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生态经济论文 >

《第五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暨乌蒙山片区发展论坛论文集》2015年

发布时间:2016-11-17 16:51

  本文关键词: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生态经济林复合种植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第五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暨乌蒙山片区发展论坛论文集》2015年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退耕地经济林种植模式研究

赵培仙  

【摘要】:为提高金沙江干热河谷区退耕还林地经济生态效益,在相同立地条件下构建3种生态经济林种植模式:F1,小枣单作,F2小枣+葡萄混交,F3,台湾青枣+芒果混交。结果表明,3种种植模式都有较高的经济收益,其中,F2模式在单位面积上获得产值、纯收入和经济产投比、以及土地生产率都高于其它两种模式。各模式对局部小气候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林内温度均较林外下降,F1、F2、F3分别下降2.4℃、3.3℃和3.9℃;林内湿度均较林外增高,F1、F2、F3分别增高3.5%、6.2%和7.0%;5cm的地表温度下降幅度最为明显,F1、F2、F3分别下降10.4℃、19.4℃和16.4℃。从土壤改良效应来看,F2模式明显优于其他两种模式。综合效应是:小枣+葡萄模式台湾青枣+芒果模式小枣单作模式。

【作者单位】:
【分类号】:S727.3
【正文快照】:

退耕还林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生态工程,其目的是为了恢复植被,减少水土流失,防沙治沙,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随着退耕还林工程的全面推进,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评价成为了热点的课题。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办要求各省(市)、自治区结合各地区实际,

下载全文更多同类文献

PDF全文下载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再强,谢以萍;金沙江干热河谷退耕还林与生态问题的研究[J];经济林研究;2003年04期

2 李昆,张春华,崔永忠,赵一鹤,施永泽;金沙江干热河谷区退耕还林适宜造林树种筛选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4年05期

3 张建平,王道杰;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恢复退化土地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0年S1期

4 纪中华,刘光华,段曰汤,沙毓沧,李建增;金沙江干热河谷脆弱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及可持续生态农业模式[J];水土保持学报;2003年05期

5 何璐;段曰汤;沙毓沧;罗敬萍;瞿文林;马开华;张德;;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生态经济林复合种植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6年05期

6 张尚云,高洁,傅美芬,余丽云;金沙江干热河谷恢复植被与造林技术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7 王克勤,沈有信,陈奇伯,王震洪;金沙江干热河谷人工植被土壤水环境[J];应用生态学报;2004年05期

8 彭文英,张科利,陈瑶,杨勤科;黄土坡耕地退耕还林后土壤性质变化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珊珊;;永安国有林场土壤理化性质的分布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15期

2 王连春;翟明普;;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植被恢复模式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2期

3 岳学文;方海东;钱坤建;纪中华;杨艳鲜;潘志贤;彭辉;方晋;奎建蕊;;金沙江干热河谷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水分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7期

4 陈艺齐;段曰汤;张德;米艳华;陆琳;赵俊;木万福;朱红业;;云南干热区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青枣光合作用的日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5 南岭;郭芬芬;王小丹;刘刚才;;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区典型植被恢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应[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9期

6 浦同省;李昆;廖声熙;;我国长纤维树种构树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24期

7 李世东;;基于SD的退耕还林典型立地优化模式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8 段爱国;张建国;张俊佩;何彩云;;干热河谷主要植被恢复树种水分利用效率动态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9 朱冰冰;李鹏;李占斌;夏绪银;;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植物种类与立地类型的配置[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8年03期

10 穆军;李占斌;李鹏;薛萐;郑郁;;干热河谷干季土壤水分动态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9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蒋俊明;张旭东;费世民;周金星;蔡小虎;;攀枝花干热河谷区环境对水分的影响[A];四川省水土保持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2 拜得珍;纪中华;廖承飞;杨艳鲜;方海东;;浅析干热河谷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土壤工程技术——以云南元谋为例[A];云南省作物学会2000—2003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4年

3 沙毓沧;纪中华;李建增;方海东;杨艳鲜;廖承飞;黄兴奇;;西南地区干热河谷生态环境问题[A];云南省作物学会2004—2006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6年

4 段爱国;崔永忠;张建国;何彩云;李昆;;干热河谷树种光合与蒸腾作用土壤水分效应[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苏永中;苏培玺;;黑河中游临泽绿洲边缘土地退耕还草的生态效应[A];中国土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C];2006年

