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生态经济论文 >

经济增长、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基于浙江省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9-11-02 13:30
【摘要】:经济增长与生态足迹之间的演化关系是分析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应用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浙江省1990—2006年的生态足迹并应用Ulanowicz的生态经济发展能力公式进行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得到三个主要结论:①浙江省1990—2006年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不断增加,生态赤字逐年扩大。②万元GDP的生态足迹逐年下降,生态经济发展能力逐步有所增强。③代表生态经济系统稳定性的多样性指数不断下降,"浙江模式"潜伏着重大的不可持续性信息。本文认为,目前浙江等东部地区经济下滑的情况比较显著,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明显挑战。资源、环境、生态问题成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约束,而生态问题背后又是企业组织规模、产业结构、发展模式等原因。宏观调控表面看是经济问题,实质是资源环境约束的结果。这些问题相互联系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它们的认识与解决程度可能从根本上影响着区域乃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图文】:

数据图,生态足迹,浙江省


江统计年鉴》历年 GDP 数据和上文得到的浙江省历年生态足迹数据, 本文计算了 1990—万元 GDP 生态足迹。从图 2 可以看出, 浙江省万元 GDP 的生态足迹在逐年下降, 1995 年之 GDP 的生态足迹下降幅度显著, 此后小幅下降。根据徐中民、刘宇辉等学者计算的 1999 年和 2001 年全国万元 GDP 的生态足迹数据, 通发现浙江省万元 GDP 的生态足迹是我国平均水平的 60%左右( 见表 1)。由此可见, 浙江省P 的生态足迹相对全国来说是比较低的, 万元 GDP 的生态足迹逐年下降的原因可初步归结利用效率的提高和技术要素在经济生产过程中的更多运用( 刘宇辉, 彭希哲, 2004), 从而减源的消耗, 使浙江省的区域生态安全担忧出现了某种有利于向可持续发展转化的信号。但生的显著增长则表明了浙江省区域生态赤字呈现扩大之势。(gha/万元)

指数图,多样性指数,生态足迹,浙江省


图 3 1990—2006 年浙江省生态足迹的多样性指数与发展能力指数5. 浙江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分析可持续发展能力与人均生态赤字、万元 GDP 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三个指标密切相关。人均赤字越大, 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弱; 万元 GDP 生态足迹降低, 有助于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多样数下降, 则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图 4 显示了影响浙江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三个指标的动态演化。由图 4 发现, 浙江省可持续发展的“三驾马车”中仅有 1 驾( 万元 GDP 生态足迹下降) 已经启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陈惠雄;要素使用权交易的效率模式与积极工资政策效应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12期

2 聂辉华;企业:一种人力资本使用权交易的粘性组织[J];经济研究;2003年08期

3 刘宇辉,彭希哲;中国历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可持续性评估[J];生态学报;2004年10期

4 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陈东景;中国1999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能力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02期

5 王书华,毛汉英,王忠静;生态足迹研究的国内外近期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2年06期

6 章鸣,叶艳妹;杭州市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4年04期

7 陈惠雄;吴丽民;;基于苦乐源调查的浙江省城乡居民生活状况比较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宫松;冯敏玉;袁爱清;赖发英;肖小红;;江西省近五年的生态足迹变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5期

2 程春旺;沙润;周年兴;;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旅游地生态环境监测指标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3 叶长盛;刘平辉;陈荣清;;江西省近5年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7期

4 刘欣;葛京凤;梁彦庆;;山区县域生态承载力与生态安全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1期

5 焦士兴;王安周;;河南省2003年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顾晓薇,李广军,王青,刘建兴,丁一,刘敬智;高等教育的生态效率——大学校园生态足迹[J];冰川冻土;2005年03期

7 徐中民,程国栋;中国人口和富裕对环境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5年05期

8 张燕;吴玉鸣;;西南岩溶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分析——以广西为例[J];冰川冻土;2006年02期

9 李广军;王青;顾晓薇;刘建兴;丁一;;调整的生态足迹方法在辽宁省的应用研究[J];冰川冻土;2006年02期

10 李瑞霞;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鹤壁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测度[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陆钟武;;以控制资源消耗量为突破口 做好“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2 刘洁;;生态足迹方法在城市尺度应用研究的探讨[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3 刘苏;吴迪;叶慧海;魏显威;石冰;赵琴;;常德地区生态足迹和可持续发展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4 蒋莉;沈兴菊;于兴丽;;成分法进行小区域生态足迹研究评价[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5 崔世华;陈幼林;杨扬;;城市交通活动对自然影响的测度研究[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上册)[C];2005年

6 许月卿;;基于生态足迹的京津冀都市圈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A];200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赖力;黄贤金;;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的生态足迹评价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张志祥;吴峰;邓南圣;;湖北省化石燃料物质流分析及国际比较[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陈惠雄;;主义与问题:新自由主义辨析——兼论“主体-社会”互构的人本经济哲学理论向度[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10 甘明超;;西藏地区持续发展的动态评价[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爱锄;西北开发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2 李自杰;所有权、控制能力与企业的权威性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3 欧阳昌民;中国风险投资契约关系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4 马岩;林产品可持续消费及其调控体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5 林军;公司控制权的经济学与社会学分析[D];暨南大学;2004年

