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生态经济论文 >

黄土高原生态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状况

发布时间:2017-04-01 11:00

  本文关键词:黄土高原生态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借助系统科学理论建立黄土高原生态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耦合模型基础上,提出了黄土高原生态与经济系统耦合发展的评判标准和基本类型,并对黄土高原各县域生态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生态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分为严重失调发展、轻度失调发展、低水平协调发展、高水平良好协调发展4个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又存在着损益-拮抗-磨合-主导-同步发展的循环往复过程;黄土高原生态与经济系统耦合发展度整体上处于较低水平,其中62.7%的县域处于严重失调发展阶段,30.1%的县域处于轻度失调发展阶段,7.1%的县域处于低水平协调发展阶段.基于耦合模型所建立的协调耦合度,能够较好地反映黄土高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交互胁迫耦合发展状况.正确认识黄土高原生态与经济系统耦合规律,采取适当的发展模式,对于促进黄土高原县域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关键词】协调发展 生态环境 耦合发展度 黄土高原
【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KSCX-YW-09-0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QN2009040)资助
【分类号】:F127;X24;F224
【正文快照】: 黄土高原地跨7个省(自治区)282个县(市旗),总面积63·5×104km2,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也是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集中、治理难度大、贫困人口最多的区域,从历史资料来看,其生态与经济系统先后经历了“繁荣-破坏-修复(重建)”的过程[1-2].随着各种资源的开发利用,黄土高原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创琳,鲍超;黑河流域水-生态-经济发展耦合模型及应用[J];地理学报;2004年05期

2 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年02期

3 王飞,李锐,谢永生;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1年02期

4 陆建飞,,王建革,刘学军,孙林静;从黄土高原人口负载量的变迁看农业发展的生态制约[J];生态经济;1996年04期

5 王继军;姜志德;连坡;郭满才;姜峻;苏鑫;李慧;牛艳丽;;70年来陕西省纸坊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态势[J];生态学报;2009年09期

6 袁榴艳;杨改河;冯永忠;;干旱区生态与经济系统耦合发展模式评判——以新疆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11期

7 汤梦玲,王占龙,李志建;因子分析法求权重评价水质的实例[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8 李崇明,丁烈云;小城镇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及应用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年11期

9 江红莉;何建敏;;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动态耦合协调发展研究——基于江苏省的数据[J];软科学;2010年03期

10 刘耀彬,宋学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及其预测模型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同升;;小城镇产业资源能源消耗评价技术模型与指标体系(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1期

2 牛海林;祁茹涛;;西宁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演变趋势评价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3 方方;;江苏省经济发展与土地非农化耦合关系分析与测度[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4 罗娜;耿雅冬;刘欣;;大连市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度演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5 王婧静;;珠江三角洲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度评价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6 余凤鸣;杜忠潮;周杜辉;;基于熵值法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演变分析——以西安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4期

7 代伟;李克国;;秦皇岛市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测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8 王利光;葛幼松;;南京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9 安瓦尔·买买提明;张小雷;;塔里木盆地县域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模式及调控对策研究[J];冰川冻土;2010年05期

10 黄一绥;;福州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评价与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俊花;黄伟;张立峰;张凤路;;冀西北高寒区萝卜地膜覆盖的增温和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A];作物逆境生理研究进展——中国作物生理第十次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2 安瓦尔·买买提明;张小雷;;基于模糊数学的南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和谐度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3 班春峰;;江苏省土地利用系统协调性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4 叶慧;王雅鹏;;我国城市化与粮食安全的动态耦合性分析[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董家华;陆雍森;;中小城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度评价[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6 崔峰;;沿海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定量评判——上海案例[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姚成胜;;福建省粮食生产与畜牧业发展协调状况的时空变化研究[A];2008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中部区域发展与理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王飞;张晓萍;李锐;杨勤科;;参与性水土保持监测:含义、内容与方法[A];全国第一届水土保持监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杨庆媛;杨华均;冯应斌;董世琳;信桂新;孙小群;;重庆市土地整理项目空间配置及其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研究[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王冬艳;李月芬;魏娜;尚媛;徐倩;;长春市城市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洪涛;甘肃中南部滑坡、泥石流灾害机制及防灾可持续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李明;农村生态住区建设系统耦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王庆松;山东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安永刚;休闲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5 欧阳资文;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的生态效应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6 邱涛;通信网络结构与城市功能模块的系统自适应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程复;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恢复背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对河川径流泥沙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韩磊;黄土半干旱区主要造林树种蒸腾耗水及冠层蒸腾模拟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刘兴元;藏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与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建京;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2 王伟佳;无锡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3 彭磊义;浙江省区域经济与饭店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王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合理性测度[D];南昌大学;2010年

