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生态经济论文 >

南方红壤丘陵区林业非点源污染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2-16 20:33

  本文关键词:红壤丘陵区县域农林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健康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年

南方红壤丘陵区林业非点源污染特征研究

常明庆  

【摘要】:南方红壤丘陵区是我国人口密集分布区及经济高速发展的核心地带,同时又是垦殖指数、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区域,研究红壤丘陵区林业非点源污染特征对于该区域水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径流小区法研究了湖南省慈利县女儿寨小流域退耕还林工程中形成的枫樟混交林(X1)、柑桔人工林(X2)两种典型植被类型的非点源污染状况,并以自然演替(X3)和坡耕地(X4)为对照。在小流域设置了源头水(RSW)、山洞出水口(CWO)、二级出水口上(WO1)、二级出水口下(W02)、总出水口(TWO)5个监测断面来研究河流水的化学特征,并对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此外还对大气降水的特征和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小流域2009年降雨量和降雨次数分别为1061.1 mm和89次,研究时段内以平均降雨强度Iave5 mm/h和13010 mm/h的降雨为主,其降雨次数分别占全年的92.13%和85.39%;降雨类型以大雨和暴雨为主,其降雨量分别占年降雨总量的33.54%和22.69%;大气降水水质的化学性质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pH值呈“八”型变化,氨氮、总氮、总磷和硝酸盐氮的含量差别较大,最大相差倍数为26.5倍。 不同植被类型地表径流主要集中在4-7月,年平均径流变化趋势为X4X2X1X3;不同植被类型林地径流系数的关系为X4X2X1X3,表明自然演替和混交林控制径流流失的效果较好,而人工林效果较差。地表径流水中pH值呈“八”型变化,总氮、氨氮、硝酸盐氮的变化规律为X1X3X2X4,总磷的变化趋势为X1X2X3X4,泥沙含量的关系为X4X2X3X1,表明植被覆盖可以保持水土,混交林保持水土的能力大于人工林。地表径流水pH值受雨水水质的影响较大,有森林植被覆盖的径流小区地表径流水中总氮含量与雨水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以上。雨水和地表径流水中总氮含量和平均降雨强度显著相关,植被覆盖类型好的径流场总氮或总磷等营养元素含量与平均降雨强度之间的相关性较好。林业生产活动会加大水土和营养元素的流失,尤其是加大泥沙含量的流失,这表明林业非点源污染的存在。 在河流水的5个监测断面中总氮和总磷的标准偏差均较大,总氮含量变化规律为RSWTWOCWOW02WOl,说明受到了林业非点源污染的影响;而总磷对源头水的污染较轻。总氮和总磷、硝酸盐氮、高锰酸盐指数之间相关性极显著(P0.01),表明河流水总氮的变化受到硝酸盐氮含量的影响。运用综合指数法、模糊数学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以总氮、总磷、高锰酸盐指数、氨氮作为评价指标,对各个监测断面的水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山洞出水和二级出水口上的水质属于清洁水平,总出水口和二级出水口下水质属于尚清洁水平,源头水水质属于轻度污染水平。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X5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之杰;路竟华;方皓;张义安;;非点源污染的类型、特征、来源及控制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05期

2 张鑫;史奕;赵天宏;王美玉;张巍巍;;我国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现状及控制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0期

3 刘世海,余新晓,于志民;北京密云水库集水区板栗林水化学元素性质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4 张洪江,,王礼先;坡面林地土壤流失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5 冯秀兰,张洪江,王礼先;密云水库上游水源保护林水土保持效益的定量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8年06期

6 王和意,刘敏,刘巧梅,侯立军;城市降雨径流非点源污染分析与研究进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6期

7 许书军,魏世强,谢德体;非点源污染影响因素及区域差异[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4期

8 阎伍玫;巢湖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表径流污染特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8年03期

9 曹丽萍,王晓燕,广新菊;非点源污染控制管理政策及其研究进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1期

10 杨爱玲,朱颜明;城市地表饮用水源保护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2000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肖洋;北京山区森林植被对非点源污染的生态调控机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2 宋吉红;重庆缙云山森林水文生态功能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郭艳娜;缙云山森林生态系统中地表和地下径流水质的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2 周利;农业非点源污染迁移转化机理及规律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3 黄志刚;南方红壤丘陵区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水分与水土流失特征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4 赵慧娟;密云水库土门西沟小流域非点源污染监测与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5 杨育红;吉林省地表水非点源氨氮污染负荷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星明;;中国农业非点源污染[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2 孙世群;徐晓毅;叶诗瑛;倪小东;;湖泊富营养化程度评价的改进灰色局势法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3 孙道林;汪家权;;北方某市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与污染分析[J];安徽地质;2008年01期

4 窦培谦,王晓燕,秦福来,王丽华;农业非点源氮磷流失规律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5年04期