6 倪红珍;基于绿色核算的水资源价值与价格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4年

7 徐林;中国职业经理人市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巩勇;西部大开发中环境资源制度的经济学分析[D];新疆大学;2005年

9 陈晓;基于生态经济学模型的新疆可持续发展度量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10 焦胜;基于复杂性理论的城市生态规划研究的理论与方法[D];湖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鲁丰先;中国省级区域生态占用的计算与分析[D];河南大学;2003年

2 王丽艳;张家口地区生态可持续性评价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梁继业;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生态经济优化模式设计[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4年

4 邓跞;四川省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动态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5 孙波;广东可持续发展评价及网络查询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6 崔世华;城市生态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7 钟正生;要素产权结构演变的博弈分析[D];湘潭大学;2004年

8 刘桂春;海洋对沿海地区可持续发的贡献、作用机制与相关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9 陈康贵;基于生态足迹分析法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以福州市为例[D];福州大学;2005年

10 胡允银;旅游容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东景,徐中民,程国栋,张志强;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足迹[J];冰川冻土;2001年02期

2 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5期

3 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陈东景;中国西部12省(区市)的生态足迹[J];地理学报;2001年05期

4 郭秀锐,杨居荣,毛显强;城市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以广州为例[J];地理研究;2003年05期

5 张志强,孙成权,程国栋,牛文元;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与趋向[J];地球科学进展;1999年06期

6 吕政,郭克莎,张其仔;论我国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经验与教训[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1期

7 陈惠雄;要素使用权交易的效率模式与积极工资政策效应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12期

8 陈东景,徐中民;生态足迹理论在我国干旱区的应用与探讨——以新疆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1年04期

9 傅红春,罗文英;上海居民收入满足度的测定与分析[J];管理世界;2004年11期

10 周长城,袁浩;生活质量综合指数建构中权重分配的国际视野[J];江海学刊;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John Cridland;;“我更关注绿色的经济增长”[J];低碳世界;2011年04期

2 冯治宇;李朗;;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探讨[J];北方环境;2011年07期

3 衣东丰;;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山东可持续发展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黄菁;陈霜华;;环境污染治理与经济增长:模型与中国的经验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1年01期

5 郑长德;刘帅;;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5期

6 贾_g;孔繁成;;陕西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关联性[J];企业经济;2011年08期

7 王良举;王永培;李逢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存在吗?——来自CO_2排放量的国际数据验证[J];软科学;2011年08期

8 王艳;王力;;生态足迹研究进展述评[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1年03期

9 丁亿凡;唐德善;仲兵;;基于生态足迹的黑河近期治理后评价[J];水电能源科学;2011年06期

10 徐玉霞;;宝鸡市节约型社会建设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中豪;胡雄星;张明旭;;上海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的关系[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2 刘幸菡;吴国蔚;;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及其在中国的实证检验[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3 胡初枝;黄贤金;;区域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差异比较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刘博;曹明明;;基于西安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现状分析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陈金泉;;基于经济增长与环境友好型的工业化建设研究——以赣州市为例[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6 谢贤政;李进华;;安徽省工业环境污染防治政策评析[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王金芳;;关于落实节能减排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考[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8 王金平;夏勇;;环境经济学原理在西堤头污染事件中的应用[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9 朱永彬;王铮;;中国经济模拟与碳排放预测[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蒋妮姗;李新;;苏州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袁春梅 通讯员 龙步青 刘玉洪 宋世高;赣榆强力打造经济增长“绿色引擎”[N];连云港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陈昊;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两不误”[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3 薛利青;低碳产业成河北永年经济增长新动力[N];中华建筑报;2010年

4 南方日报评论员;以节能减排寻求经济增长华丽转身[N];南方日报;2010年

5 记者 惠程华;既要经济增长又要蓝天碧水[N];甘肃日报;2009年

6 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副行长 熊俊;以节能减排促经济增长[N];金融时报;2010年

7 王翰林;经济增长还需绿色引导[N];科技日报;2004年

8 赵伟 德安县委书记;以科学发展观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赢[N];九江日报;2008年

9 郝建华;决不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N];黑龙江日报;2005年

10 记者 庞东梅;保增长的同时警惕“黄牌”项目死灰复燃[N];金融时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在茂;财政分权与地方经济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薛建春;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矿区复合生态系统分析及动态预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3 谭鑫;西部弱生态地区环境修复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4 王大庆;黑龙江省生态足迹与生态安全分析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D];东北农业大学;2008年

5 王书玉;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县域生态经济系统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6 李宏;生态足迹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7 于航;森林公园型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与价值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8 斯蔼;生态经济学模型支持下的松嫩平原可持续发展量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刘艳中;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南阳市耕地保护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10 陈璋;中国1978-2020年自然地域系统压力分析及预测[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yN俊;北京市人口增长、环境污染以及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2 包桂英;环境低代价的经济增长初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3 金成斗;经济增长、人口老龄化与区域发展不平衡:中韩两国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李斌;饭店生态足迹理论与实证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5 徐明荣;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2007年

6 兰叶霞;基于生态足迹的江西省生态安全时空动态定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姜艳玲;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工业园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8 张伟琴;基于资源禀赋视角的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若凡;厦门与罗源湾近岸海域生态足迹对比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10 赵一新;吉林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545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25545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8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