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生态经济论文 >

我国森林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经济弹性分析

发布时间:2020-07-04 09:04
【摘要】:以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样本区域,利用1999—2010年的森林蓄积量和林业总产值数据,采用改进的生态经济弹性模型,对不同尺度森林生态经济弹性进行测度和分析,以反映森林资源供给与经济需求之间的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全国尺度上,我国森林生态经济弹性均值为0.255,处于生态滞后状态,且在研究区间内上升趋势不明显;2)区域尺度上,森林生态经济弹性均值的区域排列为东部(1.271)中部(-0.277)西部(-0.394);3)省域尺度上,天津(2.195)、辽宁(1.621)、广西(1.579)、广东(1.472)、福建(1.471)、西藏(1.344)、河北(1.337)、浙江(1.264)、海南(1.217)、北京(1.165)10个省份森林生态经济弹性较高;山东(0.983)和江苏(0.969)处在生态滞后临界值附近;四川(0.409)和云南(0.337)则步入了生态滞后状态;黑龙江(0.046)、陕西(0.016)、上海(0.003)和内蒙古(0.002)几乎处于无弹性状态;其余13个省份均处于重度生态滞后状态,宁夏(-2.488)和青海(-2.714)最严重。
【图文】:

森林生态经济,弹性


与同期林业经济总产值增长率之比来测度的,其实质是林业的经济需求对同期森林资源存储量的影响。在一定区域内,当生态经济弹性系数β为正值,表明该区域林业总产值每增长1%,森林蓄积存量增长β%;反之,下降β%。2.1森林生态经济弹性的截面回归结果分析从全国尺度上看,在1999—2010年间,全国森林生态经济弹性平均值为0.255(图1),这意味着我国森林资源增长速度远小于林业经济增长的速度,已经出现生态滞后现象,因为我国林业经济的增长“绩效”是通过对森林资源过度消耗为代价的经济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张实现的。图11999—2010全国各省区森林生态经济弹性Fig.1Foresteco-economicelasticityofprovincialregionsinChinafrom1999to2010OA:全国Overall;EP:东部Eastpart;MP:中部Middlepart;WP:西部Westpart;TJ:天津Tianjin;LN:辽宁Liaoning;GX:广西Guangxi;GD:广东Guangdong;FJ:福建Fujian;XZ:西藏Tibet;HE:河北Hebei;ZJ:浙江Zhejiang;HA:海南Hainan;BJ:北京Beijing;SD:山东Shandong;JS:江苏Jiangsu;SC:四川Sichuan;YN:云南Yunnan;HL:黑龙江Heilongjiang;SA:陕西Shaanxi;SH:上海Shanghai;NM:内蒙古InnerMongolia;XJ:新疆Xinjiang;JL:吉林Jilin;GZ:贵州Guizhou;GX:甘肃Gansu;JX:江西Jiangxi;HU:湖南Hunan;CQ:重庆Chongqing;HB:湖北Hubei;AH:安徽Anhui;HN:河南Henan;SX:山西Shanxi;NX:宁夏Ningxia;QH:青海Qinghai.从区域上看,东部地区的森林生态经济弹性系数β普遍大于1,这意味着东部地区森林资源存量135