5 奚磊;侯明明;张胜伟;;水环境中磷的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0期

6 王媛媛;;发展循环经济——环巢湖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9期

7 王卫平;朱凤香;王钫;薛智勇;吴传珍;方敏瑜;;不同施肥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土壤氮磷运移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23期

8 刘之杰;路竟华;方皓;张义安;;非点源污染的类型、特征、来源及控制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05期

9 王桂苓;马友华;石润圭;黄文星;孙兴旺;吴春蕾;;安徽省农业环境现状与农田养分流失研究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07期

10 王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研究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盛敏勇;周俊;;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研究现状及其控制对策[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肖梦华;俞双恩;丁继辉;;控制排水条件下稻田水氮磷流失环境效应的研究[A];土肥水资源高效利用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董云仙;徐长城;马杏;张军莉;谭志卫;;饮用水水源地水污染防治体系的建立——以贵州省盘县白河沟水库流域为例[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4 韩秋萍;许振成;张修玉;胡习邦;;浅析我国水环境管理体制问题以及对策建议[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5 沈涛;党安荣;;基于GIS的北京山区非点源污染风险性研究[A];中国测绘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会成立5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9年

6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Protection Measures for Urban Drinking Water Source Areas of China[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7 宋维峰;王克勤;;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研究现状与对策[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8 陶建平;王永健;李宗峰;张炜银;臧润国;;岷江上游大沟流域不同恢复阶段植被枯落物的水源涵养效应[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9 姜馨;吴健平;石纯;;基于RS和GIS的农业土地利用污染分析[A];中国地理信息系统协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暨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10 韩永刚;杨玉盛;;森林水文效应的研究进展[A];福建省水土保持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旭升;中国水资源配置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2 赵锦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3 李鸣;鄱阳湖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及环境容量估算[D];南昌大学;2010年

4 方江平;西藏原始林芝云杉林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5 柏方敏;洞庭湖区不同防护林的生态功能及生态影响评价[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6 文仕知;桤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过程[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7 刘素青;森林生态系统经营决策与自适应模型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8 邓湘雯;不同年龄阶段会同杉木林水文学过程定位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9 王金叶;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生态系统水分传输过程与机理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10 吴敏;广州市青山绿地—城市林带林区生态功能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安;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土壤侵蚀规律与坡面侵蚀经验模型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华玲;丹江口库区代表性水源地农村水污染控制措施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贾海啸;湖北省径流小区观测数据的整合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苏伟;油菜轻简化生产中几项养分管理关键技术的初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李承力;丹江口库区作物轮作系统生产力和养分流失特征及麦套稻施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刘香江;重金属铜和镉(Cu和Cd)及乙酰甲胺磷对矛尾复虾虎鱼毒性效应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马浩;基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三峡库区防护林类型空间优化配置[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曾繁富;丹江口库区蒿坪河小流域非点源污染特征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张杰;湘北桤木人工林水源涵养功能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10 张赟齐;亚热带城乡森林水文化学特点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萍萍,闫艳春;微生物农药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2 易志刚;;农业面源污染及其防治策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4期

3 代晋国,王淑莹,李利生,李勇智,武佃卫,杨忠山,彭永臻;基于GIS的非点源污染的研究及应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3年06期

4 何毓蓉,张保华,黄成敏,周红艺,程根伟;贡嘎山东坡林地土壤的诊断特性与系统分类[J];冰川冻土;2004年01期

5 王书功,康尔泗,李新;分布式水文模型的进展及展望[J];冰川冻土;2004年01期

6 陈文英,毛致伟,沈万斌,孙述海;农业非点源污染环境影响及防治[J];北方环境;2005年02期

7 李海雯;陈振楼;王军;史贵涛;;基于GIS的水环境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3期

8 郭焕成,宋金平;北京市山区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经济发展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9 董世仁 ,郭景唐 ,满荣洲;华北油松人工林的透流、干流和树冠截留[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7年01期

10 杨海军,孙立达,余新晓;晋西黄土区水土保持林水量平衡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东海;红壤小流域水土流失规律及防治措施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2 李裕元;坡地土壤磷素与水分迁移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3 阮晓红;非点源污染负荷的水环境影响及其定量化方法研究[D];河海大学;2002年

4 刘益军;三峡库区坡地森林理水调洪功能研究与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03年

5 党宏忠;祁连山水源涵养林水文特征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6 武淑霞;我国农村畜禽养殖业氮磷排放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年

7 贾宁凤;基于AnnAGNPS模型的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定量评价[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8 时忠杰;六盘山香水河小流域森林植被的坡面生态水文影响[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6年

9 王云琦;三峡库区森林理水调洪机理及空间配置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10 程云;缙云山森林涵养水源机制及其生态功能价值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晓峰;北京市密云水库上游石匣小流域非点源污染特征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玲杰;农业非点源污染年负荷量估算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3 金国华;农业非点源污染环境影响评价及防治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忠武,曾光明,张华,杨斌,焦胜;GIS支持下的红壤丘陵区脆弱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以长沙市为例[J];生态环境;2004年03期

