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生态经济论文 >

宁夏荒漠化治理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9 11:35
【摘要】:土地荒漠化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也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宁夏的荒漠化情况非常严重,根据最新的检测数据,宁夏荒漠化土地面积累计达到289.8万公顷,约为全区总面积的55.8%。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家在宁夏地区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山区小流域治理、天然保护林、封山禁牧等工程,随着这些生态工程的实施,已经有效地抑制了宁夏荒漠化的进一步扩张。荒漠化治理工程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起着积极作用。在荒漠化治理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利用投入资金,如何提高治理效果,如何在治理过程中,同时兼顾生态、经济、社会利益,如何切实提高农牧民的生活水平。这都是值得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论文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将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学、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和宁夏荒漠化治理的实践相结合,描述了荒漠化治理工程对区域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分析了工程对农业综合生产力、对农户生产效率、对农民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影响,运用能值理论研究了宁夏荒漠化治理前后的生态经济效应,运用耦合度模型和协调度模型研究了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状况,在此基础上对工程的综合效益进行了定量的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如下:(1)根据政府和市场对荒漠化治理工作参与程度的不同,将宁夏的荒漠化治理的管理模式分为三种类型,政府主导型、政府推动型、市场导向型三种荒漠化治理式。论文分析了政府主导型的荒漠化治理制度内部运行机制和该制度的优势和缺点。三北防护林制度和退耕还林制度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的荒漠化治理模式,前者主要靠政府的强制驱动力实施,后者则是有农户被动参与的一种荒漠化治理模式。研究了宁夏在引进德援项目过程中参与式管理的运作机制。构建了以政府调控为核心,以农户和委托公司为三方的市场化生态环境治理制度框架。(2)荒漠化治理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论文选取涵养水源、固碳释氧、净化空气等指标,运用市场价值法、费用替代法等方法研究了荒漠化治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的时空变化。研究了工程实施前后宁夏地区的农业综合生产力、农户生产效率、经济收入和农户消费结构等几个方面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对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影响方面,在没有实施荒漠化治理工程以前,农作物播种总面积、农业劳动力、化肥投入量对农业总产值影响较大。实施荒漠化治理工程以后,农业劳动力投入的弹性系数减少了0.079,土地的生产弹性系数从3.442上升为4.081。化肥投入量的生产弹性系数略有增加。荒漠化治理政策自身对于农业产总值的贡献度为0.247。对农户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分析:实施荒漠化治理工程后,农户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和综合效率逐步提高,规模效率则出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工程实施后,劳动力、化肥、农药的施用量、种子和地膜等农业生产资源投入和产出松弛均呈减少趋势。农民收入呈现增加趋势,收入结构趋向多样化;工程实施后农民的消费结构得到了调整,食品支出呈下降趋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消费呈上升趋势。(3)荒漠化治理生态经济效应研究论文运用能值理论和方法,通过分析宁夏荒漠化治理工程实施前后生态经济系统投入和产出的变化情况,评价了该地区荒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效应。研究表明:从1975年的6.98 E+22sej增长到2013年的8.43 E+22sej,能值投入量2013年比1975年增长了20.77%,但年总能值产出由1975年的1.75 E+22sej增长为2013年的2.64 E+22sej,增长了50.8%。这说明宁夏的产出量的增长幅度大于投入增长幅度。在能值投入结构方面:工业辅助能呈现增长趋势;不可更新环境资源投入量呈现下降趋势,表明荒漠化治理对减少水土流失具有积极的作用;可更新有机能投入量也出现下降趋势。在总能值产出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改变了以往种植业占绝对优势的局面,林业的能值产出增长较快。同时该地区能值投资率和环境负载率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净能值产出率呈现先增后降再增长的趋势。说明荒漠化治理后系统的功能逐步完善,生态和经济向协调方向发展。(4)通过建立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运用了层次分析法,分析了宁夏荒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情况。论文研究表明,宁夏荒漠化治理的生态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系统的耦合状况从最初的严重失调衰退类生态损益型过度到初级协调发展类生态滞后型,系统的耦合水平在逐年提高。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和工程实施的长期性等因素的制约,宁夏生态系统的耦合协调状况大多处于初级协调发展型,没有出现中级或者良好的状态。(5)建立了宁夏荒漠化治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荒漠化治理工程实施前后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论文研究表明,该地区的综合效益逐步在提高,从1978年的0.16增长到2004年的0.4,治理级别从差向中级转化,到2012年综合效益值达到0.6,治理效益向良好等级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826;X171.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涛;李fE煜;;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刘晶;敖浩翔;张明举;;重庆市北碚区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度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2期

3 万里强,李向林;系统耦合及其对农业系统的作用[J];草业学报;2002年03期

4 任继周,万长贵;系统耦合与荒漠─绿洲草地农业系统─—以祁连山一临泽剖面为例[J];草业学报;1994年03期

5 任继周,朱兴运;中国河西走廊草地农业的基本格局和它的系统相悖─—草原退化的机理初探─—[J];草业学报;1995年01期

6 汪波,方丽;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度评价实证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7 张晓东,池天河;90年代中国省级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1年04期

8 毕其格;宝音;李百岁;;内蒙古人口结构与区域经济耦合的关联分析[J];地理研究;2007年05期

9 柴莎莎;延军平;杨谨菲;;山西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耦合协调度[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1期

10 尚清芳;张静;米丽娜;;定量分析生态经济系统演化的新途径-能值分析[J];甘肃科技;2007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吕向东;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2 乌日嘎;内蒙古荒漠化治理制度分析与市场化制度构建[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新芸;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7739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27739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c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