趋势图,森林生态经济,弹性,趋势


蚧毓榻峁鉪治?图2为1999—2010年全国以及东、中、西部森林生态经济弹性的动态变化。由图2可以看出,全国森林生态经济弹性系数处于0~1之间,但上升趋势不明显。区域尺度上森林生态经济弹性呈现出东部>西部>中部的区域排列特征。东部地区森林生态经济弹性值处于高位,在研究区间内略呈现出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倒U型;中部地区森林生态经济弹性值为最低,但有缓慢上升的趋势,由于上升趋势极为缓慢,且没有突破0值,仍然是重度生态滞后状态;西部地区森林生态经济弹性值无显著变化,略高于0,几乎为无弹性状态。图21999—2010我国及中、东、西部森林生态经济弹性趋势Fig.2Foresteco-economicelasticityoftheeast,middleandwestregionsinChinafrom1999to20102.3森林生态经济弹性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森林生态经济系统是人与森林相互作用的开放性复合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森林生态系统并不是主动供给资源,而是经济系统中人的内在需求的主动索取,因此,各省区森林生态经济弹性与其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关系。在全国尺度上,以31个省份为样本点,可以看出人均GDP与森林生态经济弹性呈正相关,回归线表现为向右上角倾斜的直线(图3)。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森林生态功能整体逐渐变优。因此从整体上说,我国处于U型曲线(库茨涅茨曲线)的右侧。但是在区域尺度上,东部地区的回归线斜率略大于零;中部地区人均GDP与森林生态经济弹性呈负相关,回归线的斜率较小;西部地区的回归线也为向右下角倾斜的直线,但回归线的斜率较大,说明随着西部人均GDP的逐步增加,森林生态经济弹1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雪花;李建;张宏伟;;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整合模型的城市生态性评价方法研究——以天津市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2 郑小贤;;森林资源变化规律的理论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3 彭水军;;自然资源耗竭与经济可持续增长:基于四部门内生增长模型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7年04期

4 石春娜;王立群;;森林资源消长与经济增长关系计量分析[J];林业经济;2006年11期

5 陈晨;王立群;;北京市森林资源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林业经济;2011年06期

6 姜学民;;论生态经济系统的动力机制[J];生态经济;1987年05期

7 丁生喜;;环青海湖区域生态足迹的动态测度与分析[J];生态经济;2011年01期

8 刘晓光;陈文君;;森林生态经济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1年05期

9 王霞;翁贞林;;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基于层次分析模型方法[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2年01期

10 杨足膺;赵媛;付伍明;;基于弹性系数的江苏省能源生态足迹影响因素分析[J];生态学报;2010年2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阿朋;张婧;谢耀坚;;深圳市桉树人工林生态效益量化评估研究[J];桉树科技;2012年01期

2 王兵;任晓旭;胡文;;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区域差异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3 王兵;宋庆丰;;森林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保育价值评估方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4 楚芳芳;蒋涤非;;基于能值改进生态足迹的长株潭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2期

5 李志刚;朱强;李健;;宁夏4种灌木光合固碳能力的比较[J];草业科学;2012年03期

6 王兵;任晓旭;胡文;魏江生;;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区域差异性[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11期

7 王锋;;化石能源耗竭与气候变化约束下的经济低碳转型[J];当代经济科学;2012年03期

8 苏飞;张平宇;;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以大庆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3期

9 李双成;刘金龙;张才玉;赵志强;;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动态及地理学研究范式[J];地理学报;2011年12期

10 丁生喜;王晓鹏;;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城镇化动力机制分析——以环青海湖地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董雪兵;尹敬敬;文雁兵;;环境质量、政府规制与经济增长:一个拓展的内生性框架[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成六三;李妍均;吴普特;赵西宁;;县域生态服务价值对生态建设的响应[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许田;;生态服务价值在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及方法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4 邵帅;杨莉莉;齐中英;;能源开发、技术创新与能源型地区经济增长:理论解释与实证分析[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唐国滔;姚焕玫;李小明;覃楠钧;顾富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研究进展[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Health(CEPPH 2012)[C];2012年

6 曹兵;宋丽华;蒋全熊;;宁夏经济林发展现状与展望[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9分会场:中国西部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与科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尤卓雅;能源替代、安全约束和经济增长[D];浙江大学;2011年

2 王健;我国风能资源最优化开发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3 周彬;西南林区天然林资源动态及恢复对策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年

4 成六三;陕北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草)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1年

5 刘长灏;循环经济输入输出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郭伟;北京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遥感估算与景观格局优化预测[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7 顾丽;金沟岭林场森林多功能效益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8 李江锋;北京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质量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9 石春娜;我国森林质量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10 谢煜;林业生态与产业共生协调度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恺;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能源足迹模型及其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郭婷;基于生态足迹和土地承载力的唐山生态城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许姝明;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对中国森林资源变化问题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王玉芹;厦门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评价[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5 李文杰;四川经济增长中土地资源阻尼效应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6 李娟;基于双层规划模型的经济新区碳规划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7 侯梁宇;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江苏省六大经济区可持续发展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8 马永伟;大连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9 白洁;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刘安钦;人工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服务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阮旭华;徐学荣;;福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09期

