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生态经济论文 >

林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探讨

发布时间:2016-10-23 10:10

  本文关键词:当代中国林业生态经济社会耦合系统及耦合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科技论文发表 > 林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探讨

林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探讨

发布日期: 2013-03-19 发布:  

  2012年第22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 林业在农业经济中占有主导作用,通过发展林业可以有效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壮大。从建立健全农村林业的服务体系,加大科技支持;减轻农民负担;改进采伐管理,变消极管制为积极管理和服务;建立利益均衡机制,健全生态补偿制度等方面阐述了林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 林业;农村经济;发展途径
  中图分类号 F3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2-0175-02
  1 建立健全农村林业的服务体系,加大科技支持
  为了促进农民与市场的联接,掌握不断发展的新科技,推动林业生产力不断提高,逐步健全农村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科技支撑是十分重要的。
  1.1 建立技术培训体系,加大农民素质和技能培训
  用3~5年的时间,在全国各林区建立林产品生产、加工新技术的培训体系和生产示范基地,对农民切实需求的新技术进行培训和示范,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林业生产的技术风险,增加农民收入。
  1.2 以提高效益为核心,建立林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为适应入世后必须面对国内、国际2个市场的新变化,必须尽快建立主要林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以引导农民选择以质量求效益的经营策略,降低林业生产的经营风险。引导农民树立品牌,重视专利和无形资产的价值,发展现代林产品物流,扩大国内外市场[1-2]。
  1.3 加大政府宏观调控,建立林产品供需信息服务体系
  用3~5年的时间,在全国大多数乡镇建立林产品供需信息服务体系,向广大农民提供林产品和林业生产要素信息、林产品供需信息等,促进订单林业、合同林业的发展,降低林业生产的市场风险[3-4]。
  1.4 加大营销力度
  加大市场营销和促销服务,建立林产品销售、储运和保鲜服务体系,为林产品储运、保鲜、质量检测和检验、木材检尺、等级分装等建设基础设施。组织包括各种林农协会的农民合作组织,鼓励发展林产品营销企业、公司加农户、产供销一体化等产业化组织形式,形成分散生产、集中营销的合作网络。从为农民提供分享外部规模经济效益的环境和降低交易费用2个方面,间接地增加农民的收入。
  2 减轻农民负担
  2.1 在“减负”上下功夫
  一是要在法律上规范农民合理的税费负担;二是依法建立公开、透明的税费征收程序和使用监督机制;三是应从法律上界定加重农民负担等行为的法律责任[3-4]。减轻税费负担,对于刺激林业发展效果是十分明显的。近几年,江苏等地规定对企业实行包税制等优惠的经济政策,对企业育林基金和农业特产税实际收取比例为2%左右,林农负担要比老林区轻80%~90%,对林业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2 加大林业税收调控
  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加大税收调控力度,引导资金向林业投入。对培育资源、生产原材料的农民减负,同时增加消费人群的生态建设义务。建议取消木材生产环节的消费税,在加工环节征收低税率的增值税,在消费环节开征消费税,以补助生产者培育森林。对加工利用木材、竹材的企业,允许用于造林抚育的资金减免所得税,让企业用所得税减免留下资金发展森林[3-4]。
  3 改进采伐管理,变消极管制为积极管理和服务
  3.1 按照可持续经营的要求控制森林资源的消耗
  合理的采伐经营有利于提高林业的三大效益,我国森林资源十分缺乏,为了社会的公共利益,必须控制森林资源的消耗。我国政府通过保持相应的森林面积的方法来控制森林资源消耗,从而达到保持森林覆盖率和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3.2 政府保护森林资源的目标与农户木材收入预期相结合
  目标实行的采伐管理,是以采伐蓄积、木材生产计划等多环节的复杂管理性办法,不利于森林的合理经营,是消极的管理办法,极大地阻碍了生产要素向林业的投入。应加快改革步伐,实行以面积采伐管理为核心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的管理办法,控制森林采伐。使农户的木材收入预期目标与政府保护森林资源的目标结合起来。
  3.3 实施森林经营方案
  要以森林经营方案为载体,与森林认证相结合,以动态管理为内容,强化源头管理和分类管理。实行采伐管理内容公开,批准条件和程序公开,加大服务,以服务促管理,以管理促发展。同时,强化造林更新监督,促进营林发展,降低政府管理成本,提高林业经营效益。可首先对法人实体和乡村林场、合作林场(包括股份合作制林场)、民间林业协会、林农协会等法人和组织采取这种管理办法。不仅有利于采伐管理,也有利于发育具有经济实质意义的林业经营主体。
  4 建立利益均衡机制,健全生态补偿制度
  我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使工程区农民放弃了木材、粮食及相关产业的生产,农户的生产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要建立利益均衡机制,健全生态补偿制度。一是加大对这些地区的政策倾斜,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规范补偿办法,建立多种补偿渠道,,使农民直接受益,调动他们参与生态建设的积极性。二是要扶持发展替代产业,解决林业资源产地经济结构单一化的问题。三是国家要从制度上解决现有不合理的林业经济机制,即生态破坏者既不必承担责任又得利,而生态保护和发展者既不得利又要承担造林管护成本支出。建立绿色GDP的核算体系,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同时,要逐渐形成使高收入、高资源消耗人群支付生态补偿费的制度。如国家用出卖碳权的收入来补助林业经营者造林和森林管护,就是建立在利益均衡机制上的生态补偿制度[3-4]。
  5 参考文献
  [1] 吕彪,王东升,张伟.龙江县六合村生态园区建立模式的效益分析[J].防护林科技,2006(5):54,62.
  [2] 朱南红.肥西县现代林业发展的必要性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15):162,165.
  [3] 魏巍.参与式管理在生态公益林管护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4] 邵权熙.当代中国林业生态经济社会耦合系统及耦合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关键词:当代中国林业生态经济社会耦合系统及耦合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02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1502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6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