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生态经济论文 >

我国高效生态经济发展趋向及对策建议

发布时间:2016-11-22 22:03

  本文关键词:我国高效生态经济发展趋向及对策建议,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管理论文发表 > 我国高效生态经济发展趋向及对策建议

我国高效生态经济发展趋向及对策建议

发布日期: 2012-12-10 发布:  

  2012年第6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2012年第6期

  [摘要]生态经济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演进过程。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我国生态经济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生态经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高效生态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需要明晰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趋向,需要进一步深化对高效生态经济的理论探索,需要不断创新高效生态经济对策。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高效生态经济;发展趋向;研究展望;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6-0034-03
  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进展,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已由最初的农业经济形态逐渐演变为工业经济形态、信息经济形态。当前,生态经济逐步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我国高效生态经济的实践探索与发展趋向
  对于我国的生态经济理论,学者们一般分为三个阶段:以维护生态平衡为核心的研究阶段(1980-1984)、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研究阶段(1984-1992)、以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研究阶段(1992年以来)。近年来,我国积极进行试点探索,不断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步伐,在湖北武汉城市圈和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批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等。2009年11月,国务院通过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黄河三角洲的开发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此,高效生态经济建设在国家层面掀开了崭新的一页,高效生态经济理论与实践加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着能耗高、污染大、产业结构层次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等问题,尤其是在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经济发展过分依赖于能源,当地政府或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过度开采、无序开采,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这种发展模式既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又不利于提高中国的整体竞争力。基于此,我国政府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将高效生态经济建设纳入国家经济发展宏观战略全局之中,为大力推动区域、县域经济高效生态化发展研究与实践提供了政策支持和理论奠基。
  (一)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既具有客观必要性,又具有现实可能性
  一方面,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只有部分资源转化为有用物品,其余则被浪费或是转化为有害物质,影响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无论是基于政府主导即通过行政手段进行污染控制,还是基于市场手段即控制企业排放废弃物,均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法制的不断健全和全体公民自律意识的不断提高,逐步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态化只是时间问题。
  (二)发展高效生态经济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并逐步得到全社会的支持
  如果说20世纪60年代初一些学者提出生态经济的概念,是旨在摆脱当时社会面临的困境,那么,时至今日它已经成为一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理论体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高新技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努力提高区域经济的总体竞争力,逐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得到人们的广泛共识。在现实生活中,避免生态环境恶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正逐渐成为人类的共识,政府的推广和实业家的力行,已成为现实社会朝着高效生态经济形态的方向发展的助推器。
  (三)高效生态经济的实践正在黄河三角洲区域如火如荼地展开
  黄河三角洲的开发与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发展模式不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以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为主线”,力争到2015年,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到2020年,率先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区。由此可见,“高效生态经济”已成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题。在国家战略的发展背景和政策支持下,2010年下半年,黄河三角洲首个低碳村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建。该项目以低碳、生态为主题,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在发电制冷制热、水环境、气环境、声环境、废弃物管理等多个系统实现了循环利用,标志着黄河三角洲定位“高效生态”的建设理念已渗透至诸多建设和发展领域,并取得明显的节能减排效果。
  二、我国高效生态经济的理论研究展望
  过去的三十多年,我国生态经济学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生态经济学的发展,不仅是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所以,中国的高效生态经济学研究应始终坚持以中国为本,以人为本,在吸收和借鉴西方生态经济理论的同时,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生态经济模式。
  (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含义可概括为三点:一是坚持发展这一主题,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建设,谋发展;二是坚持全面发展,即要着眼于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三是坚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即各方面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首先,发展经济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包括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其次,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因此,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只是经济的量的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更包括人民生活环境的改善、社会的全面进步等,是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生态文明内在的、本质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自觉性,用积极超前的辩证思维,准确地把握未来的发展大势,统筹兼顾增长与发展、局部与全局、平衡与不平衡、当前和长远、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关系。   (二)要坚持国际化和本土化
