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生态经济论文 >

六盘水市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6-11-11 12:02

  本文关键词: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山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定量评估——以贵州镇远县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贵州大学》 2009年

六盘水市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唐丽萍  

【摘要】: 可持续发展理论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一整套完备的理论体系。然而,当面对:“我们身处的某个地区、国家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如何?”,“我们的行动是否使这个地区、国家乃至全球向着可持续的目标迈进?”,“我们努力的成效如何?”等一系列令人困惑的问题时,人们发现了定量研究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关键。于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逐渐从纯理论的探讨深入到了实践的操作层面,对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就成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在众多的指标中,由加拿大生态学家Rees和Wackenagel等1992年提出并得到专家学者们不断完善的生态足迹模型,因其综合性、操作性强、定量化,容易进行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比较而成为测量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简明而综合的指数。 本论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首先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背景、过程、科学内涵以及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产生。然后在介绍生态足迹的概念、相关理论、计算方法和步骤的基础上,利用相关数据对六盘水市2003-2007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与分析,并以此对六盘水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六盘水市生态承载力的变化不大,严重生态赤字的出现主要是生态足迹的增加引起的,而生态足迹增加主要是化石能源用地中煤炭资源的严重消耗所导致的。而人口的迅速增加以及对耕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也是导致生态足迹增大主要原因。要改变生态赤字逐年增加的现状,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六盘水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方面采取必要的措施。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X22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英文摘要6-8
  • 一、引言8-15
  • (一) 问题的提出8-9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9-14
  • (三) 研究意义14
  • (四) 研究方法14-15
  •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15-22
  • (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深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产生15-17
  • (二) 生态足迹的概念及其内涵17-18
  • (三) 生态足迹的相关概念及其内涵18-20
  • (四) 生态足迹的计算20-22
  • 三、研究区域背景分析22-28
  • (一) 自然条件概况22
  • (二) 人口、资源、环境现状及评价22-25
  • (三)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25-28
  • 四、六盘水市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其原因分析28-40
  • (一) 六盘水市生态足迹计算28-30
  • (二) 六盘水市生态承载力计算30-32
  • (三) 六盘水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32-34
  • (四) 生态赤字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进程的原因34-40
  • 五、对策建议40-47
  • (一) 优化资源配置,推进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40-42
  • (二) 转变发展方式,以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42-43
  • (三) 以"人"为本,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43-44
  • (四)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44-47
  • 六、不足及今后研究重点47-48
  • 致谢48-49
  • 主要参考文献49-54
  • 附录54-55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斌,张坤民,温宗国,宋国君;城市生态足迹计算方法的设计与案例[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9期

    2 王书华,王忠静;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山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定量评估——以贵州镇远县为例[J];山地学报;2003年03期

    3 张培刚;曹荣林;解修平;周杰;;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定量分析——以山东省烟台市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06年01期

    4 徐中民,陈东景,张志强,程国栋;中国1999年的生态足迹分析[J];土壤学报;2002年03期

    5 陈烈,李瑞霞,王峰玉;资源型城市生态足迹分析[J];生态环境;2005年04期

    6 吴介军;张秋花;蔡琳;薛惠锋;;1995~2004年西安市生态足迹动态分析[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7 张建军;付梅臣;刘伏昌;;武安市生态足迹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矿业;2007年04期

    8 刘宇辉,彭希哲;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中国发展可持续性评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年05期

    9 黄琨;六盘水市循环经济的发展与对策研究[J];中国环保产业;2005年07期

    10 张绪清;;矿业城市产业定位与转型研究——以六盘水市为例[J];资源与产业;2007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琚淑明;徐德兰;高明侠;李延莉;;林业发展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作用[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2 杨建国;我国皮革化工行业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思路与策略(续)[J];皮革化工;2004年03期

    3 冯涌;;江西省生态容量研究及环境污染对江西省生态容量影响分析[J];江西化工;2006年03期

    4 赖萍;;基于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分析——以成都为例[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5 蔡映纯;;如何应对当前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年05期

    6 彭羽;刘雪华;张爽;靳强;;基于综合生态损失度的顺义区生态风险评价[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7 彭羽;刘雪华;张爽;靳强;;基于综合生态损失度的顺义区生态风险评价[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预览;2008年03期

    8 王建军;刘守跃;王琦;;青海省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与分析[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9 李承彬;;浅议我国的税制绿化[J];齐鲁珠坛;2008年02期

    10 曹明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J];企业经济;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Analysis on the Temporal Variation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using the STIRPAT model—A Case Study in Sichuan Province,China[A];Proceedings of Symposium from Cross-strait Environment & Resources and 2nd Representative Conference of Chinese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Society[C];2010年

    2 冯民;顾晓薇;王青;景盯;严欢欢;;沈阳市1993—2004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3 米楠;米文宝;;论“宇部方式”对银川市环境整治的启示[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4 ;The Ecological Measure of Environment Impact for Land Consolidation[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5 丁兰;洪涛;;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柳州市可持续发展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6 刘明华;;生态理论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途径[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7 刘苏;吴迪;叶慧海;魏显威;石冰;赵琴;;常德地区生态足迹和可持续发展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8 蒋莉;沈兴菊;于兴丽;;成分法进行小区域生态足迹研究评价[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9 陈志良;;生态资产评估技术研究进展[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10 林楠;李法云;;基于生态足迹的辽宁省可持续发展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2 郭天配;中国环境质量评价方法及实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陈朝玉;黔西北晚二叠世含煤岩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聚煤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周宾;水资源系统“易”理论构建与SD仿真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吴士锋;西北民族地区不同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的时空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李贵奇;基于生命周期思想的环境评估模型及其在铝工业中的应用[D];中南大学;2011年

    9 左长安;绿色视野下CBD规划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孔鹏志;我国经济系统的物质流核算与循环结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书敏;土地生态承载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静;杭州市生态足迹动态分析与预测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威;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辽宁省1998年—2007年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闫霞;绿洲人口变化与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5 万婧璐;南昌市可持续发展状态[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成英;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西宁市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金玉清;民勤县生态农业发展途径及效益分析[D];兰州大学;2010年

    8 陈清;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测度及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9 马丽珠;昆明市生态承载力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10 王挺;我国出版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印刷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斌,张坤民,温宗国,宋国君;城市生态足迹计算方法的设计与案例[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9期

    2 邓跞,杨顺生;四川省二○○一年生态足迹分析[J];四川环境;2003年06期

    3 叶田,杨海真;上海市2003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四川环境;2005年03期

    4 彭希哲,刘宇辉;生态足迹与区域生态适度人口——以西部12省市为例[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4年04期

    5 方一平;山地生态系统人文研究综述[J];山地学报;2001年01期

    6 粟晓玲,康绍忠;生态需水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J];水科学进展;2003年06期

    7 肖芳,刘静玲,杨志峰;城市湖泊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以北京市六海为例[J];水科学进展;2004年06期

    8 赵西宁,吴普特,王万忠,冯浩;生态环境需水研究进展[J];水科学进展;2005年04期

    9 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生态足迹的概念及计算模型[J];生态经济;2000年10期

    10 刘辉,李波,王传胜,朱文娇,谢花林,张文忠;烟台市生态足迹分析[J];生态经济;2005年10期

    中国知网广告投放

    六盘水市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山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定量评估——以贵州镇远县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08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1708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5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