2 黄毅斌,应朝阳,郑仲登,陈恩,翁伯奇;红壤丘陵区生态果园建设的模式、技术与效应[J];福建农业学报;2000年S1期

3 陈桂秋,黄道友,苏以荣,谢小立,吴金水;红壤丘陵区土地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5年02期

4 刘兰芳;;红壤丘陵区生态退化的原因及生态恢复对策——以湖南省衡阳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2期

5 王库;史学正;于东升;田庆久;;红壤丘陵区LAI与土壤侵蚀分布特征的关系[J];生态环境;2006年05期

6 陈长青;何园球;卞新民;;红壤丘陵区县域农林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健康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1期

7 徐立;刘少博;刘云国;吴际友;努扎艾提·艾比布;宋华晓;陈贝贝;;湘中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长沙市为例[J];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08期

8 方勇;李忠武;曾光明;张硕辅;张棋;阳小聪;袁清水;;红壤丘陵区典型流域地表水水环境特征研究——以浏阳河流域为例[J];中国环境监测;2007年04期

9 曹学章,张更生;红壤丘陵脆弱生态环境的形成与整治对策[J];农村生态环境;1995年04期

10 杨维;刘云国;曾光明;周建飞;;定量遥感支持下的红壤丘陵区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以长沙市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昭艳;左长清;曹文洪;秦伟;张利超;张京凤;;南方红壤丘陵区植被恢复的生态途径与对策[A];第二届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彭廷柏;陈惠萍;林泽建;段华平;;南方红壤丘陵区入世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学任务[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3 彭廷柏;黄道友;陈惠萍;陈焱国;;红壤丘陵区水土协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简报[A];生态学的新纪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2000年

4 张信宝;王正秋;王丽槐;张玉华;;红壤丘陵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历程和经验[A];中国水土保持探索与实践——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应朝阳;黄毅斌;翁伯奇;郑仲登;;红壤丘陵区种植圆叶决明的水土保持与土壤改良效果研究[A];中国草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吴柏林;张德明;洪游游;陈双林;吴明;曹永慧;;红壤丘陵区竹类植物应用与促成技术研究[A];衢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选编(2001-2004)[C];2005年

7 程先富;;环境因子对红壤丘陵区土壤有机质的影响[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汪权方;李家永;;中国红壤丘陵区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NDVI指数季节性变化特征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李正民;舒惠玲;;红壤丘陵区应大力开展对热带牧草的研究[A];中国草地科学进展:第四届第二次年会暨学术讨论会文集[C];1996年

10 李智广;罗志东;任洪玉;;基于GIS的我国水蚀区侵蚀危险度抽样调查[A];水土保持发展战略——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及水土保持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宦建新 通讯员 李幼飞;[N];科技日报;2001年

2 记者 宋茜;[N];江西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信吉虹 杨勤 刘彦海 张佳丽(见习)采写;[N];中国水利报;2008年

4 林菲;[N];中国畜牧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叶晓楠;[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6 本报记者 林菲;[N];农民日报;2004年

7 王孝忠;[N];中国企业报;2004年

8 记者 文东;[N];江西日报;2000年

9 本报记者 张佳丽;[N];中国水利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游雪晴;[N];科技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军光;集中水流内典型红壤分离机制及团聚体剥蚀特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2 牛德奎;华南红壤丘陵区崩岗发育的环境背景与侵蚀机理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9年

3 蒋端生;红壤丘陵区耕地肥力质量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4 郭忠录;等高绿篱—坡地农业复合系统氮素循环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5 丁军;红壤丘陵区人工林地生态学特征及其水土保持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6 文石林;红壤丘陵区耐酸牧草筛选与铝毒控制技术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2年

7 李灵;南方红壤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的土壤生态效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8 崔键;典型红壤农田区大气氮沉降通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和平;湘中红壤丘陵区水土保持措施配置及其效益评估[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冰可;红壤穿透阻力的影响因素与预测模型[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3 常明庆;南方红壤丘陵区林业非点源污染特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4 蔡泽江;长期施肥下红壤酸化特征及影响因素[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5 王伟;红壤丘陵区县域水田种植制度空间布局优化——以江西奉新县为例[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6 张靖宇;红壤丘陵区不同类型梯田水土保持效益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1年

7 华忠光;红壤团聚体力稳性特征及其对土壤溅蚀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

8 罗敏;鄂南红壤穿透阻力对玉米生长及水分关系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9 袁敏;湘南红壤丘陵区不同生态种植模式下土壤磷钾流失特征[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10 张雪;红壤丘陵区坡地侵蚀过程对土壤有机碳物理运移的影响规律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红壤丘陵区县域农林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健康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32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2432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6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