6 林文欢;詹潮安;郑道序;李莉;蔡庆芸;;5种树种在粤东岩质海岸困难立地的早期生长[A];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推动汕头腾飞——汕头市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14年

7 王春雪;纪中华;李纪潮;潘志贤;岳学文;闫帮国;易克贤;;三个品种剑麻抗旱生理指标比较及抗旱性评价[A];云南省热带作物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艳鹏;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树种人工林密度效应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尹刚强;湖南会同退耕还林生态环境效益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3 欧阳资文;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的生态效应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4 聂森;退耕还林工程社会效益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5 刘方炎;金沙江干热河谷滇榄仁与锥连栎幼苗建成机制及生态适应性[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徐开未;攀西干热河谷豆科树根瘤菌的遗传多样性及系统发育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7 王景燕;川南坡地几种退耕模式对土壤抗蚀性及有机质组分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8 王凯博;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植被生态特征及其生产力形成过程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1年

9 费世民;川西南山地生态脆弱区森林植被恢复机理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4年

10 张映翠;乡土草本植物对干热河谷退化土壤修复的生态效应及机制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红娟;三峡库区草堂河流域生态系统胁迫特征与生态恢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琳;晋西半干旱黄土地区流域森林植被水文效应及模拟[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张东;黄土半干旱区水土保持林生态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沈蕊;元江流域干热河谷典型灌草群落及土壤种子库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5 王小庆;干热河谷区滇榄仁繁殖更新策略及其生态适应性[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6 曹静娟;祁连山草地管理方式变化对土壤有机碳、氮库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7 顾汤华;墨西哥柏引种适应性及耐盐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王建国;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9 张思祖;黄土高原沟壑区经济林地土壤水分特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10 何亚龙;黄土高原退耕地土壤水分养分与碳密度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康宁,王斌瑞,张光灿;黄土集水造林地土壤热特性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 钟祥浩;干热河谷区生态系统退化及恢复与重建途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年03期

3 胡宝清,刘顺生,木士春,李旭;山区生态经济综合区划的新方法探讨──以湖南怀化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年04期

4 郭旭东,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李俊然;低山丘陵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以河北省遵化市为例[J];地理学报;2001年04期

5 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延安市羊圈沟流域为例[J];地理学报;1999年03期

6 唐亚,陈克明,谢嘉穗,孙辉;论固氮植物在山区农业持续发展中的应用[J];地理研究;1999年01期

7 王韵;邹冬生;李林;傅元志;颜芳燕;;湘西干旱山区典型种植模式生态经济效益评价[J];耕作与栽培;2005年05期

8 李香兰;田积莹;张成娥;;黄土高原不同林型对土壤物理性质影响的研究[J];林业科学;1992年02期

9 张信宝,杨忠,张建平;元谋干热河谷坡地岩土类型与植被恢复分区[J];林业科学;2003年04期

10 杨维西;试论我国北方地区人工植被的土壤干化问题[J];林业科学;1996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建军,崔宏安,王得祥,夏文辉,杨正礼;延安市张梁试区退耕地植被自然恢复与多样性变化[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2 杨传金;戴前石;;退耕地还林成果巩固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11年04期

3 俞言琳;;炊烟 在退耕地边袅袅升起[J];新疆林业;2012年04期

4 马长明,袁玉欣;国内外退耕地植被恢复研究现状[J];世界林业研究;2004年04期

5 罗晓波;退耕地营造松、杉应预防苗木立枯病[J];云南林业;2001年05期

6 秦新平;;退耕地窄林带大网格灌草复合型植被恢复措施研究[J];内蒙古水利;2014年02期

7 李英武;竺学伟;李永桂;;固原市退耕地甘肃鼢鼠发生现状及综合治理探析[J];北京林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8 段勋军;;退耕地柠条密度对青海东部旱区植物影响[J];青海农林科技;2009年01期

9 温绍龙,郎南军,曾觉民,袁春明,李贵祥,孟广涛,方向京,郑科;金沙江干热河谷退耕地植被恢复模式初探[J];云南林业科技;2002年01期

10 李英武;李永桂;张莉;张晓莉;;固原市退耕地甘肃鼢鼠发生特点调查分析[J];陕西林业科技;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通讯员 袁应泽 李伟;[N];陇东报;2014年

2 记者白贵云;[N];哈密报(汉);2009年

3 记者 温婕;[N];石家庄日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国芬;平陆县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效益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4年

中国知网广告投放

《第五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暨乌蒙山片区发展论坛论文集》2015年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生态经济林复合种植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91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1791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2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