  一是国际化。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事业,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的生态经济学也是一门世界性的学科。因为各个国家的生态经济学研究所针对的生态与经济不协调问题和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在总体上是共同的和统一的,所以在客观上存在着世界性的统一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原则,它是各个国家生态经济学研究的综合与概括。因此,各个国家生态经济学的发展,也需要吸收其它国家研究生态经济学的经验互相启发和借鉴。这就决定了世界各国的生态经济学研究必须进行经常的、紧密的交流与合作。坚持国际化,既可以使中国的生态经济学更快地走向世界,也可以促进中国生态经济学研究的更快发展。二是本土化。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地域辽阔,自然资源和自然生态系统多种多样,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也具有恢复重建生态系统的经验。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正在进行着大规模的生态环境经济~-i,St,诸如进行西部大开发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础,大面积退出种植粮食的坡耕地,实行还林还草建设国民经济的生态屏障,以及建设生态经济省(市、县)和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畜牧业、生态渔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等,诸多方面生态经济问题的解决都必须立足于本国实际,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进行理论加工和理论创新。
  (三)要紧密结合高效生态经济建设的实践,扩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其一,要加强工业生态经济的研究。过去,我们在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等方面研究的较多,而在生态工业等方面研究的相对较少。因此,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工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其二,要加强微观层次的生态经济理论研究。过去,我们在宏观与中观层次的研究较多,而在微观层次的研究相对不足。企业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微观主体。因此,我们要加强企业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理论研究。其三,必须深入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中国,要加强高效生态经济建设,仍然面临着许多重大的困难和挑战。这其中既有理论方面的,又有实践方面的。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更离不开实践,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创新和发展。
  三、我国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对策建议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生态经济建设,政府、社会和全体公民必须步调一致,广大理论工作者和一线实际工作者必须紧密结合,切实投入到生态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去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提升理论研究和指导实践的能力与水平。
  (一)培养生态文明意识
  我国经济已保持三十多年的快速增长,但进一步发展受到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制约。生态保护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实现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需要提高公众意识和吸引公众参与。脱离了公众的广泛参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问题的解决就是一句空话。虽然我国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在逐步提高,初步形成了生态文明意识的教育体系,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教育和评价体系,不断加强生态科学知识的教育,完善普及制度及其机制,不断增强全体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
  (二)转变消费模式和消费理念,,提倡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购买和消费活动,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行为,是人们追求美好、洁净环境,既满足生活需要,又不浪费资源和不污染环境的消费模式。绿色消费是从满足生态需要出发,以有益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内涵,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统称。它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和物种的保护等,可以说涵盖生产行为、消费行为的方方面面。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构建中国的新伦理、新制度、新文化,使中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管理方式日趋生态化,是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的内在要求。
  (三)提升科技水平,发展生态科技
  努力提升科技水平才能为高效生态经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一方面,要针对我国科技不发达的现状,按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进行科学研发和技术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离不开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另一方面,要围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核心要求,抛弃技术成果应用的功利性,大力进行基础性科研,大力发展生态科技,即要实现科学技术发展的生态化,使现代科技更好地为我国高效生态经济建设服务。科技在不断演化,人类文明也在不断演化。一定的科技系统,指向一定的资源范围。传统工业文明科技指向了稀缺、污染、不可持续的资源范围,而生态工业文明科技则指向丰裕、清洁、可永续利用的资源范围。科学技术的灵魂在于以人为本,而不在于单纯地推动经济、追求GDP。为了对中华民族负责,为了对人类负责,为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人类科技必须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科技模式,大力发展生态文明的科技模式。
  (四)践行“包容性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中国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依然面临着巨大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包容性发展”要求使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等。实现包容性发展,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们应该朝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坚持发展经济,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增加社会财富,不断为全体人民逐步过上富裕生活创造物质基础。一方面,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世界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和战略格局下,“包容性发展”的提出无疑体现了世界均衡发展、共同发展的内涵。另一方面,就我国内部而言,沿海和内陆,东部和西部,也存在贫富差距、发展不均衡的实际问题。中国沿海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呈现出现代化的繁荣,但中西部和广大农村的不少地方仍然相当落后,还有1.5亿人口生活在联合国设定的贫困线之下。如果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势必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不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我们的国家。要坚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各地区在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深入践行包容性发展,从21世纪新时代特征和当代中国与当今世界发展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既要立足当前,更要着眼长远;既要立足本地,更要放眼全局;既要加快速度,更要注重质量和健康发展;既要突出本地的优势,实现各地区的错位发展,更要能取、能舍,有舍、有得,有所为、有所不为。
  社会发展不仅需要GDP增长和技术创新,而且也包容了制度优化和理念改进,同时还兼容了人口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其变迁过程具有很强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如果因单纯地追求GDP增长而忽视人口发展、制度优化、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更为重要的发展变量,将会迷失终极发展目的。因此,在包容性基础上改进增长模式和优化发展方式,将成为我们建构和谐社会和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总之,要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关键词:我国高效生态经济发展趋向及对策建议,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67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1867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0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