2 程宝良;高丽;;生态安全弹性与生态安全“倒U”曲线[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6期

3 薛怡珍;赖明洲;张小飞;谢佩珊;;台湾地区生态城市发展评价案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2期

4 白钰;曾辉;魏建兵;;关于生态足迹分析若干理论与方法论问题的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5 赵志强;高江波;李双成;王仰麟;;基于能值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广东省1978—2006年生态经济系统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6 刘代汉,郑小贤;森林经营单位级可持续经营指标体系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7 郑小贤;;森林资源变化规律的理论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8 檀满枝,陈杰,田晓四,张学雷;南京市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人均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与预测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6期

9 王书玉;卞新民;;基于生态足迹的生态经济评价方法研究——以江苏省阜宁县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6期

10 顾晓薇;王青;李广军;王军;;应用生态足迹指标对沈阳市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2006年07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伟;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湖北省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温学飞;魏耀锋;吕海军;陈锋;;宁夏柠条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探讨[J];西北农业学报;2005年05期

2 李媛媛;杨文忠;杨斌;张劲峰;;怒江流域森林资源利用现状和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09年02期

3 肖锐;杨凯;李梦;;森林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林业勘查设计;2010年01期

4 徐志刚;;论森林可持续发展与护林[J];经营管理者;2010年14期

5 柯金;张艳芬;徐世林;;松潘县非木质林产品可持续利用初探[J];四川林勘设计;2008年04期

6 章旭红;章碎新;;文成县野生南方红豆杉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0年10期

7 檀丽萍;陈振峰;;中国红豆杉资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8 丁敏;;浅谈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与目标[J];民营科技;2008年02期

9 吴晓明;葛世魁;温龙友;吴建国;方晓南;;浮梁县野生南方红豆杉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8年04期

10 高秀梅;韩维栋;黄剑坚;;白骨壤古树群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对策的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耿业林;吴晓明;汤志芳;陈贤浩;;浮梁县野生南方红豆杉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2 周昌利;谢涛;薛芳;张利鸿;;浅淡榆林市林业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中的林权改革[A];“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孙兴志;;关于商品林业经营的探讨-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研究[A];2004中国科协学术年会第十一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4 郑勇奇;;西部开发与林木基因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5 范小克;;三江源工程的突破口选择[A];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孙兴志;;关于商品林业经营的探讨——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研究[A];中国林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邱永华;赖根伟;谢永水;程筵寿;;毛竹林生态经营措施探讨[A];第二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8 王礼先;;雨水 中水在朝阳区园林绿地中的应用技术[A];北京市“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论文集[C];2007年

9 高兴春;刘朝阳;;浅谈公园绿地集水 节水技术的应用[A];北京市“建设节约型园林绿化”论文集[C];2007年

10 林龙;;国有林产权制度改革探析[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澧县林业局党委书记 局长 龚陈荣;正确处理四大关系 科学发展澧县林业[N];常德日报;2009年

2 记者 简工博;建屋为梁柱 奏乐入鼓琴[N];解放日报;2010年

3 黄海所;整合海洋生态系统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N];中国渔业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贺修平;国际森林林冠学术研讨会在昆举行[N];云南科技报;2006年

5 杨德祥 王志和 苏开美;松茸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日可待[N];云南科技报;2002年

6 罗永魁;发挥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N];广西日报;2007年

7 李晓东;结缘欧盟 寻找中国天然林管理经验[N];四川日报;2007年

8 陈富美 张登芬;改革开放30年 山青水绿展新颜[N];阿坝日报;2008年

9 卢而康;资溪竹业经济节节高[N];抚州日报;2007年

10 记者 范建;中国生物资源利用 科学研究院成立[N];科技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洪革;森林自然资本管理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裕;西南林区集体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对策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年

2 涂程莉;林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年

3 张洋;西湖风景名胜区森林植被的生态服务功能[D];浙江大学;2007年

4 米雪晶;尉犁县绿洲用地变化及其可持续利用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5 赖纹丽;环境伦理视野下的森林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6 王成巍;非木材林产品利用在山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7 张敏;基于GIS的冀西北间山盆地区林地适宜性评价[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409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27409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b7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