5 蒋兴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理论分析与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6 王超;新疆产业结构变迁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性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7 胡锐;武汉市能源消耗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肖默;长株潭地区林业生态圈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9 宋镝;辽宁省经济—能源—环境系统协调性评价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刘通;都市圈视角下的资源型城市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光辉,石迎新,聂振龙;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及其对地下水的依赖性[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2年03期

2 陈兴鹏,康尔泗;甘肃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比分析[J];冰川冻土;2001年01期

3 程国栋;黑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学研究[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4 袁艺,谢锋,史培军;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镇用地与农业用地的景观斑块特征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5 袁远,海热提,马映军;新疆绿洲环境容量计算[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S1期

6 彭建,蒋依依,李正国,张小飞,李卫锋,岳隽;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3期

7 刘兴元,梁天刚;秦王川农区草业发展探讨[J];草业科学;2003年02期

8 万里强,李向林;系统耦合及其对农业系统的作用[J];草业学报;2002年03期

9 张英俊;农田草地系统耦合生产分析[J];草业学报;2003年06期

10 任继周,万长贵;系统耦合与荒漠─绿洲草地农业系统─—以祁连山一临泽剖面为例[J];草业学报;1994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袁榴艳;新疆绿洲发生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华;吴健生;;城市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以深圳市宝安区石岩街道为例[J];特区经济;2006年08期

2 吴郭泉;刘加凤;;旅游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以桂林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5期

3 刘征;赵晴;;太行山生态脆弱区农业经济—资源—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研究——以行唐县为例[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胡积善;论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1991年06期

5 郭建,赵颖莉,张雯燕;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及其模式刍议[J];北方经贸;1998年05期

6 王文斗,刘锡汞,栾贵勤;吉林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J];经济纵横;1995年09期

7 仇方道;关于县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考[J];经济师;2003年06期

8 杨晓波;王文清;马力;于成广;边维勇;乌爱军;刘明华;;加强多目标调查成果转化与应用 为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服务[J];岩矿测试;2007年04期

9 陈冬勤;卢新卫;;咸阳市生态环境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定量评价[J];农业技术经济;2008年02期

10 金增林;;促进环境与贸易的协调发展[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峰;;沿海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定量评判——上海案例[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濮洪九;;努力实现煤炭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A];煤矿固体弃物处置与利用技术论文集[C];2004年

3 黄慧德;;我国热区农村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探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4 张书玉;;生态本位: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关于城市和谐社会建设的思考[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周肇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高校教学改革[A];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生态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蒋文伟;范义荣;;实施生态乡镇建设规划 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A];风景园林 人居环境 小康社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选集(上册)[C];2008年

7 陈佩富;;用科学的发展观 规划我国的矿业城市[A];冶金技术经济学术论文集[C];2005年

8 马滨;;关于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思考[A];广西生态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李岚;高智;罗静;王月霄;;消除环京津贫困带 促进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研究[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10 李卫华;;公路持续发展与环境[A];中国公路学会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远军(中国人民银行锦州市中心支行行长);发挥金融的第一推动力作用 促进锦州经济快速协调发展[N];锦州日报;2006年

2 储北平;潜山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N];安庆日报;2006年

3 施玲玲 本报记者 蒋宏晨;为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N];今日信息报;2007年

4 洛桑才让 乔睿;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N];青海日报;2007年

5 王世昌;罗甸“生态综合村”效应凸显[N];贵州日报;2006年

6 杨会晏 赓金洲;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观念[N];吉林日报;2006年

7 邹洪涛 ;生态恩施:彰显绿色魅力[N];恩施日报;2007年

8 宋其红;企业应重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N];联合日报;2008年

9 苗燕;北京金融生态为何没有拿到高分[N];北京现代商报;2005年

10 张旭东;金融体制改革包括四方面内容[N];中国改革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2004年

2 笪浩波;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尼庆伟;沈阳卧龙湖湿地生态退化机制及保护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徐海量;流域水文过程与生态环境演变的耦合关系[D];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

5 李兴春;松嫩平原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宋文东;红树植物红海榄系列化学组分分析及生物活性研究[D];东华大学;2008年

7 罗丽;西北过渡地区城乡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8 秦云鹏;青岛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9 胡兵辉;毛乌素沙地农业生态系统耦合及其时序测度[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10 陈群元;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陕西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2 张金玲;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3 张岚;新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4 刘珊;高等级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2年

5 欧小媛;现阶段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6 孙淮中;苏锡常城市群协调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7 孙婧;中国工业园区的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8 李媛媛;我国的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探析[D];吉林大学;2006年

9 黄晓军;东北地区城市化协调发展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安民;乌鲁木齐都市圈协调发展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黄土高原生态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04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shengtaijingji/2804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7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