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生态经济论文 >

我国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及体系建构(上)

发布时间:2016-09-09 15:24

  本文关键词:我国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及体系建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我国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及体系建构(上)

2011-3-9

 

  摘 要:生态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理念,而能否构建完善的生态经济体系则是衡量地区自身竞争力、吸引力和创新力的重要标准。本文以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理论为研究基础,对我国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反思生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PRED战略模式。通过区域生态经济体系的构建,创造自然与人类高度和谐的社会、经济、环境的统一,达成社会生产过程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调统一,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区域,生态经济,发展,问题,战略模式,体系建构

   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理论

    区域生态经济学以区域生态经济系统为中心,以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一功能一平衡与效益一调控为线索,寻求其理论基础。从生态经济实质上看,任何一个有人类经济活动的生态系统或者说建立在生态系统基础上的经济系统,都要求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发展的相互适应和协调发展。生态经济平衡既不是孤立的经济平衡,也不是孤立的生态平衡,而是以生态平衡为基础,与经济平衡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而形成的统一有机整体。

  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理论认为,人类生存的地球及区域环境是由经济与生态环境等诸多因素组成的复合系统,经济、生态环境都是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这两个子系统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相互支持又相互制约,每个子系统都有一种自组织能力。当组成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大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发生改变,都会引起其他子系统发生变化,对整个大系统的状态产生影响。而生态环境经济系统是由经济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子系统组成的。生态环境与经济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决定着生态环境一经济系统的运行过程和演进方向。生态环境子系统是各种生物存在和发展的空间,是资源的载体,主要包括能量、空气、水、原材料等。它的发展水平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子系统是人类利用环境子系统提供的资源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活动的系统,由经济组织、经济实体、经济产业、经济体制等要素组成。它通过保证物质商品的生产以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需要,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它为社会发展、环境治理提供了物质和资金保障。图1反映了生态环境一经济系统的结构关系。

  可见,在生态经济系统中,生态系统是经济活动的载体,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自然资源和环境保障,而良性的经济发展又使得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因此,只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充分利用和发展其积极的一面,弱化、消除其消极的一面,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使两个系统都处于协调状态,整个系统才能处于协调状态,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我国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及体系建构(上)

  总的来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理论是系统研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理论。通过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关系的研究,使二者间的关系由对抗性向促进性转化,从而实现两者矛盾的统一,使经济活动不超过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和谐共赢。

  二、我国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这种成绩的取得却是以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的枯竭为代价换取的。而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是: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增长,水土流失、沙漠化严重,土地供需矛盾尖锐,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资源型缺水问题突出,矿产及能源问题严重,固体废物及土地污染日益严重;野生动植物的品种和数量不断减少濒危及面临灭绝的物种数量急剧增多。

  以水资源为例,我国现在的水资源总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全国668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2000多万人口饮用水困难,年缺水量约60亿立方米。2008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公报公布:2008年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环境污染严重。全国由国家重点监控的地表水有26%达不到水环境V类标准,62%达不到Ⅲ类标准;流经城市90%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30%的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的水质达不到III类标准;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不容乐观;46%的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一些大中城市灰霾天数有所增加,酸雨污染程度没有减轻。全国水力侵蚀面积161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许多河流的水生态功能严重失调;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一些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退化;农村环境问题突出,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危险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污染持续增加。我国已进入污染事故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

  面对生态恶化的严峻形势,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以2008年为例: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比上年分别下降4.42%5.95%,比2005年分别下降6.61%8.95%;中央环境保护投资达到340亿元,比上年增长百亿元。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良好,酸雨分布区域保持稳定,全国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较好。以下是2008年淡水环境、海洋环境的质量状况以及废水和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

  1.淡水环境质量状况

    虽然我国的环境治理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根据2008年我国环境保护部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8年我国地表水污染依然严重。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其中,珠江、长以上资料和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一淡水环境扛水质总体良好,松花江为轻度污染,黄河、淮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见表1

我国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及体系建构(上)

    2.海洋环境质量状况

    在四大海区近岸海域中,黄海、南海近岸海域水质良,渤海水质一般,东海水质差。渤海:近岸海域为轻度污染;一、二类海水比例为67.4%,与上年相比,上升4.1个百分点;四类和劣四类海水占12.2%,下降10.2个百分点。主要超标指标为无机氮、pH和铅。

  黄海:近岸海域水质为良;一、二类海水比例为92.6%,与上年相比,上升7.4个百分点;四类和劣四类海水占3.8%,下降1.7个百分点。主要超标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东海:近岸海域为中度污染;一、二类海水占38.9%,与上年相比,上升10.5个百分点;四类和劣四类海水占43.2%,下降12.6个百分点。主要超标指标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

  南海:近岸海域水质为良;一、二类海水比例为89.3%,与上年比较,上升5.6个百分点;劣四类海水占5.8%,下降2.3个百分点。主要超标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PH

    3.废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2008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572.0亿吨,比上年增加2.7%;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320.7万吨,比上年下降4.4%;氨氮排放量为127.0万吨,比上年下降4.0%。废水排放总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尤其是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大幅度上升。化学需氧排放量和工业氨氮排放量有下降的趋势。

  虽然以上数据显示了我国的环境污染状况有所改善,但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仍很严重,往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据世界银行测算,中国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要占到当年GDP8%。据中科院测算,环境污染使我国发展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7%,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到GDP15%。据国家环保总局的生态状况调查,仅西部9省区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到当地GDP13%。中国膨胀的人口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将使空气、水、土地、生物等环境要素遭破坏。比如:2007年的无锡太湖蓝藻事件就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损失。20075月底,太湖流域无锡段水域大规模爆发“蓝藻”。此次蓝藻主要由农田施肥、农业废弃物、城市生活的污水和工业废水造成。由于太湖附近的自来水厂的水源几乎全部来自太湖,致使无锡市民生活用水受到很大影响。近年来太湖水质不断恶化,最根本的原因是排入太湖的工农业及城市生活污染物远大于太湖的环境容量,,加之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下游,水势平缓,成为长江中氮氨的沉淀地,易于产生蓝藻。与此相似,同为长江下游,水势平静的安徽巢湖在610日也出现了蓝藻爆发的情况。这次严重污染事件给当地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同时也突出反映了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经济与环境的失衡,显示出转变区域发展方式的迫切性和严峻性。

我国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及体系建构(上)

我国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及体系建构(上)

我国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及体系建构(上)

  (二)我国区域生态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纵观上述情况,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经济产值的增加是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的。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源并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资源消耗量过大,生态环境遭受破坏较为严重。一些主要自然资源已出现严重短缺,资源供需前景不容乐观,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自然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形势极为严峻。可以说,中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处于不太协调的状态。区域生态问题对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致命的影响。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区域生态恶化现象加以遏制,区域发展将会步入“问题区域”的尴尬境地。同时,我们必须明确,生态问题的背后蕴含着经济增长趋于极限的危机,隐藏着民族生存的危机,因生态环境引发的矛盾冲突将会威胁国家的长治久安。虽然中国已经加大对生态环境治理的力度,局部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有所改善,但整体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未得到有效的改善。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依然严峻。在我国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大量消耗、生态破坏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人口众多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一些现行政策和法规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这些仍是制约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而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的状况没有根本转变,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投入不足、能力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有法不依、违法难究、执法不严、监管不力的现象仍比较普遍。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育良好的公众环保意识,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合理的经济结构,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来源:录入    《发展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区域生态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及体系建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24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1124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859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