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生态经济论文 >

基于生态足迹的县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宁夏西吉县为例

发布时间:2019-04-22 21:10
【摘要】:生态足迹是基于生物生产面积测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物物理方法。利用该方法对宁夏西吉县1978-2003年的生态足迹变化动态进行了分析。该县人均生态足迹由1978年的0.190 5 hm2逐年增加至2003年的0.442 5 hm2,而同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0.304 4 hm2逐年减少到0.204 7 hm2,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呈反方向发展趋势。西吉县1978年的生态盈余为0.113 9 hm2,1986年以后开始出现生态赤字,2003年人均生态足迹增至0.237 8 hm2。说明西吉县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逐年增加,目前已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范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处于不安全状态。
[Abstract]:Ecological footprint is a biophysical method to measure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biological production area. This method is used to analyze the variation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Xiji County of Ningxia from 1978 to 2003. The per capita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the county increased from 0.190 5 hm2 in 1978 to 0.442 5 hm2, in 2003, while the per capita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decreased from 0.304 4 hm2 to 0.204 7 hm2, in the same period.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bearing capacity are developing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Xiji County's ecological surplus in 1978 was 0.113 9 hm2, after 1986, and its per capita ecological footprint increased to 0.237 8 hm2. in 2003. It shows that the utiliz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by the population of Xiji County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which is now beyond the scope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natural ecosystem,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is intensified, and the existing development mode is unsustainable. The ecosystem is in a state of insecurity.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宁夏西吉县农牧局草原站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937055,39670586)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1SM27)
【分类号】: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王书华,张义丰,毛汉英;城郊县域生态经济协调状态与发展能力分析——以河北新乐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4年01期

2 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5期

3 岳东霞,李自珍,惠苍;甘肃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发展趋势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4年03期

4 张志强,孙成权,程国栋,牛文元;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与趋向[J];地球科学进展;1999年06期

5 蒋德明,李晓兰,刘志民;科尔沁沙地生态足迹分析——以内蒙古翁牛特旗为例[J];干旱区研究;2004年03期

6 蔺海明,颉鹏;甘肃省河西绿洲农业区生态足迹动态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4年05期

7 赵先贵,肖玲,兰叶霞,王书转,马彩虹;陕西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动态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关劲峤;;江西省动态生态足迹研究(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3期

2 郑德本;赵冠伟;;广州市花都区土地消费性功能供需差异研究(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10期

3 房德良;;非均衡发展与政府关注——关于中国发展战略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朱道才;陆为群;;县域经济发展研究述略[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5 程春旺;沙润;周年兴;;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旅游地生态环境监测指标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6 程中玲;徐刚;孔圆圆;刘成;杨娟;;人地关系与区域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5期

7 李彦玲;李延华;;农村环境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良性循环机制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0期

8 刘欣;葛京凤;梁彦庆;;山区县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1期

9 刘勇;陶建华;;2003年天津市生态足迹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7期

10 刘溢海;;中国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开亚;胡淑恒;孙世群;;巢湖流域的生态足迹分析[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张小平;邵剑文;洪长荪;汪红兵;聂刘旺;;黄山市2003年生态足迹分析[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黄飞飞;王宇峰;常茂生;;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内黄县生态城市构建研究[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陶聪;吴承照;石鼎;;生态环境预警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动态的评述[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5 何满潮;崔亚莉;吕晓俭;姚磊华;;城市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采模型研究—以北京市区为例[A];全国控制地面沉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刘洁;;生态足迹方法在城市尺度应用研究的探讨[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7 刘苏;吴迪;叶慧海;魏显威;石冰;赵琴;;常德地区生态足迹和可持续发展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8 许月卿;;基于生态足迹的京津冀都市圈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A];200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刘庆;陈利根;何长元;;基于生态足迹法的长株潭城市群土地生态安全研究[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刘欣;;济南市2000年生态足迹研究[A];济南市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2 彭保发;区域LUCC的景观生态效应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3 晏淼;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政策选择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4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士锋;西北民族地区不同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的时空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6 李文超;高技术产业生态转型的动力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7 张智全;庆阳市生态承载力与生态环境评价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8 胡灿伟;“中部崛起”背景下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9 王兵;黄土丘陵区流域生态恢复环境响应及其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1年

10 王锋;环太湖生态农业旅游圈综合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合义;三峡库区森林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分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三保;吉林省县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 白宏博;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性思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静;杭州市生态足迹动态分析与预测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芦杰;基于生态足迹的黑龙江省城乡教育一体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卞晓庆;合肥市景观格局数量分析与生态安全评价[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7 赵晶晶;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安全研究—以浙江省义乌市为例[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8 杨天姿;基于能值生态足迹的山东省沿海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李成英;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西宁市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10 刘琴;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路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中民;情景基础的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理论及应用[J];冰川冻土;1999年02期

2 陈东景,徐中民,程国栋,张志强;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足迹[J];冰川冻土;2001年02期

3 王长征,刘毅;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1期

4 秦耀辰,陈世敏,王喜,卢向前,李志刚;区域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其实践意义[J];地理科学进展;1997年01期

5 王桥,毛锋;运用系统动态学方法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一些探讨[J];地理科学;1998年06期

6 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5期

7 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陈东景;中国西部12省(区市)的生态足迹[J];地理学报;2001年05期

8 黄秉维;论地球系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基础(Ⅰ)[J];地理学报;1996年04期

9 岳东霞,李自珍,惠苍;甘肃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发展趋势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4年03期

10 徐中民,程国栋,王根绪;生态环境损失价值计算初步研究——以张掖地区为例[J];地球科学进展;1999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伟;韦苇;;动态生态足迹的测度与分析——陕西省可持续发展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年04期

2 刘富刚;;基于生态足迹的鲁西北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德州市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8年04期

3 于法展;李保杰;张艳梅;;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连云港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5期

4 谢欣;吴华超;;重庆直辖十年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生态足迹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年05期

5 张颖;张畅;;基于生态足迹的湖南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05期

6 徐瑶;;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四川省可持续发展动态分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7 唐东旗;;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贵州省2003年可持续发展状况分析[J];甘肃农业;2006年08期

8 梁伟;毛小军;杨士娟;孙华;田志美;;浙江省2004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年04期

9 汪友明;;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池州市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估[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年04期

10 谌伟;李小平;孙从军;吴玉剑;程曦;;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2005年上海市可持续发展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谌伟¨,;李小平;孙从军;程曦;蔡婧;;2004年上海市生态足迹分析[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安和平;邹波;王君莉;赵栋昌;;基于生态足迹的贵州省可持续发展动态分析[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3 孟丽静;;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分析——以承德兴隆县为例[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4 辛宇;;陕西省2005年生态足迹分析[A];2007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陕西论文集[C];2007年

5 袁林;;新疆霍城县1995-2005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逯宇铎;孙左猛;;辽宁省生态足迹测定与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7 李定邦;金艳;;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家庭资源消费可持续性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5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崔元锋;陆金铸;;湖北土地生态承载力研究[A];生态文明中的土地问题研究[C];2008年

9 邓雄;;潮州市生态足迹分析[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3)[C];2007年

10 黎明;李百战;;近年来重庆市生态足迹的变化与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方仲友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车险部);人保进入可持续发展轨道[N];中国保险报;2003年

2 北京团结湖中学 郑苏艳;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N];中国环境报;2001年

3 本报记者 王,

本文编号:24631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24631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0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