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生态经济论文 >

江西省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态势分析

发布时间:2018-12-21 21:12
【摘要】: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相关衍生模型,分析了江西省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态势,以期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研究表明,1980年以来江西省人口由3 270.2万人增长为4 339.1万人,同期生态人口容量却由2 162.63万人降低为1 512.94万人,因此生态超载人口由1 107.57万人增长为2 826.19万人,生态超载率由33.87%提高到65.13%,人口生态超载情况日益严重;人均生态足迹呈缓慢的波动式上升态势,由1.439 0 hm2增长到1.950 9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却逐渐降低,由0.951 7 hm2降低为0.680 2 hm2,资源环境压力指数由1.26增大为2.05,生态安全等级由"稍不安全"降低为"很不安全"等级;生态经济耦合指数由0.51降低到0.43,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Abstract]:Based on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theory and its related derivation mode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unning situ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conomic system in Jiangxi Province,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population of Jiangxi Province has increased from 32.702 million to 43.391 million since 1980, but the ecological population capacity has decreased from 21.6263 million to 15.1294 million in the same period. Therefore, the population of ecological overload increased from 11.0757 million to 28.2619 million, and the rate of ecological overload increased from 33.87% to 65.13%. The per capita ecological footprint increased slowly, increasing from 1.439 hm2 to 1.950 9 hm2, but gradually decreased from 0.951 7 hm2 to 0.680 2 hm2,. The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pressure index increased from 1.26 to 2.05, and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level decreased from "slightly unsafe" to "very unsafe". The eco-economic coupling index is reduced from 0.51 to 0.43,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facing severe challenges.
【作者单位】: 陕西理工学院;南昌市第三中学;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环境科学与旅游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937055,39670586) 陕西理工学院基金项目(SLGQD0618)
【分类号】:X19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赵先贵,肖玲,兰叶霞,王书转,马彩虹;陕西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动态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5年04期

2 赵先贵;肖玲;马彩虹;韦良焕;高利峰;;基于生态足迹的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广军;王青;顾晓薇;刘建兴;丁一;;调整的生态足迹方法在辽宁省的应用研究[J];冰川冻土;2006年02期

2 姜海凤;张金屯;;云南省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评价[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3 张青峰;吴发启;田冬;卫三平;李华;;陕西省2003年生态足迹计算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年01期

4 马彩虹;赵先贵;兰叶霞;杨丽惠;;基于生态足迹的县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宁夏西吉县为例[J];干旱区研究;2006年02期

5 赵先贵;韦良焕;马彩虹;王婧;;西安市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的动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01期

6 杜金辉;李峻;张德志;慕金波;;青岛市可持续性定量测度动态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冯奇;吴胜军;蔡述明;;黄石市土地生态承载力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翁伯琦;王义祥;黄毅斌;应朝阳;黄勤楼;;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山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以福建南平为例[J];山地学报;2006年03期

9 张青峰;吴发启;李华;王巍;田冬;;陕西省子洲县生态足迹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7年02期

10 金钟范;;韩国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政策[J];生态经济;2006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吴隆杰;基于渔业生态足迹指数的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测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2 斯蔼;生态经济学模型支持下的松嫩平原可持续发展量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王书玉;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县域生态经济系统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4 寇晓东;基于WSR方法论的城市发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5 吴文恒;基于消费水平的中国人口对资源环境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6 牛彦军;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7 雷敏;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金利;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广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2 兰叶霞;基于生态足迹的江西省生态安全时空动态定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马彩虹;自然—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胡和兵;生态敏感型地区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建正;生态足迹分析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D];浙江大学;2007年

6 陈力洁;制造企业循环经济绩效评价[D];天津理工大学;2006年

7 杨宏;流域水电梯级开发累积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8 牛高华;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耕地非农化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9 辛凤云;基于AE的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辅助决策信息系统开发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10 刘厚仙;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江西省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东景,徐中民,程国栋,张志强;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足迹[J];冰川冻土;2001年02期

2 蒋莉,陈治谏,沈兴菊,郭娜;生态足迹影响因子的定量分析——以中国各省(区市)1999年生态足迹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2期

3 李利锋,郑度;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3期

4 熊德国,鲜学福,姜永东;生态足迹理论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及改进[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6期

5 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5期

6 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陈东景;中国西部12省(区市)的生态足迹[J];地理学报;2001年05期

7 徐中民,程国栋,邱国玉;可持续性评价的ImPACTS等式[J];地理学报;2005年02期

8 张志强,孙成权,程国栋,牛文元;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与趋向[J];地球科学进展;1999年06期

9 陈东景,徐中民;生态足迹理论在我国干旱区的应用与探讨——以新疆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1年04期

10 赵秀勇,缪旭波,孙勤芳,钱汪洋;生态足迹分析法在生态持续发展定量研究中的应用——以南京市1998年的生态足迹计算为例[J];农村生态环境;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东景,徐中民,程国栋,张志强;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足迹[J];冰川冻土;2001年02期

2 陈东景,徐中民;生态足迹理论在我国干旱区的应用与探讨——以新疆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1年04期

3 易光斌,董瑞斌;生态足迹理论及其应用[J];江西科学;2003年03期

4 熊德国,鲜学福,姜永东;生态足迹理论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及改进[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6期

5 黄青,任志远;论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年02期

6 戴明忠,盛学良;江阴市近5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5期

7 杜斌,张坤民,温宗国,宋国君;城市生态足迹计算方法的设计与案例[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9期

8 尹璇,倪晋仁,毛小苓;生态足迹研究述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年05期

9 岳强,陆钟武,段会朱;生态足迹指标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中的应用[J];环境保护;2004年11期

10 李宏祥,林卫青;生态足迹方法在中国应用的案例初探[J];四川环境;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赖力;黄贤金;;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的生态足迹评价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赵海晓;崔伟;;山西省生态足迹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刘洁;;生态足迹方法在城市尺度应用研究的探讨[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4 刘明华;;生态理论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应用途径[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5 刘欣;;济南市2000年生态足迹研究[A];济南市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范晓秋;姜翠玲;陈星;章亦兵;张伟新;裴海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利用评价模型——水资源生态足迹研究[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7 鲁丰先;秦耀辰;徐两省;孟华;;旅游生态足迹初探——以嵩山景区“五一”黄金周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窦蕾;李平;;生态足迹模型在旅游科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与科技应用专辑[C];2006年

9 刘新平;;土地资源利用对绿洲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以新疆典型地区为例[A];土地利用的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2007中国科协年会8.3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10 葛大兵;吕志贤;邹冬生;;县域生态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动态过程的量化分析——以望城县为例[A];中国生态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荟萃[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熊德国;系统科学理论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2 郑小晴;建设项目可持续性及其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3 石永林;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建设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4 陈成忠;生态足迹模型的多尺度分析及其预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璋;中国1978-2020年自然地域系统压力分析及预测[D];复旦大学;2008年

6 王晋良;基于生态足迹的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学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安全与生态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郑军南;生态足迹理论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6年

3 张传华;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4 程伟;我国生态城市构建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宏;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四川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6 葛飞秀;新疆土地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经济问题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6年

7 陈建;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农村水土资源利用评价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8 李鸿;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的综合评价与系统模拟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9 王建正;生态足迹分析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D];浙江大学;2007年

10 洪辉;基于生态足迹法的西安市水资源生态足迹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894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23894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1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