期货价格发现功能实证分析——从价格波动角度47-55
  • 5.1 数据说明47
  • 5.2 国债期货价格波动特征的ARCH分析47-53
  • 5.2.1 平稳性检验47-48
  • 5.2.2 ARCH效应检验48-49
  • 5.2.3 GARCH模型的建立49-51
  • 5.2.4 ARCH-M模型的建立51-52
  • 5.2.5 TARCH模型的建立52-53
  • 5.3 实证分析小结53-55
  • 6. 我国国债期货价格发现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55-60
  • 6.1 国债期货价格发现的制约因素55-56
  • 6.1.1 投资主体非理性55-56
  • 6.1.2 投资主体结构不合理56
  • 6.2 完善国债期货价格发现的对策建议56-60
  • 参考文献60-63
  • 后记63-64
  • 致谢64-65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周冰;陈杨龙;;国债期货核心功能研究及实证检验——基于我国国债期货仿真交易观察[J];财政研究;2013年04期

2 华仁海,仲伟俊;对我国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2年05期

3 刘小童;李录堂;赵晓罡;;我国玉米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关系研究——基于对玉米期货价格行为的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3年08期

4 刘超;康艳青;;我国沪深300股指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分析[J];企业经济;2012年05期

5 祝合良;;中国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6 华仁海,仲伟俊;上海期货交易所期货价格有效性的实证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01期

7 华仁海;刘庆富;;股指期货与股指现货市场间的价格发现能力探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10期

8 肖新威;金颖;;我国铜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年05期


  本文关键词:我国国债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97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ihuoqq/4197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c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