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生态经济论文 >

我国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关系和途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23 10:53
【摘要】:基于2000年和2009年的经济与环境统计数据,从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外部效应的内部化现状入手,利用能值分析方法建立耦合指数模型,并对除西藏和台湾省外的我国29个大陆省区的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62%的省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现状不理想,主要分布于沿海和长江沿岸地区及部分落后地区,包括发达程度较高的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福建等省份,也有发展程度稍低的辽宁、湖北、江西、河南、河北等省份,以及西部落后省份宁夏、甘肃;一般耦合的省区有陕西、吉林和贵州;中度耦合的地区包括广西、云南、内蒙古、湖南、黑龙江、四川、海南;耦合程度较好的有青海、新疆等人口密度偏低的地区。两个年份的结果对比分析表明,我国生态经济系统耦合程度总体上出现了好转,为加快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进一步耦合发展,需要努力探索并施行更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完善经济核算体系,实行合理的人口政策和优化产业结构。
[Abstract]:Based on th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statistics of 2000 and 2009, starting with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economic system and the internalization of external effects, the coupling index model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emergy analysis. The coupling status of eco-economic systems in 29 mainland provinces except Tibet and Taiwan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62% of the provinces and regions are not well coupled with each other. They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coastal, Yangtze River coastal areas and some backward areas, including Beijing, Tianjin, Shanghai, Guangdong, Jiangsu, Zhejiang, Fujian and other provinces with relatively high level of development, such as Beijing, Tianjin, Shanghai, Guangdong, Jiangsu, Zhejiang, Fujian, etc. There are also provinces with lower levels of development, such as Liaoning, Hubei, Jiangxi, Henan, Hebei and other provinces, as well as the backward provinces of Ningxia and Gansu in the west; generally coupled provinces and regions include Shaanxi, Jilin and Guizhou; and moderately coupled areas include Guangxi, Yunnan, and Inner Mongolia. Hunan, Heilongjiang, Sichuan, Hainan, the coupling degree of Qinghai, Xinjiang and other low population density areas.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of the two years shows that the coupling degree of the eco-economic system in China has generally improved. In order to accelerate the further coupling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eco-economic system, 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and implement a more reaso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We will improve the economic accounting system, implement a rational population policy and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作者单位】: 贵州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灾害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基金】: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2011BAC09B01) 贵州省科技厅项目(黔科合J字[2011]2343) 特色重点学科项目
【分类号】:F124;F205;F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榴艳;杨改河;冯永忠;;干旱区生态与经济系统耦合发展模式评判——以新疆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11期

2 叶启文;;生态经济系统中的生态经济规律[J];生态经济;1985年02期

3 ;新论快递[J];四川政报;2002年17期

4 乔家君;熊剑;;村域农田生态经济系统投入产出特征研究——以河南省巩义市吴沟村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6年01期

5 罗延发;苗文斌;徐松屹;;发展浙江特色的生态经济[J];浙江经济;2010年18期

6 肖劲松;王东升;;资源型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价值双向流失及评估[J];资源科学;2010年11期

7 尤飞,董锁成,王传胜;黄土高原贫困地区生态经济系统良性演化的条件和对策——以甘肃定西地区为例[J];资源科学;2003年06期

8 赵德芳;孙虎;延军平;;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生态经济系统评价[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9 李莉鸿;;建立和谐的生态经济系统[J];学术交流;2007年04期

10 蔡绍洪;冯静;李莉;;以循环产业集群实现和谐生态经济[J];环境保护;2007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玉升;徐建新;陈卫宾;李彦彬;张群波;;雨水集蓄利用区生态经济系统的优化规划[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赵倩;李佳;;浅析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3 贺澎;宿庚;刘红;;循环经济与绿色GDP[A];2005年发展循环经济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卞丽丽;周敏;吴全雷;张伯权;;基于能值的资源型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分析和可持续发展研究[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乔丽;张可明;;产业集群与城市物流发展耦合机理分析[A];中国铁道学会物资管理委员会物资管理与营销暨物资流通系统理论学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录仓;赵雪雁;;内陆河流域城镇发展的历史过程与机制——以黑河流域为例[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刘洁;;生态足迹方法在城市尺度应用研究的探讨[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8 汤洁;孟民;梁俊卿;李昭阳;王晨野;;生态经济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与发展模式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9 严茂超;H T Odum;;西藏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10 蒋才芳;王兆峰;;湘西地区开发与湖南西部生态经济建设探析[A];湖南省经济学学会年会暨科学发展观与湖南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农工党中央科技委员会主任 王如松;城市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与建设指标[N];唐山劳动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裴兴斌;生态环境凸显磁力[N];宝鸡日报;2009年

3 记者 秦峰;彬县循环经济试点规划项目通过专家评审[N];陕西日报;2009年

4 记者张坤;抓住历史机遇 发展城市经济[N];中国旅游报;2002年

5 孙家驹;推进广义生态经济发展[N];江西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孔德芳;为中小城市发展把脉[N];科技日报;2002年

7 陈恒博;生态住宅给我们带来什么[N];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

8 席博平;彬县发展循环经济引领传统经济升级换代[N];咸阳日报;2009年

9 中共周口市委党校 高鹏;县域生态工业园区模式选择与制度创新[N];周口日报;2010年

10 麻智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工业园构建与发展研究[N];江西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嘉良;海岸带渔业生态经济系统的随机梯度和规则集成评价预测[D];天津大学;2010年

2 张青峰;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分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3 刘朝瑞;县域生态经济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4 李春花;水资源约束下资源型城市生态工业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5 江涛;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6 姚星期;基于物质流核算的浙江省循环经济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7 盖凯程;西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8 茶娜;基于循环经济思维的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工业化成长模式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7年

9 秦云鹏;青岛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0 景杰;区域生态认证机制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衣婧;甘肃农村沼气工程建设与生态经济系统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李恒;安徽省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饶斌;甘肃省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的空间差异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王伟平;基于能值分析的榆林市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江涛;长江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6 刘洁;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综合评价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7 马寅;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与模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8 杨晓娟;基于能值理论的内蒙古鄂托克旗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9 郝翠晔;区域生态经济技术与效益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5年

10 冯茹;资源利用方式与社区生计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391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21391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9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